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1月22日以后,在英国小镇卢顿,穆尔·阿卜杜勒·瓦哈卜的邻居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据邻居回忆,“瓦哈卜言语不多,但却非常和蔼,时常带着女儿在附近遛弯儿”。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包括他的妻子和父母。
12月1日,瓦哈卜现身瑞典瓦斯泰纳市。他花了1500美元购买了一辆白色二手车,“我想驾车去美丽的斯德哥尔摩转转”,他对车行老板说。12月11日,瓦哈卜向瑞典通讯社和安全警察局发出威胁邮件和音频录音,警告瑞典将为“漫画家事件”和出兵阿富汗付出代价,之后便平静地驾车来到斯德哥尔摩的德洛宁加坦购物街。德洛宁加坦街地处繁华地段,非常热闹,络绎不绝的行人挤在商店购买圣诞礼物。瓦哈卜借故和路旁的一位男子攀谈起来。此时,收到邮件的警察们神色凝重,脚步匆匆,排查一个个“嫌疑对象”。没过多久,瓦哈卜突然情绪失控,口中咆哮着阿拉伯语……“砰”,从瓦哈卜身上传来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喧嚣,随即哭声、惊叫声响作一团,浓烟滚滚,人们四处逃窜,整个街道一片恐慌。而埋藏在瓦哈卜腹部的自杀式爆炸装置早已将其腹部炸得血肉横飞。
瓦哈卜的“殉教”之路
很快,瑞典相关部门便认定和查明了该起恐怖事件,瓦哈卜的自我激进、蜕变为“独狼”恐怖分子的过程也浮出水面。
瓦哈卜1981年出生于伊拉克,十岁时与父母和两个姐妹搬至位于斯德哥尔摩西南的小镇特拉诺斯。特拉诺斯居民让·雅拉彼安说,瓦哈卜与其他年轻人一样,“热爱生活,朋友众多,参加聚会,饮酒和交女朋友;他做出这种事情(爆炸袭击),实在奇怪。”曾教过他的一位老师也回忆,这名来自伊拉克的学生说一口流利的瑞典语,是个“诚实、友善的人”。
然而,瓦哈卜2001年到英国读大学后,他的生活开始改变。他攻读的是体育相关专业,毕业后便在伦敦以北50公里的小镇卢顿定居,就职于一家地毯商店。
在英国期间,瓦哈卜逐渐对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产生兴趣。2005年,瓦哈卜回到瑞典,开始蓄起胡子,与老朋友断了联系,并戒烟戒酒。他的生活也愈发孤僻,且时常无故发怒。按家人和朋友的说法,他“变了一个人”。不久,瓦哈卜重返卢顿,开始去当地的清真寺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当地宗教委员会主席卡迪尔·巴克什曾多次找瓦哈卜谈话,批评他的极端思想,但遭到反驳。除此之外,瓦哈卜还经常浏览伊斯兰极端宗教网站,并多次通过电邮联系一些宗教极端人士。尽管已经成家,瓦哈卜仍试图在伊斯兰交友网站上寻找第二位妻子,“我期望她是25岁至30岁的逊尼派,这样我们就可以生很多孩子,拥有一个大家庭,日后可以移居到说阿拉伯语的国家生活”。
此后,瓦哈卜身陷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泥潭难以自拔,为真主安拉献身的思想也日趋强烈,因为“自杀式袭击者是‘殉教者’,死后可步入天堂,并可获得真主亲谕的机会”。为了准备此次袭击,瓦哈卜曾赴约旦接受恐怖培训,并在行动前夕在“脸谱”(Facebook)上留言,誓做“殉教者”。12月11日,瓦哈卜终于在爆炸声中走向了心中的“天堂”。
严重的个体恐怖主义威胁
近两年,欧美本土恐怖主义迅速抬头,类似瓦哈卜这样的个体“独狼”恐怖分子大量涌现,已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美国2009年至今已发生十余起个体恐怖袭击案件,包括著名的2009年11月枪杀13名美军士兵的“胡德堡枪击案”,而欧洲近期遭受的恐怖威胁也大多属此类。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12月27日提前出版的一期文章标题是:个体恐怖主义的一年。作者认为,在过去一年,一种新的战争种类——个体恐怖主义兴起,它可以定义为小规模恐怖主义,其执行者选择的不是最大或最引入注目的行动,而是那些有望成功的个体行动。美国反恐专家霍夫曼称,随着“基地”组织实力受损,再次对美国发动类似9.11的袭击已不现实,而由个体恐怖分子发动的小型、分散、各异的恐怖袭击将成为美国又一重大威胁。一般而言,个体恐怖分子分为三类,一是受激进的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自我激进搞恐怖袭击。二是与某些恐怖组织保持一定联系,受恐怖分子蛊惑,自发接受培训或独自行动。三是与恐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加入恐怖组织,接受恐怖组织培训或支持,有预谋地从事恐怖袭击。第一、二类成员大多为个人或小团体,与外界联系不多。第三类大多能独立发展自己的恐怖团伙,受恐怖组织资金、训练等方面支持,威胁巨大。个体恐怖行为大多自发,行动过程极为隐秘,故外界难以察觉,防范难度大。那么,欧美青年中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宁愿舍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成为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呢?
“基地”组织一直鼓吹伊斯兰与西方之间爆发了“文明冲突”,宣称美国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是向整个伊斯兰世界开战,因此号召对美欧展开“圣战”,这种宣传取得了效果。如,2009年9月,密谋袭击纽约地铁的扎齐就宣称是为阿富汗战争中牺牲的无辜平民复仇。“胡德堡枪击案”嫌犯哈桑则抗议自己被派往阿富汗或伊拉克服役。而瓦哈卜也是抗议瑞典参与出兵阿富汗。
个体恐怖分子的激进及蜕变过程大多依靠网络完成。恐怖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招募和训练,一些极端网站甚至通过游戏和摇滚乐引诱年轻网民。“基地”组织6月出版首份网络英文杂志《振奋》,目前已发行三期,向美欧宣扬极端思想并介绍如何“在你妈妈的厨房内制作炸弹”,煽动支持者发动“自助式”恐怖袭击。一些欧美人士还成为网络宣传和招募的关键人物。如,美国人奥拉基,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宗教神学家”,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大案,“胡德堡枪击案”、“圣诞炸机案”及“纽约时报广场案”等嫌疑人均受其鼓动。
个体恐怖分子有的是为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满足自身诉求;有的受家庭、朋友影响。据统计,从1977年起至今在美国发生的48起个体恐怖案件中,发泄对政府不满的达14例。恐怖分子具有从众心理,当其处于狂热、盲信及单一的环境后,恐怖热情可能高涨。如2009年“圣诞炸机”事件嫌犯阿卜杜勒·穆塔拉布在英国上大学期间,加入学校的伊斯兰学会,从此变得激进和敏感。此外,好奇心、失业、糟糕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苦闷、娱乐方式单一等也是一些欧美青年转变为个体恐怖分子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个体恐怖分子的构成不再仅仅以伊斯兰国家人士或贫穷的下层阶级为主,土生土长的欧美白人数量增多。这些欧美本土人士可利用其护照在多国出入,令人难以防范。同时,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层人士也涉嫌恐怖袭击,且这些人大多具有双语、多文化背景。如2009年12月因涉嫌恐怖袭击在巴基斯坦被捕的五名美国男子均为在校大学生,且来自中产家庭。“胡德堡枪击案”的疑犯哈桑是美陆军少校,年收入9万美元。另外,恐怖嫌疑人往往没有“前科”,多是“遵纪守法”的普通民众,不易引起执法人员注意。还有,女性涉嫌恐怖袭击案例增多。2009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46岁妇女拉罗斯因涉嫌利用互联网招募恐怖分子、帮助境外恐怖组织筹资和阴谋杀害一名瑞典人而被捕。2010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31岁妇女拉米雷斯因同样罪名被捕。
进行“提前遏制”
对待个体恐怖分子的最好方式是“提前遏制”,通过宣传、教育、感化,使其自我觉醒,主动改邪归正,或是在其行动之前将其抓捕,减小风险。欧美各国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有效反击“基地”的宣传噱头,点名丑化、揭露某些恐怖头目的邪恶面目,突出其行为、目的的欺骗性,宣扬恐怖组织的“伪善性”;加强对极端网络的监控,严格管制运行网站内容和类型,禁止异地运行恐怖极端网站,并力推情报主导战略,协助警方确定目标实施抓捕。如以色列“国际反恐中心”有专门监控恐怖极端网站的动态小组,还出版相应的期刊,对近段时间以来网站发表的视频、音频、电子书籍内容以及论坛主要动向都有明确分析;积极弥合宗教差异,提升穆斯林生活水平。以英国为例,英国提倡公民信仰自由,对伊斯兰激进分子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还努力为穆斯林裔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提升穆斯林生活水平,提倡“大不列颠化”,增进国民认同,让穆斯林移民产生归属感;积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对个体恐怖分子蜕变前后进行帮扶,等等。
12月1日,瓦哈卜现身瑞典瓦斯泰纳市。他花了1500美元购买了一辆白色二手车,“我想驾车去美丽的斯德哥尔摩转转”,他对车行老板说。12月11日,瓦哈卜向瑞典通讯社和安全警察局发出威胁邮件和音频录音,警告瑞典将为“漫画家事件”和出兵阿富汗付出代价,之后便平静地驾车来到斯德哥尔摩的德洛宁加坦购物街。德洛宁加坦街地处繁华地段,非常热闹,络绎不绝的行人挤在商店购买圣诞礼物。瓦哈卜借故和路旁的一位男子攀谈起来。此时,收到邮件的警察们神色凝重,脚步匆匆,排查一个个“嫌疑对象”。没过多久,瓦哈卜突然情绪失控,口中咆哮着阿拉伯语……“砰”,从瓦哈卜身上传来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喧嚣,随即哭声、惊叫声响作一团,浓烟滚滚,人们四处逃窜,整个街道一片恐慌。而埋藏在瓦哈卜腹部的自杀式爆炸装置早已将其腹部炸得血肉横飞。
瓦哈卜的“殉教”之路
很快,瑞典相关部门便认定和查明了该起恐怖事件,瓦哈卜的自我激进、蜕变为“独狼”恐怖分子的过程也浮出水面。
瓦哈卜1981年出生于伊拉克,十岁时与父母和两个姐妹搬至位于斯德哥尔摩西南的小镇特拉诺斯。特拉诺斯居民让·雅拉彼安说,瓦哈卜与其他年轻人一样,“热爱生活,朋友众多,参加聚会,饮酒和交女朋友;他做出这种事情(爆炸袭击),实在奇怪。”曾教过他的一位老师也回忆,这名来自伊拉克的学生说一口流利的瑞典语,是个“诚实、友善的人”。
然而,瓦哈卜2001年到英国读大学后,他的生活开始改变。他攻读的是体育相关专业,毕业后便在伦敦以北50公里的小镇卢顿定居,就职于一家地毯商店。
在英国期间,瓦哈卜逐渐对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产生兴趣。2005年,瓦哈卜回到瑞典,开始蓄起胡子,与老朋友断了联系,并戒烟戒酒。他的生活也愈发孤僻,且时常无故发怒。按家人和朋友的说法,他“变了一个人”。不久,瓦哈卜重返卢顿,开始去当地的清真寺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当地宗教委员会主席卡迪尔·巴克什曾多次找瓦哈卜谈话,批评他的极端思想,但遭到反驳。除此之外,瓦哈卜还经常浏览伊斯兰极端宗教网站,并多次通过电邮联系一些宗教极端人士。尽管已经成家,瓦哈卜仍试图在伊斯兰交友网站上寻找第二位妻子,“我期望她是25岁至30岁的逊尼派,这样我们就可以生很多孩子,拥有一个大家庭,日后可以移居到说阿拉伯语的国家生活”。
此后,瓦哈卜身陷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泥潭难以自拔,为真主安拉献身的思想也日趋强烈,因为“自杀式袭击者是‘殉教者’,死后可步入天堂,并可获得真主亲谕的机会”。为了准备此次袭击,瓦哈卜曾赴约旦接受恐怖培训,并在行动前夕在“脸谱”(Facebook)上留言,誓做“殉教者”。12月11日,瓦哈卜终于在爆炸声中走向了心中的“天堂”。
严重的个体恐怖主义威胁
近两年,欧美本土恐怖主义迅速抬头,类似瓦哈卜这样的个体“独狼”恐怖分子大量涌现,已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美国2009年至今已发生十余起个体恐怖袭击案件,包括著名的2009年11月枪杀13名美军士兵的“胡德堡枪击案”,而欧洲近期遭受的恐怖威胁也大多属此类。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12月27日提前出版的一期文章标题是:个体恐怖主义的一年。作者认为,在过去一年,一种新的战争种类——个体恐怖主义兴起,它可以定义为小规模恐怖主义,其执行者选择的不是最大或最引入注目的行动,而是那些有望成功的个体行动。美国反恐专家霍夫曼称,随着“基地”组织实力受损,再次对美国发动类似9.11的袭击已不现实,而由个体恐怖分子发动的小型、分散、各异的恐怖袭击将成为美国又一重大威胁。一般而言,个体恐怖分子分为三类,一是受激进的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自我激进搞恐怖袭击。二是与某些恐怖组织保持一定联系,受恐怖分子蛊惑,自发接受培训或独自行动。三是与恐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加入恐怖组织,接受恐怖组织培训或支持,有预谋地从事恐怖袭击。第一、二类成员大多为个人或小团体,与外界联系不多。第三类大多能独立发展自己的恐怖团伙,受恐怖组织资金、训练等方面支持,威胁巨大。个体恐怖行为大多自发,行动过程极为隐秘,故外界难以察觉,防范难度大。那么,欧美青年中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宁愿舍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成为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呢?
“基地”组织一直鼓吹伊斯兰与西方之间爆发了“文明冲突”,宣称美国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是向整个伊斯兰世界开战,因此号召对美欧展开“圣战”,这种宣传取得了效果。如,2009年9月,密谋袭击纽约地铁的扎齐就宣称是为阿富汗战争中牺牲的无辜平民复仇。“胡德堡枪击案”嫌犯哈桑则抗议自己被派往阿富汗或伊拉克服役。而瓦哈卜也是抗议瑞典参与出兵阿富汗。
个体恐怖分子的激进及蜕变过程大多依靠网络完成。恐怖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招募和训练,一些极端网站甚至通过游戏和摇滚乐引诱年轻网民。“基地”组织6月出版首份网络英文杂志《振奋》,目前已发行三期,向美欧宣扬极端思想并介绍如何“在你妈妈的厨房内制作炸弹”,煽动支持者发动“自助式”恐怖袭击。一些欧美人士还成为网络宣传和招募的关键人物。如,美国人奥拉基,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宗教神学家”,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大案,“胡德堡枪击案”、“圣诞炸机案”及“纽约时报广场案”等嫌疑人均受其鼓动。
个体恐怖分子有的是为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满足自身诉求;有的受家庭、朋友影响。据统计,从1977年起至今在美国发生的48起个体恐怖案件中,发泄对政府不满的达14例。恐怖分子具有从众心理,当其处于狂热、盲信及单一的环境后,恐怖热情可能高涨。如2009年“圣诞炸机”事件嫌犯阿卜杜勒·穆塔拉布在英国上大学期间,加入学校的伊斯兰学会,从此变得激进和敏感。此外,好奇心、失业、糟糕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苦闷、娱乐方式单一等也是一些欧美青年转变为个体恐怖分子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个体恐怖分子的构成不再仅仅以伊斯兰国家人士或贫穷的下层阶级为主,土生土长的欧美白人数量增多。这些欧美本土人士可利用其护照在多国出入,令人难以防范。同时,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层人士也涉嫌恐怖袭击,且这些人大多具有双语、多文化背景。如2009年12月因涉嫌恐怖袭击在巴基斯坦被捕的五名美国男子均为在校大学生,且来自中产家庭。“胡德堡枪击案”的疑犯哈桑是美陆军少校,年收入9万美元。另外,恐怖嫌疑人往往没有“前科”,多是“遵纪守法”的普通民众,不易引起执法人员注意。还有,女性涉嫌恐怖袭击案例增多。2009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46岁妇女拉罗斯因涉嫌利用互联网招募恐怖分子、帮助境外恐怖组织筹资和阴谋杀害一名瑞典人而被捕。2010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31岁妇女拉米雷斯因同样罪名被捕。
进行“提前遏制”
对待个体恐怖分子的最好方式是“提前遏制”,通过宣传、教育、感化,使其自我觉醒,主动改邪归正,或是在其行动之前将其抓捕,减小风险。欧美各国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有效反击“基地”的宣传噱头,点名丑化、揭露某些恐怖头目的邪恶面目,突出其行为、目的的欺骗性,宣扬恐怖组织的“伪善性”;加强对极端网络的监控,严格管制运行网站内容和类型,禁止异地运行恐怖极端网站,并力推情报主导战略,协助警方确定目标实施抓捕。如以色列“国际反恐中心”有专门监控恐怖极端网站的动态小组,还出版相应的期刊,对近段时间以来网站发表的视频、音频、电子书籍内容以及论坛主要动向都有明确分析;积极弥合宗教差异,提升穆斯林生活水平。以英国为例,英国提倡公民信仰自由,对伊斯兰激进分子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还努力为穆斯林裔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提升穆斯林生活水平,提倡“大不列颠化”,增进国民认同,让穆斯林移民产生归属感;积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对个体恐怖分子蜕变前后进行帮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