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狼”的“圣战”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s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1月22日以后,在英国小镇卢顿,穆尔·阿卜杜勒·瓦哈卜的邻居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据邻居回忆,“瓦哈卜言语不多,但却非常和蔼,时常带着女儿在附近遛弯儿”。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包括他的妻子和父母。
  12月1日,瓦哈卜现身瑞典瓦斯泰纳市。他花了1500美元购买了一辆白色二手车,“我想驾车去美丽的斯德哥尔摩转转”,他对车行老板说。12月11日,瓦哈卜向瑞典通讯社和安全警察局发出威胁邮件和音频录音,警告瑞典将为“漫画家事件”和出兵阿富汗付出代价,之后便平静地驾车来到斯德哥尔摩的德洛宁加坦购物街。德洛宁加坦街地处繁华地段,非常热闹,络绎不绝的行人挤在商店购买圣诞礼物。瓦哈卜借故和路旁的一位男子攀谈起来。此时,收到邮件的警察们神色凝重,脚步匆匆,排查一个个“嫌疑对象”。没过多久,瓦哈卜突然情绪失控,口中咆哮着阿拉伯语……“砰”,从瓦哈卜身上传来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喧嚣,随即哭声、惊叫声响作一团,浓烟滚滚,人们四处逃窜,整个街道一片恐慌。而埋藏在瓦哈卜腹部的自杀式爆炸装置早已将其腹部炸得血肉横飞。
  
  瓦哈卜的“殉教”之路
  很快,瑞典相关部门便认定和查明了该起恐怖事件,瓦哈卜的自我激进、蜕变为“独狼”恐怖分子的过程也浮出水面。
  瓦哈卜1981年出生于伊拉克,十岁时与父母和两个姐妹搬至位于斯德哥尔摩西南的小镇特拉诺斯。特拉诺斯居民让·雅拉彼安说,瓦哈卜与其他年轻人一样,“热爱生活,朋友众多,参加聚会,饮酒和交女朋友;他做出这种事情(爆炸袭击),实在奇怪。”曾教过他的一位老师也回忆,这名来自伊拉克的学生说一口流利的瑞典语,是个“诚实、友善的人”。
  然而,瓦哈卜2001年到英国读大学后,他的生活开始改变。他攻读的是体育相关专业,毕业后便在伦敦以北50公里的小镇卢顿定居,就职于一家地毯商店。
  在英国期间,瓦哈卜逐渐对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产生兴趣。2005年,瓦哈卜回到瑞典,开始蓄起胡子,与老朋友断了联系,并戒烟戒酒。他的生活也愈发孤僻,且时常无故发怒。按家人和朋友的说法,他“变了一个人”。不久,瓦哈卜重返卢顿,开始去当地的清真寺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当地宗教委员会主席卡迪尔·巴克什曾多次找瓦哈卜谈话,批评他的极端思想,但遭到反驳。除此之外,瓦哈卜还经常浏览伊斯兰极端宗教网站,并多次通过电邮联系一些宗教极端人士。尽管已经成家,瓦哈卜仍试图在伊斯兰交友网站上寻找第二位妻子,“我期望她是25岁至30岁的逊尼派,这样我们就可以生很多孩子,拥有一个大家庭,日后可以移居到说阿拉伯语的国家生活”。
  此后,瓦哈卜身陷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泥潭难以自拔,为真主安拉献身的思想也日趋强烈,因为“自杀式袭击者是‘殉教者’,死后可步入天堂,并可获得真主亲谕的机会”。为了准备此次袭击,瓦哈卜曾赴约旦接受恐怖培训,并在行动前夕在“脸谱”(Facebook)上留言,誓做“殉教者”。12月11日,瓦哈卜终于在爆炸声中走向了心中的“天堂”。
  
  严重的个体恐怖主义威胁
  近两年,欧美本土恐怖主义迅速抬头,类似瓦哈卜这样的个体“独狼”恐怖分子大量涌现,已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美国2009年至今已发生十余起个体恐怖袭击案件,包括著名的2009年11月枪杀13名美军士兵的“胡德堡枪击案”,而欧洲近期遭受的恐怖威胁也大多属此类。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12月27日提前出版的一期文章标题是:个体恐怖主义的一年。作者认为,在过去一年,一种新的战争种类——个体恐怖主义兴起,它可以定义为小规模恐怖主义,其执行者选择的不是最大或最引入注目的行动,而是那些有望成功的个体行动。美国反恐专家霍夫曼称,随着“基地”组织实力受损,再次对美国发动类似9.11的袭击已不现实,而由个体恐怖分子发动的小型、分散、各异的恐怖袭击将成为美国又一重大威胁。一般而言,个体恐怖分子分为三类,一是受激进的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自我激进搞恐怖袭击。二是与某些恐怖组织保持一定联系,受恐怖分子蛊惑,自发接受培训或独自行动。三是与恐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加入恐怖组织,接受恐怖组织培训或支持,有预谋地从事恐怖袭击。第一、二类成员大多为个人或小团体,与外界联系不多。第三类大多能独立发展自己的恐怖团伙,受恐怖组织资金、训练等方面支持,威胁巨大。个体恐怖行为大多自发,行动过程极为隐秘,故外界难以察觉,防范难度大。那么,欧美青年中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宁愿舍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成为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呢?
  “基地”组织一直鼓吹伊斯兰与西方之间爆发了“文明冲突”,宣称美国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是向整个伊斯兰世界开战,因此号召对美欧展开“圣战”,这种宣传取得了效果。如,2009年9月,密谋袭击纽约地铁的扎齐就宣称是为阿富汗战争中牺牲的无辜平民复仇。“胡德堡枪击案”嫌犯哈桑则抗议自己被派往阿富汗或伊拉克服役。而瓦哈卜也是抗议瑞典参与出兵阿富汗。
  个体恐怖分子的激进及蜕变过程大多依靠网络完成。恐怖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招募和训练,一些极端网站甚至通过游戏和摇滚乐引诱年轻网民。“基地”组织6月出版首份网络英文杂志《振奋》,目前已发行三期,向美欧宣扬极端思想并介绍如何“在你妈妈的厨房内制作炸弹”,煽动支持者发动“自助式”恐怖袭击。一些欧美人士还成为网络宣传和招募的关键人物。如,美国人奥拉基,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宗教神学家”,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大案,“胡德堡枪击案”、“圣诞炸机案”及“纽约时报广场案”等嫌疑人均受其鼓动。
  个体恐怖分子有的是为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满足自身诉求;有的受家庭、朋友影响。据统计,从1977年起至今在美国发生的48起个体恐怖案件中,发泄对政府不满的达14例。恐怖分子具有从众心理,当其处于狂热、盲信及单一的环境后,恐怖热情可能高涨。如2009年“圣诞炸机”事件嫌犯阿卜杜勒·穆塔拉布在英国上大学期间,加入学校的伊斯兰学会,从此变得激进和敏感。此外,好奇心、失业、糟糕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苦闷、娱乐方式单一等也是一些欧美青年转变为个体恐怖分子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个体恐怖分子的构成不再仅仅以伊斯兰国家人士或贫穷的下层阶级为主,土生土长的欧美白人数量增多。这些欧美本土人士可利用其护照在多国出入,令人难以防范。同时,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层人士也涉嫌恐怖袭击,且这些人大多具有双语、多文化背景。如2009年12月因涉嫌恐怖袭击在巴基斯坦被捕的五名美国男子均为在校大学生,且来自中产家庭。“胡德堡枪击案”的疑犯哈桑是美陆军少校,年收入9万美元。另外,恐怖嫌疑人往往没有“前科”,多是“遵纪守法”的普通民众,不易引起执法人员注意。还有,女性涉嫌恐怖袭击案例增多。2009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46岁妇女拉罗斯因涉嫌利用互联网招募恐怖分子、帮助境外恐怖组织筹资和阴谋杀害一名瑞典人而被捕。2010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31岁妇女拉米雷斯因同样罪名被捕。
  
  进行“提前遏制”
  对待个体恐怖分子的最好方式是“提前遏制”,通过宣传、教育、感化,使其自我觉醒,主动改邪归正,或是在其行动之前将其抓捕,减小风险。欧美各国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有效反击“基地”的宣传噱头,点名丑化、揭露某些恐怖头目的邪恶面目,突出其行为、目的的欺骗性,宣扬恐怖组织的“伪善性”;加强对极端网络的监控,严格管制运行网站内容和类型,禁止异地运行恐怖极端网站,并力推情报主导战略,协助警方确定目标实施抓捕。如以色列“国际反恐中心”有专门监控恐怖极端网站的动态小组,还出版相应的期刊,对近段时间以来网站发表的视频、音频、电子书籍内容以及论坛主要动向都有明确分析;积极弥合宗教差异,提升穆斯林生活水平。以英国为例,英国提倡公民信仰自由,对伊斯兰激进分子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还努力为穆斯林裔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提升穆斯林生活水平,提倡“大不列颠化”,增进国民认同,让穆斯林移民产生归属感;积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对个体恐怖分子蜕变前后进行帮扶,等等。
其他文献
2012年夏天,笔者赴美国科罗拉多州参加中欧美学术论坛。在此次会议期间,中欧美三方最为重要的战略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均会聚于此,阵容强大,足以显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力量实体对该项活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在名单上列有密密麻麻的前国务卿、前国防部副部长、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等多位极为显赫的人物,而笔者则与约瑟夫·奈等大师级人物被分配到同一讨论小组。  在美国富人聚集的阿斯平市,笔者一方面忙碌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亚洲地区武器进口高居几大洲榜首,占全球近一半规模(44%),排名世界前五位的武器进口国均是亚洲国家,外媒称“亚洲已是军备竞赛重灾区”。一向秉持东方温和理念的亚洲国家,为何突然荣膺“武器进口桂冠”?亚洲国家能否摆脱“安全困境”?对这些问题,各方存在不同的解读。到底怎么看亚洲军购规模的扩大,笔者在此提出三个视点。    “合理性增长”还是“爆发性增长
上半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下半年高调缓和,力倡合作  观察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上半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下半年高调缓和,力倡合作。2013年半岛局势依然如此。由于朝鲜半岛局势起伏变化,基本上由朝鲜掌握主导权,因此,探求这一规律变化的动因,主要也是从分析朝鲜的利益追求入手。  从年初开始到目前,在这半年中朝鲜做了三件事。  一、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其核计划进入“收官之战”。  
中非关系在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局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说其特殊,可能主要是因为并表现在:看似不显眼,实则分量重;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显威力;日常运转无波澜,但该联手时就联手。  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不断步入新的境界。仅国际贸易一项,中国和非洲大陆的贸易年均增速就高达32%。2011年中非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83%,达到了16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目前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位置。此
有一种古老,足以让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放下骄傲而仰视;有一种纠结,足以让她自己的人民和邻居恸哭悲鸣;有一种混乱,足以让她自己的姓名变得虚幻;有一种希望,足以让她由绝望而生出大国之梦。如此这般的古老、纠结、混乱、希望汇聚在一起——这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最根深蒂固的宗教、贫困落后的乡村、紧紧束缚着人民心灵和身体的古老制度、生机勃勃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宏伟的计划与抱负……印度,如同一个衣衫褴褛、却朝气蓬
从3月11日潘杰瓦伊的枪声和16条无辜生命的逝去带来“阿富汗最黑暗的一天”开始,38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美国大兵罗伯特·贝尔斯就“暴得大名”,成为全世界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当然,大兵贝尔斯的“奇遇”并不止于此。事情的蹊跷在于,直到3月16日“一名不愿公布姓名的美政府官员”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之口说出他的名字之前,尽管许多人都在谈论他,但他的名字却无人知晓,他只是那个“已婚,有两个孩子,曾三次在伊
初秋的蓉城,已然褪去了盛夏的暑热,却依旧是鲜花盛开、绿树浓荫。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主办的以“幸福城市,绿色生活”为主题的2012中国国际友城大会在此召开。来自49个国家的95个外国城市以及90个中国城市、共计7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围绕“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城市转型与跨越发展”、“城市定位与投资导向”、“城市的应急救灾”、“城镇人口老龄化”
由于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抵制,在2011年12月9日的欧盟峰会上,法德试图修改欧盟条约、建立“财政稳定联盟”的设想流产,峰会被迫采用在各国政府间建立“新财政协定”的变通办法启动改革。一时间,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德两国,对英国大加斥责,叫骂声一片。英国仿佛成了阻挠欧盟化解欧债危机的毒刺;又或者,英国再度成为妨碍欧洲一体化前进的绊脚石,而对英国被欧盟边缘化甚至退出欧盟的猜测也大大增加。那么英国人究竟是怎么
那次在加拿大航空公司买了机票后,还想打电话订个座位——通常我会预订个右腿靠过道的位置,以便进出,毕竟长途飞行十多个小时是件辛苦的事。于是我上网查找加航电话号码。在百度前十项信息中,首先冲入眼帘的净是些不知道哪路的机票代理,而非加航网页本身——尽管加航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也就是说,那些众多自称加航的中介在网上的地位比偌大一个航空公司本身还高,要不就是他们在搜索引擎上支付了比加航还多的佣金甚至开
马英九上台一年多来,国民党这一百年老店并未因其重返执政而焕然一新,反而许多沉疴已久的问题不断凸显,政党满意度始终难以有效提升。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实现“党政一体”后,大动作启动党务革新步伐,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愿景。    中常委补选亮出刀锋    熟悉台湾政治的人都知晓,马英九从政一向以清廉自居,对贿选深恶痛绝,早在“法务部长”任内就因大规模查贿而家喻户晓。2005年初任党主席后,马英九严厉要求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