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语言学是一门首倡于中华学林并已开始进入世界人文科学之园的新兴学科。民俗语言学在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本文试探讨民俗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重大意义、成就、不足和以后的发展展望进行宏观综述。
关键词:民俗语言学;发展;不足;展望
1.民俗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民俗语言学诞生之初,众多的民俗语言现象仅仅依靠民俗学或是语言学寻求更多准确的研究成果都是很难办到的,所以急需一种途径来破解来自民间习俗的语言现象。这就使得民俗语言学有了诞生的必然性。
民俗语言学的理论性开山之作是《民俗语言学》的正式出版,毫无疑问,此书的问世,标志着民俗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人文学科在我国正式诞生。(金失根,1996:100)。这一阶段的民俗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民俗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着人们对民俗语言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俗语言学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这一时期的专题性研究设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例如:汉字与民俗、语音与民俗、民俗与语源、方言民俗词汇、流行习语与社会风尚、俗语学等等。从数量上来说,增加了比之前两到三倍的研究成果,以搜索到的的论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如下:
①键词:“民俗”+ “语言”:1979—1996,86条;1997—2006,183条;2006—2016,470条;
②关键词:“民俗”+“文字”:1979—1996,25条;1997—2006,62条;2006—2016,149条;
③关键词:“语音”+“民俗”:1979—1996,3条;1997—2006,8条;2006—2016,22条;
④关键词:“修辞”+“民俗”:1979—1996,5条;1997—2006,17条;2006—2016,43条;
⑤关键词:“方言”+“民俗”:1979—1996,23条;1997—2006,76条;2006—2016:187条;
⑥关键词:“成语”+“民俗”:1979—1996,2条;1997—2006,11条;2006—2016,34条。
民俗语言学这一时期的发展除了体现在论文数量的增多,研究人数的增加以外,新领域的开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不仅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对民俗词汇的调查,对一个人的某些民俗语言特征进行分析、识别、鉴定,可以获得这个人的一些社会特征,诸如职业、学历、性格、心态等,这就为公安、司法部门的语言识别、侦查、鉴定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侦查手段,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2.存在问题及反思
2.1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的不足
民俗语言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第二语言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对于俗语的恰当的运用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很多时候留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词语、句子的含義,所以运用起来很困难,怎样浅显的讲解民俗词汇、句子,更好的让广大留学生多理解,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输出方面,对于民俗语言的翻译,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版本,然而,对于民俗语言到底应该怎么翻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一些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都存在着不足,我们怎样通过翻译让外国人更好的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从而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每一个译者的任务。
2.2研究方面的不足
我国的民俗语言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没有深厚的积淀和理论基础,在词汇、民俗语研究和修辞方面都不够深入,它要想成为一门语言学下面的分支学科,在学科理论的构建和完善方面还有不少的工作需要完善。首先,词汇方面,要进一步的把研究对象的范围摸清,对各种民俗词汇进行分类,细的划分可以更好的研究此类词语的特点;其次,俗语方面,随着网络语言发展越来越强大,很多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多接受,逐渐也被收入了各大词典,对这些俗语的研究、探讨、以及为什么会被广大人群所接受,都应是民俗语言学要做的事情;最后,修辞方面,有哪些民俗话语是贬为褒用,又有哪些是褒为贬用,这些都是民俗语言学应该深入研究的方面。
另一方面,现有的民俗语言学的一些著作和论文大都停留在对民俗语言文化现象的表层性介绍,距离细化描写、深入探讨,分布研究都还有些距离,没有关注到民俗语言现象形成和背后的动因之间的关系,从这点来看民俗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3.发展展望
民俗语言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研究领域、研究人数、研究方向和第二语言教学以及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可以说在扎实的立在了国内语言学之林,但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学者共同的努力。
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应该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潮,增加田野调查,从而扩大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和几个方言很出名的地方,例如:壮话、闽南话、粤语、土白话等等,他们的方言有着自己本身固有的特点,有些还和越南语、新加坡语特别的相似,研究这些特点和他们自己的民俗语言,对于扩大学科理论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留学,怎样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民俗语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难题。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为民俗语言学设立一个单独的课程,留学生所学到的民俗语仅仅只限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必要为民俗语言学编纂一些特定的专题性的图书以供广大留学生学习。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之后回国可以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给他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来中国访学和交流,中华上下五千年,值得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其次,留学生中也不免有很多是将来想成为译者和汉语教师的人,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民俗语言学对于翻译文学作品和汉语教学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民俗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诸多学者也在不断的努力,在语言习俗、副语言习俗、数文化、民间秘密语文化、歌谣语、粗俗语方面,均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呈现出系列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gyan ZHU. A Study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Folklore in Biancheng.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6,124.
[2]董丽娟. 民俗语言学学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文化学刊,2011,06:96-99.
[3]金失根.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概况. 满语研究,1996,01:99-102.
[4]李阳. 民俗语言学:在发展与探索中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1-27004.
[5]刘颖.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 修辞学习,2007,02:51-53.
[6]曲彦斌. 论民俗语言学应用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1990,05:149-154.
[7]曲彦斌. 民俗语言学新论. 民俗研究,1992,01:14-23.
作者简介:
徐娜娜(1989年10月——),河南商丘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关键词:民俗语言学;发展;不足;展望
1.民俗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民俗语言学诞生之初,众多的民俗语言现象仅仅依靠民俗学或是语言学寻求更多准确的研究成果都是很难办到的,所以急需一种途径来破解来自民间习俗的语言现象。这就使得民俗语言学有了诞生的必然性。
民俗语言学的理论性开山之作是《民俗语言学》的正式出版,毫无疑问,此书的问世,标志着民俗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人文学科在我国正式诞生。(金失根,1996:100)。这一阶段的民俗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民俗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着人们对民俗语言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俗语言学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这一时期的专题性研究设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例如:汉字与民俗、语音与民俗、民俗与语源、方言民俗词汇、流行习语与社会风尚、俗语学等等。从数量上来说,增加了比之前两到三倍的研究成果,以搜索到的的论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如下:
①键词:“民俗”+ “语言”:1979—1996,86条;1997—2006,183条;2006—2016,470条;
②关键词:“民俗”+“文字”:1979—1996,25条;1997—2006,62条;2006—2016,149条;
③关键词:“语音”+“民俗”:1979—1996,3条;1997—2006,8条;2006—2016,22条;
④关键词:“修辞”+“民俗”:1979—1996,5条;1997—2006,17条;2006—2016,43条;
⑤关键词:“方言”+“民俗”:1979—1996,23条;1997—2006,76条;2006—2016:187条;
⑥关键词:“成语”+“民俗”:1979—1996,2条;1997—2006,11条;2006—2016,34条。
民俗语言学这一时期的发展除了体现在论文数量的增多,研究人数的增加以外,新领域的开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不仅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对民俗词汇的调查,对一个人的某些民俗语言特征进行分析、识别、鉴定,可以获得这个人的一些社会特征,诸如职业、学历、性格、心态等,这就为公安、司法部门的语言识别、侦查、鉴定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侦查手段,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2.存在问题及反思
2.1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的不足
民俗语言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第二语言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对于俗语的恰当的运用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很多时候留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词语、句子的含義,所以运用起来很困难,怎样浅显的讲解民俗词汇、句子,更好的让广大留学生多理解,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输出方面,对于民俗语言的翻译,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版本,然而,对于民俗语言到底应该怎么翻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一些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都存在着不足,我们怎样通过翻译让外国人更好的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从而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每一个译者的任务。
2.2研究方面的不足
我国的民俗语言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没有深厚的积淀和理论基础,在词汇、民俗语研究和修辞方面都不够深入,它要想成为一门语言学下面的分支学科,在学科理论的构建和完善方面还有不少的工作需要完善。首先,词汇方面,要进一步的把研究对象的范围摸清,对各种民俗词汇进行分类,细的划分可以更好的研究此类词语的特点;其次,俗语方面,随着网络语言发展越来越强大,很多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多接受,逐渐也被收入了各大词典,对这些俗语的研究、探讨、以及为什么会被广大人群所接受,都应是民俗语言学要做的事情;最后,修辞方面,有哪些民俗话语是贬为褒用,又有哪些是褒为贬用,这些都是民俗语言学应该深入研究的方面。
另一方面,现有的民俗语言学的一些著作和论文大都停留在对民俗语言文化现象的表层性介绍,距离细化描写、深入探讨,分布研究都还有些距离,没有关注到民俗语言现象形成和背后的动因之间的关系,从这点来看民俗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3.发展展望
民俗语言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研究领域、研究人数、研究方向和第二语言教学以及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可以说在扎实的立在了国内语言学之林,但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学者共同的努力。
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应该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潮,增加田野调查,从而扩大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和几个方言很出名的地方,例如:壮话、闽南话、粤语、土白话等等,他们的方言有着自己本身固有的特点,有些还和越南语、新加坡语特别的相似,研究这些特点和他们自己的民俗语言,对于扩大学科理论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留学,怎样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民俗语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难题。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为民俗语言学设立一个单独的课程,留学生所学到的民俗语仅仅只限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必要为民俗语言学编纂一些特定的专题性的图书以供广大留学生学习。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之后回国可以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给他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来中国访学和交流,中华上下五千年,值得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其次,留学生中也不免有很多是将来想成为译者和汉语教师的人,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民俗语言学对于翻译文学作品和汉语教学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民俗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诸多学者也在不断的努力,在语言习俗、副语言习俗、数文化、民间秘密语文化、歌谣语、粗俗语方面,均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呈现出系列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gyan ZHU. A Study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Folklore in Biancheng.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6,124.
[2]董丽娟. 民俗语言学学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文化学刊,2011,06:96-99.
[3]金失根.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概况. 满语研究,1996,01:99-102.
[4]李阳. 民俗语言学:在发展与探索中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1-27004.
[5]刘颖.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 修辞学习,2007,02:51-53.
[6]曲彦斌. 论民俗语言学应用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1990,05:149-154.
[7]曲彦斌. 民俗语言学新论. 民俗研究,1992,01:14-23.
作者简介:
徐娜娜(1989年10月——),河南商丘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