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3892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在化学的学习中普遍出现很多问题,如主观上不重视化学,客观上知识跨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困难等。文章就此问题结合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讲解了学习内驱力的理论,借此指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习内驱力;初三化学;激发措施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认同感低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没多久的初三学生来说,化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学科,往往学生一想到化学就是一些假药,假食品等,有的学生还会联想到环境污染,地球气候变得异常等等。可见,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生如果带着化学等同于有毒有害、危险品、地球环境恶劣这些观念来进行化学学习,就会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恐慌,很难培养兴趣。
  (二)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的概念在于一个个体能否在一定水平完成某一活动的能力和信念,是个体自信心和能力在具体事务中的表现。通俗地讲,就是自我效能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干什么,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初三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化学就是一门新学科,这就导致那些初二学习物理学科没有学好的学生对此学科也会产生恐惧心理,缺乏学好这一学科的自信心。还有就是化学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对很多的知识都要做到归纳和整理,这对那些偏爱逻辑思维或者背诵记忆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总之,初三化学知识跨度大,知识断层明显,对一些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导致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
  (三)习得性无助
  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一部分平平常常学生,既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优秀的成绩,在班级里也没有担任一些班干部,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集体的重要活动。这些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得到赞扬和奖励,大部分都是批评和打压,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错误的归因
  还有一些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笨,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些消极的学习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动力,阻碍学生的努力。
  (五)师生关系紧张
  对于教师来说,本着严师出高徒的想法,对学生非常的苛刻,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没有及时的完成作业都会给予一定的惩罚,这些惩罚有的会打压学生的自信心,有的则会伤及到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学生对老师慢慢地产生反感心理,建立不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 学习内驱力的理论
  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他把内驱力分为以下三种:
  (一)认知内驱力
  它是指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掌握知识的愿望,以及对提高自己的倾向。它的作用目标是学习知识,即知识本身。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就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与一些有趣的事情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学习知识时都有动力,学生也愿意为之付出。
  (二)内驱力的自我完善
  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地位的需要。在教学中,内驱力的自我完善主要是学生在考试中对自己名次的预期目标,如何进入学校的重点班、对中考的期望等。这种内驱力会让学生自发的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因此教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自我完善,多引导学生设立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对自我完善实施有效的措施。
  (三)附属内驱力是一种认可的需要
  学生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所产生的一种动力。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习的动力大部分来源于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地变弱。因此对处于初三的初中生来说,老师要理解和明白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多给予学生表扬和赞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动力。
  三、 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一)提高学科认同感,增强认知内驱力
  1. 正能量引导
  教师应该用正确化学观的讲解初三第一节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化学正能量的讲解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不一样的美丽,例如德国著名的化学物理学家哈勃通过化学实验找到了一种用于合成氨的催化剂,并将这种方法投入到工业生产中,进而实现用人造氨的方法合成了化肥。化肥解决了粮食的产量,使大部分人都能吃得上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有数据显示,如果化肥没有被发明,世界上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会被饿死,剩下的人也会为温饱问题而挣扎。再例如,德国化学家用无机化学氰酸铵合成有机物尿素,把有機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效地结合起来。自此,化学家可以利用碳化物作为原料。可以大量的产出有机化合物。此发明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物质面貌,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曾有人赞叹道: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在人类的旧世界的基础上又建立一个新世界。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这些正能量的故事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对化学的认知,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化学不仅给社会带来好的一面,也给社会带来过很多的灾难。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日本许多化学家没有将智慧和创新投入到为人们服务上,而是用在发明毒气弹上,这导致数万的同胞死在了日本的毒气弹手中;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袋,工厂上产出的有毒气体,化肥、农药过度的运用这些都是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因此化学作为一把双刃剑,只有更好地了解他,才能更好地使用它,把它用在正轨上。通过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化学,感受到化学,进而产生亲近感,勾起学生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力。
  2. 设计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作为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氨的水溶液时,教师讲解氨极易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可以容下700多体积的氨气。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别的气体的溶水能力很容易得到此概念,但如果老师通过实验,制作出喷泉现象,则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即使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学到知识,实现对物质的研究、体会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严谨性和独特的魅力。教师还要做到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化学的小实验,利用家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小实验,例如水果电池等,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学校延伸到家里。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建立化学设化学实验小组等,以满足那些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高的满足。教师通过课内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 展现化学的美,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化学可以说是学科中最美的一个,它有五彩斑斓的色彩。例如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就是蓝色的、硫氰酸钾溶液是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等,这些溶液把实验室渲染的五颜六色,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在燃烧中也会呈现出各种的美,例如镁金属在空气中燃烧就会呈现出白色的光芒,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闪烁耀眼。这些美丽的变化都会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快速的爱上化学,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内在结构,感受物质中内在的美,比如说,碳原子的结构就非常的神奇,每一个电子都均匀地围绕在碳的原子核旁边,使其结构变得非常稳定,从而形成硬度很高的钻石,用于人们的爱情中。
  (二)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人们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开始订立目标,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在条件,因此教师就要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习中有方向干,进而拥有动力。每当学生的一个小目标得到实现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确立更大的目标,使学生知道目标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重新进行学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在初三开始,化学老师可以利用新生的眼光和期望,为学生打造“化学学习小档案”。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你以前接触过化学吗?”“你认为自己能学好这门学科吗”等等。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初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都很高,希望自己能考上重点高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和鼓励他们在初三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每一次考试后,要引导那些没有实现自己目标的学生,分析他们为什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是目标太大还是自己没有努力,进而使学生在下一次确定目标时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着重的注意那几位学生,不断地激励他们,使他们提高自我的内驱力,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
  1. 运用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都渴望成功,内心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使那些马上就要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地注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发言,学习成绩一般般的学生。在课堂中,多给予那些学生表现的机会,在他们回答完问题或者是成绩提高时,要多在学生面前鼓励和表扬他们,使他们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是在乎他们的,进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中。还有就是对那些上课不好好听课,做作业不认真的同学,老师要做到私下多与那些学生交心,了解到他们的真正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适当地惩罚学生,避免直接批评学生导致的师生关系僵硬感的情况。
  2. 教师要做到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適当地采取学生之间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感。对于那些竞争中不存在优势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建立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注意每一个小组中学生的层次,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四、 结论
  学习驱动力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讲的知识和平时的作业起消极态度,影响成绩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作为一名初三的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利用化学自身的特点,比如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化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注意到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等,积极的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迪.生涯指导规划对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黄健凌.初中学业动机对学业绩效的影响[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阚俊山,江苏省如皋市,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其他文献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实行以点带面,从某一个方面着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推进。而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文化品格,创设趣味性更强、更符合英语国家文化的英语学习情境,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高度,更好地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思考分析,进而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倡,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时候,要重视在课堂上落实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的综合,因而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面临改革的当下,教师面对的挑战可谓是不断增多。从英语阅读教学的成果来看,形势不容乐观,问题较多,当务之急就是找到解决方法,摆脱现状。文章将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解决的思路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解决思路;路径  小学英语教学是打好英语基础的重要时期,是素
摘要: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认识以及法治意识,对其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实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实施针对性解决策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使课堂整体效率获得明显提高,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解决策略;法治意识  多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并没有明确认识,认为道德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中华儿女心怀国家建设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责无旁贷,而思想与品德课堂无疑是完成此任务的主战场,道德与法治应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文章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更好地深入贯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加以简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摘要:在社会发展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得到丰富,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基于此文章结合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足、课堂趣味性不足、学生自主性不强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情境教学法、游戏引导法、微课等方法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可以转变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体育教师也开始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才培养计划面临着全新的教育要求和目标,如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形势下,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人重视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提倡从初中学生的体育教育着手,改变多年来面临的健康问题,大力推动阳光体育和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于是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应运而生。文章结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体育传统与特色学校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中学生;身体素质  伴随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在多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我国教育部、体育总局也
摘要: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家长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而非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其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一个孩子未来的基石。没有好的人生观肯定也不会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所以小学才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而有成又是很不容易的,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关爱。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去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