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教材、学情分析入手,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参与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全面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活动框架
(一)整体教学设计线路
古文新教。在诵读中,走出传统文言文教学逐词逐句翻译的模式,以读促教,以读促析,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以“写作”为主线。在具体实施中,我可以首先送学生一篇自己的下水文章;其次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就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实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写作。
以多媒体为辅助。在多媒体运用上,我选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板块化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阅读《秋天的童话》之后,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明确语文是生活,文章是心声。热爱生活的人,必然热爱写作,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共同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以“读”的形式进行,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意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通过预习仍然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对于展示的同学给相应的组加分。
3.新课内容。在新课内容设计上,我计划用“明事”与“析景”来统筹新授进程,以“问”来贯穿全课,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倡导探究性语文教学。(1)“明事”。第一“问”:文章叙事的六要素是什么?第二“问”:请大家通过填写“叹词”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2)“析景”。第一“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白板呈现的画面是,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有竹子和柏树,庭院里的“水”是波光粼粼的,让学生看着画面在组内展开讨论,就可以得出结论,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第五次读,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问”: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的月夜图,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找出文眼“闲人”。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讨论明确一声“闲人”,几多“内涵”: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排遣的达观。学生经过思索、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第六次读,读出一些复杂的情愫。
4.总结拓展,从作者、内容、写作进行总结。
5.作業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通过这一课例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去尝试,在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些作品都有着: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的写作规律,只要遵循规律,依据理论指导,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就有希望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编辑 聂蕾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参与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全面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活动框架
(一)整体教学设计线路
古文新教。在诵读中,走出传统文言文教学逐词逐句翻译的模式,以读促教,以读促析,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以“写作”为主线。在具体实施中,我可以首先送学生一篇自己的下水文章;其次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就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实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写作。
以多媒体为辅助。在多媒体运用上,我选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板块化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阅读《秋天的童话》之后,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明确语文是生活,文章是心声。热爱生活的人,必然热爱写作,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共同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以“读”的形式进行,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意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通过预习仍然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对于展示的同学给相应的组加分。
3.新课内容。在新课内容设计上,我计划用“明事”与“析景”来统筹新授进程,以“问”来贯穿全课,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倡导探究性语文教学。(1)“明事”。第一“问”:文章叙事的六要素是什么?第二“问”:请大家通过填写“叹词”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2)“析景”。第一“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白板呈现的画面是,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有竹子和柏树,庭院里的“水”是波光粼粼的,让学生看着画面在组内展开讨论,就可以得出结论,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第五次读,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问”: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的月夜图,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找出文眼“闲人”。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讨论明确一声“闲人”,几多“内涵”: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排遣的达观。学生经过思索、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第六次读,读出一些复杂的情愫。
4.总结拓展,从作者、内容、写作进行总结。
5.作業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通过这一课例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去尝试,在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些作品都有着: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的写作规律,只要遵循规律,依据理论指导,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就有希望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