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乡素质教育的差距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历来我国都有着不同形式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堪为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总理的教育产业化到今天几乎修成正果,“普九”工程正在火热进行中,“普高”、“普大”也上了眉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国家围绕着学生而进行的,也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精心炮制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城乡素质教育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等作简单的叙述。
  【关键词】 城乡 素质教育 差距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节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
  “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在我国应试教育历史悠久,多年来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上了新台阶,全面推进巩固“普九”,全面贯彻实施教育方针,大量推行素质教育。
  二.城乡素质教育差距
  自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策划安排下,素质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现在也都步入了正轨。但由于我们国家城乡本身发展存在很多差异,也就使得素质教育在城乡之间的推行和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封面:
  1.就新课改言,在基层教育工作者看来,新课改是新的教育领域考核的基础,只有学校在新课改推进中渐入佳境,学生才能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取得佳绩。然而,新课改在许多山区学校都处于一种尴尬状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山区学校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硬件上缺乏与新课改配套的设施、器材和实践载体,从软件上看,新课程改革体系设计非常完备,但严格操作下来特别困难,比如综合素质考评和学分认定、选修课设置等,现目前在山区学校实施起来根本不可能。新教材跨度大,涉及知识面太广,如:一门语文课,要跨越建筑、美术、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的知识十分前沿和深奥,教师必须是全才才行。山区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条件,老师必须代劳,然后再教给学生。而每个教师都带四、五个班级的课程,疲于应对。有的跨学科知识连教师都难以掌握,更何况学生了。这就难免使得“百科全书”式的素质教育“穿新鞋走老路”了。山区学生大多纯朴,他们自理能力强,可以在家做饭洗衣,而有些能歌善舞的城市学生,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两者相比到底谁的综合素质强呢?制定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国情,考虑到广大农村山区的实际,不能将标准仅定位在城市,从而变得城市化!
  2.就教育环境而言,教育环境是教育的实施场所,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作为城乡教育环境而言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就乡镇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至于说村学校就更难以想象了。在硬件设施方面,乡镇学校环境大多较差,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校舍安全系数较低,当然这方面有关部门也相当重视,现在正在改进中,相信很快会得到改善的。乡镇学校的配备又大多是老化的产品,它们多是来自“某某单位捐赠”的,有多好就可以想象了。至于说什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等对我们这些山村学校来说也只有想象的份了。
  3.就教师配备方面,教师队伍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就我国现目前中小学的教师配备来看,总体上是比较缺乏的,尤其在山区的学校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的配备的差距很明显的反应在了现在的直接教育上。一个好的老师或者说优秀的教师很少会留在乡村学校任教的,好的教师都往城市或者条件较好的地方去了,这对于我们乡村学校来说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久而久之,不外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新教师来了,学校稍轻松了点,还不到一年或者稍长点时间,新老师又被调走了,这样一来学校又差人了,解决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再调来新老师,二是请代课教师,三是把课压给其他老师,就这样循环着。这样的模式我们可以想象,它对我们的教育影响有多大。这只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结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教师很缺乏,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所致,这个主要表现是教师的素质差异较大,但随着这些年大量向基层补充人员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使得这方面得到一定的缓解。如:从2006年以来的“特岗教师”在这些人员中大部分是本科生,他们到农村地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就业。还有“三支一扶”中也有一些大学生到基层支教。
  4.在教育背景方面,教育背景也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教育背景不同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乡村里面,很少有机会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在见识等方面不如城市里的孩子。二是观念上也有不同。农村孩子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等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孩子都很不重视教育,在他们看来,读书只是完成一种任务,是被逼着读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还广为流传,特别是这几年来好多大学生无法就业,使得读书无用更加突出,对于农村来说那笔投资真的太大了,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让孩子把初中读完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读多的了。这种观念大大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我们这些地方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在家里只有老年人或者妇女,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就算在家的都大多是文盲,无法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指导和教育,他们还奉行“黄金条子出好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打孩子是他们的绝招,其他的却不在行了。我们的学生放学回家后除了帮家里干农活还是干活,什么家庭作业都是交差了事,搪而谎之,这也不能怪他们的,谁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呢?更让人难过的是,好多学生都要步行几公里路去上学,早上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下午饿着肚子步行几小时回家,回家还得干活。这也难怪好多孩子不愿意上学了。像这些问题城市学校是很难遇到的。试想在这种环境中的教育怎能谈素质教育呢。“穿新鞋走老路”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如何应对城乡素质教育的差异
  既然城乡之间素质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应对。
  1.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
  在这些年的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后,效果明显。校安工程的全面启动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学环境,集中办学能高效利用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教学,使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安心地进行学习。
  2.继续向农村地区引进高素质人才
  在种种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大量的大学生将扎根农村教育,特别是在加大了对支教大学生的后路安排等好政策的带动下,更显踊跃。这只队伍充实到教育行业中,无论是从教育发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将是不可小看的力量,因此,还应大量引进这些人才补充到教育一线,同时从待遇和政策方面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投入。
  3.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投入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大多教师都不愿扎根那里,试想城市农村一个待遇一个政策,又有谁愿意在农村教学呢?因此,我认为应从待遇和政策上给农村教师一定的倾斜,比如同级别的农村教师应多于城市教师一定比率的奖金等,在职称晋级上农村教师优先些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才能使城乡教育保持一定的平衡发展。
  4.继续改进考评制度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现在的素质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由于考核只是针对某些学科,因此也就只是对那些学科进行教学,也没有时间对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教学了。也就使得好多学科只是一种摆设了。因此,应加宽考核面,对所开科目进行全面考核,不要去分什么主、副科。然而在考核过程中又要区别对待,应向农村地区有一定的倾斜。
  5.加大对农村地区学生的投入
  农村地区孩子受到很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很大程度上无法完成正常学习,在“普九”等改革后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课本由国家免费提供,学生免交一切费用,而贫困的还给生活补助。但是,在学校学生们每学期都要买什么资料,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我认为应扩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有效救助,让他们更加顺利地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城乡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了我们美丽的“花朵”也为了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变更》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
  [2]《教育探索》2007年第4期.
  [3]中国素质教育网《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渠道》.
  [4]胡才春《教育艺术》2003年第1期.
  (作者通联:654605云南省巧家县东坪中心学校杨柳小学)
其他文献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质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们感到很棘手的问题。面对作文任务,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者有之,无从着手者有之。当然,也有自得其乐的学生超额完成任务,不过这是少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们存在的误区在哪?出路又在哪?    一.没有很好体现循序渐进性    很多老师在出语文试卷时,几十分的作文题,从小学到初中,题目没有多大变化,要求千篇一律,第一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与知识的积累一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孩子从跨进学校第一天开始,他就翻开了“怎样做人”的第一章。在这个时期里,他们长时间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和生活,老师给予的正面引导,将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扎下较深的根。    一.激发学生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同时,本人作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小组评价,培养合作精神    课堂既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然而,课堂中的评价却能促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
期刊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是以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来全面评价教师,而不是单纯地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松课堂教学。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本身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地努力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体作法是:  一.“民主”、“宽容”,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采用简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
期刊
写作文即写生活。同时要写好作文,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教会学生写文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写真人真事    在小学高年级,要求学生写出内容真实,语言通顺的短文,这个标准并不高,却有许多学生难以达标。于是同学们就常问:“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很显然,他们是想知道关于作文的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但老师却无法一一告诉他们,
期刊
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要求进行教学,引导山区农村学生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习惯,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几年来,学生感到收获很大,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中,主要有这样两种做法。    一.设置情境激起探究的欲望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期刊
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兴旺,一个团队的活力就是看他们能否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生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就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数学教师也不例外,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大胆革新,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
期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妙的导入    我讲的生字是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19课《葡萄沟》中的。葡萄沟在遥远的新疆吐鲁番,同学们都没有去过,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葡萄沟的风光片,一个小小的片段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迷人的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抓好“双基”教学,发挥迁移作用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为前提的,而数学又是一门严谨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扎实,旧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发生积极的知识迁移。所以,在组织迁移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适当的相关旧知,为新的学习提供最佳关系和最佳链接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