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些贫困山区,工业乏力,主打产业是农业。为了脱贫致富,他们尝试引进多种产业,但在很短时间内不少却以失败告终。是“水土不服”还是其他原因?本文想以石柱县某乡镇为个案,解读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短命”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短命”;解析
一、问题的引出:石柱县某乡镇发展产业多,但都上演“短命”悲剧?
近年来,石柱县某乡镇尝试发展过多种农业产业。比如,在2009年,一家食品公司与农户签定合同发展肉兔产业。当时肉兔产业市场行情不错,该公司承诺肉兔收购保护价为6元/斤。为了克服资金瓶颈,由该食品公司担保,每个农户向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2万元,款项用于购买种兔和笼子。刚开始的两年,效益较好。部分农户看到发展势头良好,再次贷款扩大规模,喂养的肉兔多达300只。但好景不长,两年以后受市场的影响,销售价格一路走低。那家食品公司不再收购,项目以失败告终。发展数量少的农户亏的钱少,发展数量多的农户亏的大了,农户怨气较大。之后的3年中,该乡镇曾引进种植金银花、金荞麦、山厂子等中药材作物,也发展过柑桔、梨子、白果等,项目不少,但都以失败告终。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他们无所适从,感到非常茫然,对传统的“勤劳致富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令人寒心的是,这样的例子在该县其他乡镇也一定程度存在,颇具代表性。
二、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短命”的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以该乡镇为例,辖 3个村,近5000人。因为距离县城较远,交通闭塞,举家外出的占比约为20%。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为84.6%,文化程度为文盲或者小学的近90%。这些人囿于传统的耕作方式,观念难以突破。因为文化底子薄,对他们进行提升的空间有限。
(二)农业产业发展不接“地气”。突出地表现为:一是跟风现象严重,缺乏稳定性。一个地方究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心理没有底。看到当前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等到产业辛辛苦苦发展起来,如果赚不到钱,又赶忙放弃,转向另外的产业,不具有稳定性。二是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人无我有,人少我多,这样才能显出优势。没有准确定位,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三)引进的农业企业问题多。一是个别入驻企业动机不纯。有的企业抓住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迫切心理,借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名,大量套取国家资金。他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获取了国家项目补助资金,而真正用意不在发展产业上,大部分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农民并没有得到任何实惠。二是缺乏实力。因为地处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不愿入驻。引进的企业实力单薄,底气不足。三是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有限,不能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准确分析市场走向,控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四是缺乏诚信。这些小企业唯利是图,效益好就收购,效益不好就撤退。他们不履行合同,违约现象比较普遍。那些老农不懂法律,认为维权花的时间长,成本高,有时就吃哑巴亏。那些小企业见任意违约无任何处罚成本,就更加为所欲为,最终吃亏的是农民。
(四)政府急功近利,引导出错。一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产业发展规划。没有把着力点放在这个上面,导致乡镇各自为政,凭自己的想象自由发展。有的乡镇有发展规划,但不具备可操作性。二是错误的政绩观导致有好的产业不能发展。“迅速出成绩”,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的领导明显知道某个产业有发展潜力,但生产周期长,一时半会不能见到成效,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竟然选择放弃。有的图一时的政绩,使一些项目草草上马,让那些心术不正的企业钻了空子。三是对发展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事前没有结合地域特点选择产业,没有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和风险评估。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引导和管理,没有控制入驻企业的能力。一旦项目失败,群众往往会怪罪政府,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是选对产业最关键。要学会“借鸡下蛋”,做足县校合作功课。充分借助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智慧,因地制宜,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结合地方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二是请专业人士做好该产业的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政府在引进新的农业产业项目之前,要对市场的前景、农户的愿望、农民的收益、产业的风险等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科学论证。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户三者的关系。
(二)优化人力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积极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面实施“绿色”工程。二是着力打造好三支队伍。其一,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把那些年轻、有志于农业发展的初高中生纳入培训计划,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的获取、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其二,加大农村经纪人培训。让他们各显神通,打通农产品销路、拓展市场。其三,加大农业产业专业技术员的培训。激发他们对农业农民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技术指导能力,力争为“三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政府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慎重引进企业、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慎重引进有担当、有诚信的企业,做好风险控制。首先,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把关。要对引进企业的成长情况、实力、动机等做详细的考察,对符合条件的才引进。特别是那些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和圈地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其二,大力扶持入驻企业。政府在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审批等方面要给予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流程,让企业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发展得起来。其三,做好风险控制。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要注重宏观调控。督促企业与农户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确保农户的收益和权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其四,对企业做好诚信等级考核。对不诚信的企业,在政府网站公布他们的劣迹,让他们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以这样的手段促使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把信誉放在首要的位置。三是制定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干部考核制度的层面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農委等主管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培植专业大户等上下功夫。一是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预测市场行情。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加快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三是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拓宽销路。四是有意识地培植专业大户。充分发挥培植一户、带动一片、发展一业的示范效应,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立法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村金融等方面的立法,保证农业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在村镇设置农业方面的法律顾问。充分发挥当地律师事务所的作用,包片设置法律顾问,为农户及企业维权提供帮助,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短命”;解析
一、问题的引出:石柱县某乡镇发展产业多,但都上演“短命”悲剧?
近年来,石柱县某乡镇尝试发展过多种农业产业。比如,在2009年,一家食品公司与农户签定合同发展肉兔产业。当时肉兔产业市场行情不错,该公司承诺肉兔收购保护价为6元/斤。为了克服资金瓶颈,由该食品公司担保,每个农户向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2万元,款项用于购买种兔和笼子。刚开始的两年,效益较好。部分农户看到发展势头良好,再次贷款扩大规模,喂养的肉兔多达300只。但好景不长,两年以后受市场的影响,销售价格一路走低。那家食品公司不再收购,项目以失败告终。发展数量少的农户亏的钱少,发展数量多的农户亏的大了,农户怨气较大。之后的3年中,该乡镇曾引进种植金银花、金荞麦、山厂子等中药材作物,也发展过柑桔、梨子、白果等,项目不少,但都以失败告终。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他们无所适从,感到非常茫然,对传统的“勤劳致富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令人寒心的是,这样的例子在该县其他乡镇也一定程度存在,颇具代表性。
二、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短命”的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以该乡镇为例,辖 3个村,近5000人。因为距离县城较远,交通闭塞,举家外出的占比约为20%。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为84.6%,文化程度为文盲或者小学的近90%。这些人囿于传统的耕作方式,观念难以突破。因为文化底子薄,对他们进行提升的空间有限。
(二)农业产业发展不接“地气”。突出地表现为:一是跟风现象严重,缺乏稳定性。一个地方究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心理没有底。看到当前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等到产业辛辛苦苦发展起来,如果赚不到钱,又赶忙放弃,转向另外的产业,不具有稳定性。二是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人无我有,人少我多,这样才能显出优势。没有准确定位,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三)引进的农业企业问题多。一是个别入驻企业动机不纯。有的企业抓住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迫切心理,借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名,大量套取国家资金。他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获取了国家项目补助资金,而真正用意不在发展产业上,大部分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农民并没有得到任何实惠。二是缺乏实力。因为地处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不愿入驻。引进的企业实力单薄,底气不足。三是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有限,不能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准确分析市场走向,控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四是缺乏诚信。这些小企业唯利是图,效益好就收购,效益不好就撤退。他们不履行合同,违约现象比较普遍。那些老农不懂法律,认为维权花的时间长,成本高,有时就吃哑巴亏。那些小企业见任意违约无任何处罚成本,就更加为所欲为,最终吃亏的是农民。
(四)政府急功近利,引导出错。一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产业发展规划。没有把着力点放在这个上面,导致乡镇各自为政,凭自己的想象自由发展。有的乡镇有发展规划,但不具备可操作性。二是错误的政绩观导致有好的产业不能发展。“迅速出成绩”,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的领导明显知道某个产业有发展潜力,但生产周期长,一时半会不能见到成效,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竟然选择放弃。有的图一时的政绩,使一些项目草草上马,让那些心术不正的企业钻了空子。三是对发展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事前没有结合地域特点选择产业,没有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和风险评估。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引导和管理,没有控制入驻企业的能力。一旦项目失败,群众往往会怪罪政府,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是选对产业最关键。要学会“借鸡下蛋”,做足县校合作功课。充分借助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智慧,因地制宜,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结合地方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二是请专业人士做好该产业的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政府在引进新的农业产业项目之前,要对市场的前景、农户的愿望、农民的收益、产业的风险等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科学论证。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户三者的关系。
(二)优化人力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积极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面实施“绿色”工程。二是着力打造好三支队伍。其一,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把那些年轻、有志于农业发展的初高中生纳入培训计划,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的获取、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其二,加大农村经纪人培训。让他们各显神通,打通农产品销路、拓展市场。其三,加大农业产业专业技术员的培训。激发他们对农业农民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技术指导能力,力争为“三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政府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慎重引进企业、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慎重引进有担当、有诚信的企业,做好风险控制。首先,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把关。要对引进企业的成长情况、实力、动机等做详细的考察,对符合条件的才引进。特别是那些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和圈地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其二,大力扶持入驻企业。政府在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审批等方面要给予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流程,让企业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发展得起来。其三,做好风险控制。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要注重宏观调控。督促企业与农户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确保农户的收益和权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其四,对企业做好诚信等级考核。对不诚信的企业,在政府网站公布他们的劣迹,让他们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以这样的手段促使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把信誉放在首要的位置。三是制定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干部考核制度的层面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農委等主管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培植专业大户等上下功夫。一是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预测市场行情。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加快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三是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拓宽销路。四是有意识地培植专业大户。充分发挥培植一户、带动一片、发展一业的示范效应,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立法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村金融等方面的立法,保证农业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在村镇设置农业方面的法律顾问。充分发挥当地律师事务所的作用,包片设置法律顾问,为农户及企业维权提供帮助,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