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界定及其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核心内容是指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起奠基作用,能关联一个或数个领域的数学知识。“图形的认识”便可以看作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从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开始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学,以具体化世界的数学内化学生的元经验,以符号化世界的数学顺应学生的经验与逻辑,以形式化世界的数学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平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内容 界定 教学
  一、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的界定
  聚焦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即用高观点分析核心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用结构化的视角关联教材内容,它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再是零敲碎打、面面俱到的,而是提纲挈领、一通百通的。学生在课堂因教师鸟瞰式的组织引领,而完整、深刻地探究数学本质,全面、精准地在“森林”中寻找具体的“树木”,不断丰盈着自己的数学素养。这无疑也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建议:“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认识:其一,从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结构来看,往往是具有基础作用和处于关键地位的知识;其二,从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往往是概括相关数学内容的共性所反映出的是一般思想和思维方式。
  综上分析,小学数学核心內容是指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起奠基作用,能关联一个或数个领域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唤醒元认知,形成关键能力,感悟数学的真善美。
  二、例谈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对照前述,“图形的认识”便可以看作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基础。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等认识图形的活动中,不仅要探索常见图形的性质,而且要解决与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并由此获得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等的发展,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图形的认识”从图形间的关系出发,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图形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图形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就是布鲁纳所阐释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经典的迁移问题的核心,与其说是单纯的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学习结构。”
  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从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开始,逐渐向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圆和扇形发展的,教学内容的前后发展是有联系性的。但有两种现象不可忽视:其一,学生在掌握图形的定义之前,已经广泛地使用诸如长方形、正方形等概念。其二,学生一般先依靠整体印象,再从特征调试对图形的认知。那么,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操作,学生便能体会到现实世界与数学图形的联系。这样,“形”就成了解释世界的一种可能。
  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韬尔将数学分为“三个世界”:具体化世界、符号化世界、形式化世界。而小学数学核心内容的教学依照这样的认识,便可在形象与具象中帮助学生内化、顺应数学经验与逻辑,实现认知平衡,发展数学素养。下面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具体阐述。
  (一)以具体化世界的数学内化元经验
  教师设计了“变图形”的活动:出示魔盒,想要在魔盒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可是魔盒中变出了圆形(见图1);第二次再摸,又变出了一个直角梯形(见图2)。
  前两次魔盒中摸出的不是长方形,这激活了学生对长方形的直观认知经验。在观察与思辨中,学生反思应从图形的“边”和“角”这两个维度来认识与判断平面图形,从而归纳出“长方形有直的边,还有角”。
  教师第三次摸魔盒,可是魔盒中一下子变出了很多图形(见图3)。
  教师提出:“哪些是长方形呢?赶紧找一找。”学生根据已经唤醒的认知经验,一下子找全了所有颜色不一、样子不同的长方形,并在教师随后抛出的问题“仔细观察长方形的4条边、4个角,还有什么特点”的引领下,开启对长方形特征的数学化探究。
  教学起点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引起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兴趣,进而产生关注,还要唤起学生的联想,使已有的经验结构与新知的结构产生关联,让新的概念和眼前的现象产生沟通,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上述教学正是以具体的、形象的、经验的、可见的学习对象,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长方形的本质特征,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内部、外部的感知。
  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图4,学生坚定地说出:“尽管图形位置改变了、长与宽改变了,但是角还是直角,对边还是相等,当然还是长方形。”
  这便实现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几何认知发展的论述:要让学生理解图形不变的原则,即认识图形不管怎么移动,其性质不变。
  (二)以符号化世界的数学顺应结构
  符号化世界的数学起始于操作,继而由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地思考。为此,教师安排了三次数学活动,具体如下:
  1.“找”图形。
  教师呈现校园场景图(见图5),学生在其中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例题教学内容。
  基于学段特点,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精心提取鲜活素材,从而串联起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图案”抽象成数学中的“形”的过程,进而将这些鲜活的体验融会贯通,获得从现实场景到具象图形的认知迁移。
  2.“量、折、比”图形。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提问:“对于长方形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生回答:“长方形有4条边和4个角。”教师追问:“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边和角的数量。那仔细观察长方形的4条边、4个角还有什么特点。”学生作答:“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提示:“同学们仅凭观察得出这些结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用数学的工具和方法进一步验证。”   于是,同桌两人合作,利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用“量、折、比”的方法对长方形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展开了探究与验证活动。
  学生只有亲历了“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形成过程,从“边”和“角”两个维度,用“量、折、比”的操作方法才能自然地迁移到对正方形特征的探索中。
  3.“做”图形。
  教师提供钉子板、三角尺、小棒,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围、怎样想、围成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弗赖登特尔说:“学”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就本课内容所处的知识体系来看,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对还处于几何思维发展“描述/分析”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需要借助丰富的操作活动,在观察、实验、分析、猜测、验证、推理中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慢慢摸索、细细体会、逐步抽象。
  4.“猜”图形。
  学生经过前面的操作活動,形成的对图形的认识还不成系统,需要进行整理。整理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讨论,完成对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整理,在直观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中,勾连和完善知识结构。
  5.“拼”图形。
  教师出示图6,依此提问:“用两个这样的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4个呢?”“用几个能拼出更大的正方形?”旨在激发学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相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以上活动由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由多类平面图形聚焦到长方形、正方形这两个特殊图形,让学生经历了“生活 化—数学化”的抽象,使符号化的数学世界纳入学生新的认知图式。
  (三)以形式化世界的数学平衡认知
  1.分辨不同的长方形。
  教师呈现形状、颜色、长宽不一的长方形(如图7),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长方形?”
  学生对不同的学习素材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展开观察、操作、比较等探究活动,进而得出不同的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基本特征。
  在对这三个图形的长与宽进行定量刻画之后,学生体验到了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精准。
  2.对折。
  教师出示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提问:“把这个长方形对折后是什么形状?”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如果沿着长对折,则是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沿着宽对折,则折成后的图形看起来像一个正方形,而到底是不是正方形,则可以利用正方形的特征做出判断。
  学生在“想象—解释—应用”中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
  3.魔盒再现。
  课末,教师再次出示魔盒,并让学生根据三条信息判断是什么图形:(1)我是由四条边围成的;(2)我不仅由四条边围成,还有四个直角;(3)我四条边都相等。
  学生在逐步内化信息的过程中,感悟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都是四边形家族中的一员,即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两种图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相同中又有着不同。
  这样螺旋盘绕,可以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由直观形象逐步走向理性思辨。
  综上,通过对符号世界的自反抽象,数学发展成为形式化定义,数学本质与思想方法也就化为了素养,积淀在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策略之中。
  参考文献:
  [1] 沈重予,王林.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周士民.数学三个世界的理论简介[J].数学通报,2012(3).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数学学科知识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一般性事实,但落实到各个课程领域,特别是具体的知识节点(各种概念、法则、原理),教师必备的相应学科知识究竟有哪些,既是教师应当知道的,也是现有研究中亟待补充的。“小学教学中的代数教学知识: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主题属于这一范畴,聚焦的知识节点是两个基本的代数概念,即运算性质与逆运算关系。  关键词:代数 教学 知识 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
期刊
摘要: “一对一”环境为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搭建了新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句法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语用和语篇层面的意义,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联系起来,最终学会如何根据需要传达意义。“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尝试路径为:创设情境,分享主题;基于问题,开展任务学习;及时检测跟进,有向突破;回归实践,迁移运用。  关键词:“一对一”环境 语篇语法教学 思维方式  “一对一”环境,
期刊
摘要:用好领读,能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思、口读、身演等多种感官的组合使用,更好地识记、解析,进一步地入情、会意、悟境,进而学会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乃至创造语言。小学语文领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导性,在示范与引领中促成模仿;二是主体性,在“自为”与“自覺”中达到协同;三是主观性,在“立体的产出”中推动表达。  关键词:领读 价值 主导性 主体性 主观性  朗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代数教学的中美比较研究中发现,中美教师的表征意识、表征方式和对待学生数学表征的态度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数学表征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价值,合理使用多种数学表征工具提升儿童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表征方式 思维发展 中美比较  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早期代数思维的渗透与培养,并不是要让学生提前学习代数符号或表达式,而是初步感受代数的核心思想,为以后转换到代数学习做好准备。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内容,可能是因为自身专业素养的缺失,以及对后续教材编排体系缺少了解,也可能是因为教材中没有明确的代数形式出现,通过哪些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渗透也是一个难题。对此,不妨从互逆运算、相等关系、多元表征等内容着手研究。  关键词:早期代数思
期刊
摘要: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的英语绘本,有机融入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丰富想象力。从针对性选择、合理性安排以及有效性指导三方面推进教学,探讨将英语绘本融入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绘本教学 针对性选择 合理性安排 有效性指导  英语绘本作为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在教学中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的英语绘本,有机融入英语教学,能够有
期刊
摘要:《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对什么是“角”、角的大小如何描述、是否认识了角的本质三个问题的解释,是普遍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源自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不兼容,源自“初步认识”的简单处理,源自概念本质的“生长点”难以触摸。摆脱惯性的束缚,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尊重学生学习行为,这样的教学尝试必然是有益的。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 困境 探源 尝试  困境:我们是否在为难学生?  “角的初步认
期刊
摘要:提问是师生互为主客体,进行良性互动的交际活动;提问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促成学生受益最大化。注重提问功能的多维性,把握提问节奏的变幻性,观照提问目标的拓展性,强化提问主体的转换性,达成有效提问。  关键词:提问 功能 节奏 目标 主体  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但什么样的提问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这值得深究。提问应该是师生互为
期刊
1982年8月4日早晨,老校长陈树民把刚刚毕业的我领进附小的大门。穿过笔直的梧桐树大道,我看到学校行政楼前的大雪松下站着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她花白的短发整整齐齐,红润的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看到我,老人迎上前来,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说:“你是新来的小侯吧?我是斯霞。”中国教坛的泰斗斯霞老师就站在我眼前!我激动地看着她,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30多年过去了,那天和斯霞老师说的许多话我都已经淡忘,但她在学校
期刊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教学机智运用得当,往往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另一种精彩。具体方法有:巧妙使用身边事物、巧妙借助学生错误、巧妙调整教学流程、巧妙设置课堂追问等等。  关键词:教学机智 身边事物 学生错误 教学流程 课堂追问  教学机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从而使课堂保持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