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历史,总喜欢坐在书房的窗前读历史故事书。窗外,高楼林立繁华盛世,书中,战火纷飞稀奇迷离。总喜欢就这样流连在阿房宫的残垣断壁;总喜欢就这样徘徊在颐和园鳞次栉比的宫廷殿宇;在先秦的箭雨和晚清的硝烟里,在李煜“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婉约低吟下,在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中,总喜欢就这样静静地在书房,听由一个寻找答案的声音,把自己引领到历史穿行的风中,飘荡迷失!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说出这句至理的伟人已在九幽,但他的变法却成全了秦国的强大。他年少聪慧过人,立志要在乱世干出一番事业。他先是去到当时颇为强大的魏国,而魏国的国君并不重用他。才华得不到施展的他又来到了一心想要变强的秦国,他先后三次拜见秦孝公,在心中信念的坚持之下,第四次,孝公终于正式召见他,询问治国大计,至此,变法拉开了序幕。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严刑苛法,严重的损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却保护了老百姓。难道他不知道他铁血的变法会引起旧贵族的怀恨吗?难道他不知道他颁布的《秦法》使太子的老师也深受其苦吗?难道他不知道孝公去世后等待他的是什么吗?我迷茫了,答案难道在那历史的蓬蓬血雨中吗?商鞅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秦国的强大,他牺牲了自己!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但他早己在那闹市,那车裂下灰飞烟灭。他失败了?还是成功了?我恍惚了,答案似乎在秦始皇走上登基台时带过的劲风中飘荡。
  一代商君成就了一大强国,一位将军也可以铸就历史。“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這是汉高祖刘邦给他的至高评价。是的,韩信当之无愧。韩信本为一个无名小辈,少时穷困而铸成他坚韧的意志。他投奔项梁,而项梁并没有重用他,项梁死后,项羽也没有发现他的才能,最后,他投奔了刘邦,在萧何月下追回他时,刘邦的霸业就已铸成一半。当项羽乌江白刎,战乱平定,当刘邦成就了霸业以后,韩信却被送上了“断头台”!后世都在传颂刘邦的丰功伟绩,有谁知道,刘邦若无信,何以霸天下?在韩信坐拥齐地之时,武涉来齐,劝他三分天下,他拒绝了,他不敢忘汉王对他的知遇;在韩信统御千军之际,蒯通劝他起兵为王,他也拒绝了!他不会忘记汉王对他的优厚;然而,在“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时候,他却忘了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心意。一代兵仙,一位连百万之军的大丈夫为什么能把胯下之辱尽数忍受,却不能允许驰骋沙场的灵魂闲置在家?我失落了,答案在长乐宫明争暗斗、纠结不清的晚风中飘荡吗?
  不羁的灵魂早在风中吹散,另一首凄婉的歌隐隐传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是这句诗,南唐后主,一代词帝就此长逝。他是一个孤独的才子,浮动的暗香,无法把他的魅力展现于世人。有人怨他:骄奢淫逸,不思国政;也有人伤他:国家灭亡,使百姓失去栖身之所,但更有人恋他:恋他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恋他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他本无心于霸业,但造化弄人,他却偏生于帝王之家。人生被责任所牵制,双翼被江山所束缚,但文采却没被皇权所掩埋。他热爱诗篇,国家覆灭后,他仍与诗词为伴,与寂寞为伍。后世有诗人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他是一个绝代的词人,却生在错误的地方。国破了,家亡了,不是他不愿守住,而是他真的守不住了。他不喜欢打打杀杀,也不希望人民受到伤害,所以他投降了。他被俘时发出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绝命幽叹,宋太宗因而赐他毒酒。他是一个好君主吗?他是一个好词人吗?我疑惑了,呼啸在亡国寒风中的答案里,飘荡着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春暖乍寒,微风轻拂,不知哪里一株植物枯萎的叶片落在了书上,窗外的熙熙攘攘忽然惊醒了纷飞的思绪,我欣喜地合上书,想着偶然拥有了一片历史的书签。
  是啊,一位政治家的叱咤风云,历史为什么总是如此令人扼腕叹息?是啊,一位军事家的文韬武略,血雨腥风为什么总是这样模糊了蛛丝马迹?是啊,一位君主的哀婉低吟,纠缠的谜题真是挥之不去!然而,万物轮回,蓦然回首,答案却悄无声息地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无情潜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英雄!历史还在穿梭着,漫步着向远方走去,身后留下无数叹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窗外,车水马龙人和国兴!眼前又一片树叶飞舞,越来越远、若有若无,而答案,仍旧在风中飘荡,时明时暗、是是非非……(指导老师:曹龙)
其他文献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经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涉及“大”“小”辩证统一的特点。内容上,《论语》涵盖小情景与大时空的观念,题材包括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在手法形式上,包括运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些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论语》的主题思想相互对应,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论语》;大;小;辩证关系  《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期刊
摘要:网络,正以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抢占时代制高点,美与丑、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意识、价值观无不混杂于网络中,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丰富、便捷、高效、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同“双刃剑”,这也给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工作;
期刊
摘要:侠风在唐朝兴起并形成潮流,在唐诗中显示出的侠客形象比此前更为丰满,包含丰富精致的生活、尚武精神、自由独立的人格、重义轻利的气节、自信乐观的风采、务实尚用的要求等。唐朝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背景导致了“侠”在唐朝、在唐朝文学中的盛行。  关键词:侠;唐朝;文学  侠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本土特色的一种特殊现象,贯穿古今,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席位,从史传、诗词、戏曲、小说到影视作品,形形色色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情感教育
期刊
摘要:《二马》是以老舍在异邦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为基础写成的。观照以马威、李子荣和凯萨林为代表的“异国化”的理想人物形象,不难体会到老舍在异域书写中流露出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想象与期待。但是,“留守”与“出走”共存的结局暗示了中英文化认同的困境和迷途。老舍提出了文化融合和认同的想象,终究寻不到出路。  关键词:文化融合;想象期待;理想形象;留守;出走  一、融合的想象期待:“异国化”的理想形象  “异国化
期刊
作为一名常德的学生,我为美丽宜居的家园感到幸福: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诗词城市等桂冠光彩夺目:东有德山为屏障,北有太阳山做依靠,西有河伏山做庇佑。城内有母亲河沅水,比西湖大三倍的柳叶湖,风光带穿紫河;三山环抱,三水环绕,真是风水宝地!特别是“三改四化”以来,城市变靓了,变绿了,长高了,长帅了,近90平方公里90万人口的常德,既没有天晴必旱干热,也没有大雨必涝“观海”,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它与过去的教学相比,对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美术是小学学习的必修课,是欣赏性课程、技能培训课程、综合探索课程等的集中性教学,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具有培养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和观察能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小学教育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引导下,虽然非常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利器。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来读点书,也因此“认识”了一些教育大家,像李镇西、任小艾、王晓春等等。最近我就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这本书理论与案例结合,很符合一线教师工作需求,尤其是班主任。没有那么些空话、套话、废话,将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门专业进行研究,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甚至“乐之”。
期刊
摘录:《铸剑》的“复仇”主题历来为研究的焦点,现有文献多结合作者鲁迅的精神发展脉络进行解读。笔者从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几点疑惑切入,在对《铸剑》文本进行分析基础上,以眉间尺为核心人物,对眉间尺复仇的动机及其变化、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关系、复仇成功与否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发现了“复仇”意义在文本中的阐释。  关键词:眉间尺;复仇动机;黑色人;合作者;复仇的意义  《铸剑》的“复仇”主题历来为研究的焦点,现有文
期刊
摘要:本文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来实现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关于发展的目的、本质、要求与内涵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在发展问题上的生动体现与具体运用。其不仅属于发展社会学与发展经济学,更是发展哲学的一种。树立科学发展观并有效落实,不仅能够推动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