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柏林·波茨坦广场规划建设,比较南京和柏林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揭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者在塑造城市空间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 批判性重建
一、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南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设计并建造了一大批像紫峰大厦、奥体中心、江苏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优秀的建筑精品。但是我们却发现我们的城市环境正在不断的恶化,城市中高层林立,到处都是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群体形态正在逐步的走向无序化和杂乱化!
究其原因,二十年的大建设,带给人们的,除了触目可见的林立的高楼大厦外,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不可否认,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并不是同步发展的。大多数地区的城市规划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速度。先建设后规划,或者只规划不执行,甚至只建设不规划,在一些地区都有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强调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由这些建筑所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因而我们的绝大部分城市空间都是由建筑自发形成的,所以必定也是杂乱和无序的。古城离我们渐渐远去,古城风貌,古城风光,美好的与破旧的,都只能在记忆中,在老照片中依稀寻觅了。 大行宫、新街口区域建筑群
二、比较思路
二战以前,柏林市中心的大部分建筑都比较低矮,采取传统的围合街区形式,具有严整的街道网格,整个城市空间充满了严整和谐的秩序。波茨坦广场—莱比锡广场是欧洲最大的广场,是德国柏林乃至欧洲最活跃的文化和商务中心。但是在二战期间,柏林市中心超过80%的建筑都被破坏,波茨坦广场有柏林墙横穿,区域内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而且经过战后的大规模重建,整个城市空间结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人性化的传统空间品质丧失殆尽。1989年东、西德合并,柏林的重新统一给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东西两部分城区带来了建设的契机。 1991年柏林市政府为了改变城市无序,杂乱的面貌,决定进行城市的重新规划和大规模建筑修建,在历史城市中心波茨坦广场重建过程中,提出了“批判性重建”这一概念,“旨在鼓励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不是过于简单化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对立”要求该地区的建设,必须按照传统街区的模式来进行,目的是为了恢复该地区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创造一个能反映欧洲传统街区的混合功能品质的区域。
同样,南京是中国的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其“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千百年来,魏晋风骨、六朝遗韵,乃至明清以来的金粉楼台、画舫凌波,积淀和造就了今日南京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繁华。在改革开放建设以前,南京也具有严整,统一的传统空间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南京的传统的城市形态,肌理,尺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原有的城市特色和风貌丧失殆尽,取而代之是杂乱,无序的城市面貌。
南京和柏林有着类似的城市发展历程,但是当柏林已经意识到城市作为公众生活空间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却还在按照我们固有的发展模式“义无反顾”的进行着我们的城市建设。
三、比较目的
因为南京和柏林两座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技术发展水平也不一样。通过比较南京和柏林的城市建设,分析两者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手法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揭示两个城市在城市建设运作机制、思维方式方面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借鉴柏林城市建设,并不是简单学习柏林“批判性重建”的模式,而是为了学习这种思想的实质,学习他们对待建筑和城市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态度:在强调建筑自身个性的同时,往往更重视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现状,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张牙舞爪。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协调成一组和谐优美的城市交响乐。往往特别强调建筑单体的自主性,而忽视了建筑作为一个群体界面,形成城市空间的围合作用。
四、波茨坦广场建设
二战以前,波茨坦—莱比锡广场曾是欧洲最大的交通要塞,有“欧洲的交叉点”之称。然而,二战战火把它夷为平地,柏林墙将波茨坦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柏林合并之后,广阔的空地开始重新建设。柏林政府将波茨坦广场地带的土地拍卖给奔驰·克莱斯勒,日本索尼,阿西亚·布朗·波威利﹙ABB﹚等跨国公司。作为德国二战后最大的項目,采取了国际招标方式规划建设,随着规划建设的进行,它迅速成为新柏林最受关注的地区。
1990年,在该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竞赛中,慕尼黑建筑师希尔默和萨特勒合作的方案被选为一等奖。这一方案恢复了早先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八角形广场,并且采用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街块形式。他们以方块建筑和街道发展了传统城市的紧凑空间结构。以方块为城市基本单元,合理分割,满足居住、商业、酒店、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场的多层次要求,短而窄的街道将方块隔开,街道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
在波茨坦广场城市设计总体方案确定后,根据各开发商的用地划分,各地块的城市设计又进行了招标。奔驰地块由伦佐·皮埃诺设计,索尼地块由赫尔穆特·杨设计,而ABB公司拥有的地块由格拉西中标设计。
波茨坦广场俯视 波茨坦广场建筑群
各个地块的深化方案都严格遵循了希尔默和萨特勒的总体方案构想,不仅延续了原波茨坦广场地区传统街坊式的城市结构,而且通过开放的街道空间来重新组织城市的公共生活。广场区域的建筑最后由许多建筑师共同设计完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建筑师都严格遵循原有的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尊重周边的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最终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这样不仅加强了波茨坦广场的领域感和可识别性,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空间质量。
五、南京城市建设的危机
近年来,南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景观”。如在中山门一带有着博物院、档案馆、明故宫遗址的古建筑群中,却不知什么时候矗立起一座50多层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希尔顿酒店(现维景国际大酒店),除此,周围还有钟山宾馆、55所家属楼等高层建筑,从而严重地破坏了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空间的观赏性,使原本恢弘、壮观的南京博物院黯然失色;再如沪宁高速公路的修建,直通中山门,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罕见的,从城市风格来讲,它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性,尤其破坏了中山陵、月牙湖与东郊的风景带。还有中山东路上由于地铁的兴建,具有“文物级大树”之称的法桐为了“地下动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作为南京文化象征、也是南京城市最大财富的民国建筑,由于城市改造而拆毁(如原中央银行等),目前正以每10年减少20%的速度“谢幕”。
现在各个城市的主管人物大都到工业化国家溜达过,见过世面,不是不知道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以美国纽约为现代化的楷模,以摩天大楼为荣。殊不知,纽约是公认的糟糕的城市建设模式。外来者看到曼哈顿的林立高楼,首先会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住下来不久就会发现它们的种种弊端。纽约这类城市是几十年前的规划思想的产物,早已过时。摩天大楼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代表的是20世纪的建筑成就。 后工业社会的建筑强调的是绿色、节能、环保,强调舒适与协调,创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而且网络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世界,没有必要在狭小的楼群里聚集大着量人群。
在一些新的建设区域,许多建筑全然不顾和周边已有建筑的关系,也不顾城市的空间环境,都在“争奇斗艳”,都要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种建设模式导致了我们的城市空间质量正在逐步下降,城市面貌逐渐呈现出一种无序和杂乱的状态。
看看南京的各条大路的路口,很快就能发现,每个三岔路口的三个角都有三座高楼把守,十字路口就有四座高楼分据四角,好像每个路口都需要虎视眈眈的岗楼来保卫。同时在一些建筑外表面附加的一些二次界面也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的质量。如一些广告牌,空调架和晒衣架等。
北京西路·云南路十字路口 中山路·珠江路十字路口
六、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存在环境,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一方面是城市环境对建筑环境的约束和控制;另一方面,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环境必然使城市环境受到影响而改变。而城市设计的成败决定城市空间的成败。
城市设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
只有承认建筑作为城市整体中的一部分时,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城市环境对建筑的约束力。首先,城市为建筑提供的基地状况将直接影响其空间构成形式。例如:基地的大小、形状、坡度、周边状况等是安排场地的依据,直接影响建筑的构成方式以及交通疏散秩序;其次,城市空间可以直接介入建筑底部空间,并对其底部空间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如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突出开敞空间布局,环绕绿色核心环境组织建筑群,强调建筑与用地内的中心绿地、滨江绿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高容量开发下达到密而不挤的效果,产生最大的绿化景观效应,创造出整体的现代城市形象。任何建筑单体都隶属于个人或某个集团,只为少数人提供服务。而城市公共空间却代表了城市公众的利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会逐步认识到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由诸多物质要素构成的,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铺地,绿化,水体,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和景观小品等。因而建筑的存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建筑作为独立的个体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建筑也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界面。但是并不是好的建筑就能形成好的城市空间,因为城市空间是一个群体概念,而每个建筑单体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要想获得良好的城市景观,就需要积极的组织各个建筑单体,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今后的人类社会将要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个性化、特色化是城市建设的方向,纯粹照搬别人的建设模式未必管用。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相处,是建筑学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建筑是地区文化的产物 ,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反过来又对地方文脉予以诠释。
柏林某住宅区 柏林某住宅(罗西)
七、城市界面的设计原则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创造也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城市空间的建筑界面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
1.整体性原则:首先,城市空间的界面是由众多的建筑单体形成的,因而各建筑单体的外形之间必须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样整个界面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随意性太多了,太大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连续性原则:因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而人在城市中的活动又是连续的。因而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连续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空间,我们的城市界面也因该是连续的。而且连续的界面有助于加强城市空间的整体感。
3.多样性和可识别性原则:人的需要本身就是多樣性的,并且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类求新求变的心理共性,决定了人们不喜欢单调,贫乏的城市界面,而喜爱它的丰富性和选择性。而且界面的多样性也是丰富城市面貌的重要方面。
4.开放性原则: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各方面都由封闭向开放发展。城市要求有大量的为公众生活服务的开放空间,对于建筑而言,适当的开放也是对自身的介绍和对公众的欢迎,有利于增加使用效率。
在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中,最为缺乏的便是城市界面的整体感。要想形成城市界面的整体感,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我们的单体建筑设计,首先是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围合形态(即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布局关系),其次是建筑自身的形态与周边建筑建立一定的关系,如建筑的形式,建筑的尺度,建筑的色彩,材料和质感,以及一些细部要素上的呼应关系,如开窗方式,线脚等。
八、思考
因为建筑单体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而出现南京目前的建设现状,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认识的,也有实践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技术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观念上,无论建筑师,还是业主及主管建设官员都在过分强调建筑单体的自主性,还没有认识到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2.一些非专业领导人员不合理的政治干预,导致规划设计滞后或不当。
3.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环节之间缺少城市设计环节,一些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以及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并不能严格执行。
4.有些建筑师城市观念淡薄,本身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低下也导致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失败的“手笔”。
5.有些业主对于自身利益的极度追求,从自身利益出发,全然不顾城市的整体建设。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的产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城市才会具有真正高质量的生活空间。
九、结语
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人类社会将进入更高的境界。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将负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更新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上世纪末大规模扩大,在土地级差价值的作用下,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原有建筑的功能将得以改变和改造,如仓库改为购物中心,码头改为娱乐中心等现象频繁的出现。新建筑的创作和原有建筑的更新,将更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景观。传统城市在保护和建设中继续得到新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 批判性重建
一、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南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设计并建造了一大批像紫峰大厦、奥体中心、江苏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优秀的建筑精品。但是我们却发现我们的城市环境正在不断的恶化,城市中高层林立,到处都是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群体形态正在逐步的走向无序化和杂乱化!
究其原因,二十年的大建设,带给人们的,除了触目可见的林立的高楼大厦外,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不可否认,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并不是同步发展的。大多数地区的城市规划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速度。先建设后规划,或者只规划不执行,甚至只建设不规划,在一些地区都有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强调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由这些建筑所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因而我们的绝大部分城市空间都是由建筑自发形成的,所以必定也是杂乱和无序的。古城离我们渐渐远去,古城风貌,古城风光,美好的与破旧的,都只能在记忆中,在老照片中依稀寻觅了。 大行宫、新街口区域建筑群
二、比较思路
二战以前,柏林市中心的大部分建筑都比较低矮,采取传统的围合街区形式,具有严整的街道网格,整个城市空间充满了严整和谐的秩序。波茨坦广场—莱比锡广场是欧洲最大的广场,是德国柏林乃至欧洲最活跃的文化和商务中心。但是在二战期间,柏林市中心超过80%的建筑都被破坏,波茨坦广场有柏林墙横穿,区域内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而且经过战后的大规模重建,整个城市空间结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人性化的传统空间品质丧失殆尽。1989年东、西德合并,柏林的重新统一给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东西两部分城区带来了建设的契机。 1991年柏林市政府为了改变城市无序,杂乱的面貌,决定进行城市的重新规划和大规模建筑修建,在历史城市中心波茨坦广场重建过程中,提出了“批判性重建”这一概念,“旨在鼓励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不是过于简单化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对立”要求该地区的建设,必须按照传统街区的模式来进行,目的是为了恢复该地区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创造一个能反映欧洲传统街区的混合功能品质的区域。
同样,南京是中国的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其“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千百年来,魏晋风骨、六朝遗韵,乃至明清以来的金粉楼台、画舫凌波,积淀和造就了今日南京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繁华。在改革开放建设以前,南京也具有严整,统一的传统空间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南京的传统的城市形态,肌理,尺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原有的城市特色和风貌丧失殆尽,取而代之是杂乱,无序的城市面貌。
南京和柏林有着类似的城市发展历程,但是当柏林已经意识到城市作为公众生活空间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却还在按照我们固有的发展模式“义无反顾”的进行着我们的城市建设。
三、比较目的
因为南京和柏林两座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技术发展水平也不一样。通过比较南京和柏林的城市建设,分析两者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手法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揭示两个城市在城市建设运作机制、思维方式方面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借鉴柏林城市建设,并不是简单学习柏林“批判性重建”的模式,而是为了学习这种思想的实质,学习他们对待建筑和城市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态度:在强调建筑自身个性的同时,往往更重视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现状,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张牙舞爪。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协调成一组和谐优美的城市交响乐。往往特别强调建筑单体的自主性,而忽视了建筑作为一个群体界面,形成城市空间的围合作用。
四、波茨坦广场建设
二战以前,波茨坦—莱比锡广场曾是欧洲最大的交通要塞,有“欧洲的交叉点”之称。然而,二战战火把它夷为平地,柏林墙将波茨坦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柏林合并之后,广阔的空地开始重新建设。柏林政府将波茨坦广场地带的土地拍卖给奔驰·克莱斯勒,日本索尼,阿西亚·布朗·波威利﹙ABB﹚等跨国公司。作为德国二战后最大的項目,采取了国际招标方式规划建设,随着规划建设的进行,它迅速成为新柏林最受关注的地区。
1990年,在该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竞赛中,慕尼黑建筑师希尔默和萨特勒合作的方案被选为一等奖。这一方案恢复了早先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八角形广场,并且采用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街块形式。他们以方块建筑和街道发展了传统城市的紧凑空间结构。以方块为城市基本单元,合理分割,满足居住、商业、酒店、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场的多层次要求,短而窄的街道将方块隔开,街道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
在波茨坦广场城市设计总体方案确定后,根据各开发商的用地划分,各地块的城市设计又进行了招标。奔驰地块由伦佐·皮埃诺设计,索尼地块由赫尔穆特·杨设计,而ABB公司拥有的地块由格拉西中标设计。
波茨坦广场俯视 波茨坦广场建筑群
各个地块的深化方案都严格遵循了希尔默和萨特勒的总体方案构想,不仅延续了原波茨坦广场地区传统街坊式的城市结构,而且通过开放的街道空间来重新组织城市的公共生活。广场区域的建筑最后由许多建筑师共同设计完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建筑师都严格遵循原有的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尊重周边的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最终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这样不仅加强了波茨坦广场的领域感和可识别性,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空间质量。
五、南京城市建设的危机
近年来,南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景观”。如在中山门一带有着博物院、档案馆、明故宫遗址的古建筑群中,却不知什么时候矗立起一座50多层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希尔顿酒店(现维景国际大酒店),除此,周围还有钟山宾馆、55所家属楼等高层建筑,从而严重地破坏了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空间的观赏性,使原本恢弘、壮观的南京博物院黯然失色;再如沪宁高速公路的修建,直通中山门,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罕见的,从城市风格来讲,它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性,尤其破坏了中山陵、月牙湖与东郊的风景带。还有中山东路上由于地铁的兴建,具有“文物级大树”之称的法桐为了“地下动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作为南京文化象征、也是南京城市最大财富的民国建筑,由于城市改造而拆毁(如原中央银行等),目前正以每10年减少20%的速度“谢幕”。
现在各个城市的主管人物大都到工业化国家溜达过,见过世面,不是不知道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以美国纽约为现代化的楷模,以摩天大楼为荣。殊不知,纽约是公认的糟糕的城市建设模式。外来者看到曼哈顿的林立高楼,首先会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住下来不久就会发现它们的种种弊端。纽约这类城市是几十年前的规划思想的产物,早已过时。摩天大楼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代表的是20世纪的建筑成就。 后工业社会的建筑强调的是绿色、节能、环保,强调舒适与协调,创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而且网络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世界,没有必要在狭小的楼群里聚集大着量人群。
在一些新的建设区域,许多建筑全然不顾和周边已有建筑的关系,也不顾城市的空间环境,都在“争奇斗艳”,都要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种建设模式导致了我们的城市空间质量正在逐步下降,城市面貌逐渐呈现出一种无序和杂乱的状态。
看看南京的各条大路的路口,很快就能发现,每个三岔路口的三个角都有三座高楼把守,十字路口就有四座高楼分据四角,好像每个路口都需要虎视眈眈的岗楼来保卫。同时在一些建筑外表面附加的一些二次界面也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的质量。如一些广告牌,空调架和晒衣架等。
北京西路·云南路十字路口 中山路·珠江路十字路口
六、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存在环境,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一方面是城市环境对建筑环境的约束和控制;另一方面,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环境必然使城市环境受到影响而改变。而城市设计的成败决定城市空间的成败。
城市设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
只有承认建筑作为城市整体中的一部分时,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城市环境对建筑的约束力。首先,城市为建筑提供的基地状况将直接影响其空间构成形式。例如:基地的大小、形状、坡度、周边状况等是安排场地的依据,直接影响建筑的构成方式以及交通疏散秩序;其次,城市空间可以直接介入建筑底部空间,并对其底部空间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如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突出开敞空间布局,环绕绿色核心环境组织建筑群,强调建筑与用地内的中心绿地、滨江绿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高容量开发下达到密而不挤的效果,产生最大的绿化景观效应,创造出整体的现代城市形象。任何建筑单体都隶属于个人或某个集团,只为少数人提供服务。而城市公共空间却代表了城市公众的利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会逐步认识到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由诸多物质要素构成的,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铺地,绿化,水体,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和景观小品等。因而建筑的存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建筑作为独立的个体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建筑也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界面。但是并不是好的建筑就能形成好的城市空间,因为城市空间是一个群体概念,而每个建筑单体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要想获得良好的城市景观,就需要积极的组织各个建筑单体,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今后的人类社会将要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个性化、特色化是城市建设的方向,纯粹照搬别人的建设模式未必管用。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相处,是建筑学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建筑是地区文化的产物 ,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反过来又对地方文脉予以诠释。
柏林某住宅区 柏林某住宅(罗西)
七、城市界面的设计原则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创造也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城市空间的建筑界面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
1.整体性原则:首先,城市空间的界面是由众多的建筑单体形成的,因而各建筑单体的外形之间必须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样整个界面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随意性太多了,太大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连续性原则:因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而人在城市中的活动又是连续的。因而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连续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空间,我们的城市界面也因该是连续的。而且连续的界面有助于加强城市空间的整体感。
3.多样性和可识别性原则:人的需要本身就是多樣性的,并且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类求新求变的心理共性,决定了人们不喜欢单调,贫乏的城市界面,而喜爱它的丰富性和选择性。而且界面的多样性也是丰富城市面貌的重要方面。
4.开放性原则: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各方面都由封闭向开放发展。城市要求有大量的为公众生活服务的开放空间,对于建筑而言,适当的开放也是对自身的介绍和对公众的欢迎,有利于增加使用效率。
在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中,最为缺乏的便是城市界面的整体感。要想形成城市界面的整体感,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我们的单体建筑设计,首先是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围合形态(即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布局关系),其次是建筑自身的形态与周边建筑建立一定的关系,如建筑的形式,建筑的尺度,建筑的色彩,材料和质感,以及一些细部要素上的呼应关系,如开窗方式,线脚等。
八、思考
因为建筑单体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而出现南京目前的建设现状,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认识的,也有实践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技术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观念上,无论建筑师,还是业主及主管建设官员都在过分强调建筑单体的自主性,还没有认识到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2.一些非专业领导人员不合理的政治干预,导致规划设计滞后或不当。
3.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环节之间缺少城市设计环节,一些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以及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并不能严格执行。
4.有些建筑师城市观念淡薄,本身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低下也导致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失败的“手笔”。
5.有些业主对于自身利益的极度追求,从自身利益出发,全然不顾城市的整体建设。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的产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城市才会具有真正高质量的生活空间。
九、结语
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人类社会将进入更高的境界。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将负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更新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上世纪末大规模扩大,在土地级差价值的作用下,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原有建筑的功能将得以改变和改造,如仓库改为购物中心,码头改为娱乐中心等现象频繁的出现。新建筑的创作和原有建筑的更新,将更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景观。传统城市在保护和建设中继续得到新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