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angq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50年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市宁蒗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1951年创办第一所省立小学,1957年开办第一所初级中学,1972年开始兴办高中教育,其间又经历了“十年内乱”的冲击,致使本来就起步晚、起步低的民族教育事业陷入办学条件差、教师综合素质低、教学质量差的困境。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全县2007年末总人口24.8万人。宁蒗的县情特点可以概括为“山、少、偏、穷、特”五个字。“山”就是山区面积大,占总面积的98.4%,境内平均海拔3 000米,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少”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境内有彝、汉、普米、纳西、傈僳等12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0.6%。“偏”就是区位偏僻,交通闭塞,远离中心城市。“穷”就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特困县,2001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今仍有20.9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特”就是社会发展背景特殊,宁蒗县是一个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
  宁蒗县于1999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2002年成为云南省实验教学普及县;2004年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空前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出全新步伐;2005年全县实现“两基”目标;被视为教育质量“晴雨表”的中、高考,继上世纪90年代勇夺丽江市“七连冠”、“六年第一”之后,“十五”期间实现了5年五大步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考质量节节攀升。
  “十五”期间,高考升学率始终保持市内先进行列,2007年有1 619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人数达1 418人,上线率为87.58%,其中600分以上考生有43人;2008年有1 792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人数达1 567人,上线率为87.44%;2009年有2 007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人数1 931人,上线率为96.2%,整体水平列四县一区之首,实现了“创历史最佳,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2010年全县共有1 825名学生参加高考(不含“三校生”),全员上线,上线率达100%,本科上线人数共计1 309人,比上年增加277人,本科上线率达71.7%,高考上线人数、高考上线率、本科上线率、高考上线万人比例等各项重要指标,均列丽江市各县区之首,并创下了历史新高。中考成绩斐然,全县共有3 196名学生参加中考,600分以上人数达222人,500分以上人数达1 122人,中考优秀率、平均分都有大幅度提升。宁蒗高中教育的成功举办,圆了小凉山莘莘学子上大学的梦;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小凉山民族教育事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观念 教育优先发展
  
  欲兴千秋之伟业,必先筑教育之根本。
  教育的落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偏低,致使人民群众吃尽了“致富无路,发展无门”的苦头。
  改革开放以来,宁蒗县委、县政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各种社会要素的聚集领域和多民族聚居地构建团结、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也是抢占明天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是宁蒗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真正希望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明确提出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提高人口素质”的治县方针,走出一条“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坚持“换届不换思路,换人不换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实效,出实招,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
  ——县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教育;县人大每年召开一次教育例会,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审议教育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三干会,集思广益,共商教育大计,共谋教育发展之良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年的教育投入始终保持在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设立40万元的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实行乡村领导干部包动员保入学率、学校包管理保巩固率、教师包教学保合格率的“三包三保”制度。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重视教育扶贫,划出贫困村,实行分类扶持、分类指导、分类评比。
  ——针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实际,采取不要户口、不要组织介绍、不要档案等“五不要”,只要一张1966年以前大学毕业文凭即可来宁蒗任教,且为家属农转非和安排工作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的特殊方式,从全省范围内引进师资,同时分批选派在职教师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到省内外大专院校进修、培训,不断充实和壮大教师队伍。
  ——开放式联合办学。1988年与江苏教育强县海安县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引进宁海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竞争激励机制,在初中教育合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3年延伸到高中教育合作,2007年拓展到职业高中教育合作,铸就了声名远播的“宁海模式”和“宁海效应”,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鼓励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采取无条件截留中考前100名并对其进行政府资助,重点培养的方式,着力于向高校输送高、精、尖人才,以期在县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重教兴学意识。
  ——制定《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管理条例》,实行学校分级管理,教育内部实施改革,并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在狠抓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并大力开展人才培训。
  通过采取种种措施,倾全县之力兴办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宁蒗教育开始走上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迅速跻身于市内先进行列。1990年,云南省民族贫困山区经验教育现场会在宁蒗召开,自此,宁蒗教育发展经验和模式在全县乃至整个西部的民族贫困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尽心竭力 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
  
  穷县办大教育是宁蒗的一大特点。然而“穷县不穷志,治穷先兴教,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拿出钱来办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1999年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宁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年一句话,教育要优先”的战略口号。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努力做到“三确保”、“三增长”的同时,积极采取征、投、引、捐、贷等方式大力筹措教育经费。县委、县政府“宁可在其他建设方面放慢一些速度,也要千方百计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经费投入”的决心,使全县的办学条件得到了空前改善:
  ——实施世界银行基础教育贷款项目,共投资1 667万元,修建校舍34 968平方米。
  ——实施第一、第二期“贫义”工程,投资2 300万元,修建校舍50 000多平方米。
  ——1998年“11·19”地震恢复重建教育项目投资1 800万元,改造校舍28所,建筑面积达35 000平方米。
  ——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投资3 000万元,共有20所农村中小学列入项目建设规划,累计排除危房面积3 917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5 756平方米,新增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8 829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2 704平方米,配备课桌凳6 098套,学生床5 977张。项目实施后,各项目校均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和食宿条件。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总投资411.45万元,共建起远程教育模式项目校238所,中学覆盖面达100%,小学覆盖面为64.5%。项目的实施有效缩短了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教学上的时空距离,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施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工程。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将宁蒗列为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试点县,宁蒗县专门成立了助学贷款中心,189名贫困大学生首次享受到生源地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生源地贷款的发放及管理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
  此外,县政府保证教育费附加的金额投入,用足政策发动群众集资办学,同时利用“希望工程”、对口支援的方式,引资创建学校,通过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援建资金的投入,到2009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教学设备基本达标,“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已成为现实,为全县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统筹兼顾 力求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宁蒗教育重普及,求均衡,实现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统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克难奋进,义务教育结硕果。1999年实现“普六”以后,宁蒗教育全方位转向“两基”攻坚。全县上下齐心协力,部门联动,采取极具针对性的措施全力攻坚:一是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移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移到以县为主,初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二是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竞争激励机制;三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四是认真抓好入学率、巩固率和完学率;五是切实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口支援、勤工俭学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六是注重素质教育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提高带动普及。
  扩容提质,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宁蒗的高中教育实现了新突破,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目前,全县高中在校生共5 226人,是2000年的4倍。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改革和调整办学体制,放开学前教育,调整初中办学模式,搞活非义务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实施职业教育综合化,成人教育技能化,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相结合,坚持走经科教相结合的路子。这样,不仅规范了教育秩序,还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大联合,盘活了教育资源。
  
  常抓不懈 向管理要质量
  
  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关系教育的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管理,宁蒗县制定了《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管理规定》,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师、学生、学校评价机制,同时强化4个方面的管理: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造就一支具有“敢为知难而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强化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结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和“百佳教师”评选活动,积极倡导爱岗敬业、拼搏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形成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教学”的工作作风。宁蒗教育的辉煌成果与教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密不可分。同时依托各种项目开展师资培训,如义教工程教师培训、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上海贝尔公司宁蒗教师培训项目等等,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是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制定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大督查和奖励力度,定期对各学校进行督导评估。
  三是狠抓学校的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城区中小学,在学校硬件建设上坚持做到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配套,主体工程建设与绿化美化配套,外部设施建设和内部设施建设配套;在软件建设上抓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积极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建立对口支援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帮扶与交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师聘任新机制,建立“近郊支援边远、城镇支援农村、重点学校支援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制度,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均衡发展。
  审视宁蒗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我们获得三点启示:一是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宁蒗教育一路快马加鞭,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宁蒗各族干部群众深谙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对优先发展教育有着高度的共识,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做到了集万民之力,铸千秋伟业。二是“真”、“实”程度决定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宁蒗教育工作行政上的工作风格。教育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战线长、见效慢,因此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基础抓起,在“真”、“实”二字上下工夫。三是改革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速度。敢为人先是宁蒗教育赖以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几年来,宁蒗一直把改革作为主线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以改革总揽教育工作全局,在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教育人事制度、质量优化工程、素质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和探索。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宁蒗教育实现了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协调统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的协调统一,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责任编辑王世赋◇
其他文献
同志们:  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结“十一五”以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我省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动员各方力量,全面落实今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过
期刊
宁蒗县自4月15日启动“两基”迎国检工作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通过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督查组的督查反馈,宁蒗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若不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采取措施,再作部署,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县委、县政府决定再次召开全县“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目的是为了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鼓劲加压,奋力冲刺,切实解决
期刊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篇幅指明了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我认为,《纲要》既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地反映了我国今后10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纲要》的主旋律    《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我
期刊
昭通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和“云南北大门”之称。这里不但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红色圣地。  这里96%土地是大山,这里是云南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农业市。  在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昭通市镇雄县,2008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已达136.95万,当年镇雄县人均生产总值仅2 348元,排名全市、全省倒数第一,仅为云南省人均水平的18.7%;人均财政收入仅112元,排名全
期刊
宁蒗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抓住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从有利于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宁蒗教育现状  截至2010年6月,宁蒗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2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6所,小学348所(完全小学119所、教学点90个、一师一校点139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
期刊
保山市采取“抓两头强中间”,即抓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强义务教育的工作措施,促“两基”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格局。2010年与2000年相比,保山市3~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从36.9%提高到6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9.6%提高到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从97%提高到1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35%提高到65%,高中
期刊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蜜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虚的。”踏上三尺讲台,也就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边疆教育工作者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但也就是这平凡的岗位和无声的奉献,诠释了绿叶的精彩价值。  2003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宁蒗县民族中学。每当见到当地的学生,大冬天仍用冷水洗脸,七八十人
期刊
宁蒗县于2002年开始“两基”攻坚,红旗中学作为试点学校于2002年率先在原红旗乡(现已并入大兴镇)范围进行“普九”攻坚。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有力,红旗中学在“两基”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2004年5月,在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组织下,在红旗中学召开了一次“两基”工作经验交流会,红旗中学在抓“两基”、促教改,控辍保学、提质增效方面的一些经验得到认可和推广。学校的各项“两基”
期刊
近年来,红河州建水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总体思路,以及“实事求是,相对集中,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稳健推进“一师一校”办学点撤并工作,不断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的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但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要冷静思考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
期刊
据新华社报道,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正式颁布实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