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语音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说普通话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心理差异造成的。从现象反映,有些学生胆大、敢说,其说普通话的能力就强;有些学生胆小、怕说,其说普通话的能力就相对较差,而胆小、怕说,在小学生中带有普遍性。要提高小学生说普通话的水平,除了把握技术环节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用最洪亮的声音说,挑战胆怯心理
学生放大声音训练,教师才能很好地判断和指正。倘若学生声音小,就容易掩盖字音的非准确性,致使出现的语音错误或缺陷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具有胆怯心理,总担心自己普通话说得别扭,会招来同学的嘲笑,特别是在听众多、听众陌生的情况下,怕自己的普通话说不好,不规范,畏惧失败带给自己的伤害。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训练小学生用宏亮的声音说普通话。
1.围绕身边的事,自由讲述训练。让学生利用早自习轮流到讲台前,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规定每天两人,每人讲二分钟。要求声音宏亮,要说普通话,要看着全班同学。人人参与的训练,成为习惯后,同学的微笑就会代替嘲笑,也就构建了和谐的语言环境。
2.结合学生的兴趣,情境对话训练。教师为学生创设对话的情境,如“在商店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不仅使学生不自觉地把普通话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还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更可感知: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是沟通的桥梁。
3.激发竞争意识,游戏识字训练。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纠正字音。如学生分小组开火车游戏,随着孩子们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出示一个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拼读音节。哪个学生读音错了,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发令停下来,修理好后才能继续往下开。
二、用最清晰的语言说,逾越自闭心理
学生用清晰语言说话,能更好地增进人际交往,更能让人感到亲切文明。学生语言模糊,容易引起人的误解,甚至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在普通话训练中,不少学生受方言影响,说话会出错,会走调,甚至闹笑话。为了“面子”,有些学生封闭自己,不肯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有时听到别的同学说得很好,自己又产生自卑心理,更不敢公开说普通话了。教师可鼓励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配合教材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普通话的准确性。
1.把朗读课文作为小学生说标准普通话的重头戏。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得到语音、语调的训练,朗读课文按座次进行,然后进行评议。每个人为了使自己读得好,课下就得自己练,熟读课文,借助拼音,在读中自觉纠正。这样自然就促进学生勤读,在读的过程中根据课文中标注的音节来纠正读音。
2.把复述课文作为训练说普通话的有效途径。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学生把握内容必然要去熟悉它的故事情节。在讲课文时,适当进行“说”的训练,指导学生叙述故事片断,归纳故事情节,复述全篇课文。训练学生脱离文本,能熟练说好普通话。
3.把排练课本剧作为小学生说普通话的特色训练。排练课本剧能改变教师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还可以把一些书面语言变成轻声、儿化,接近口语,学生在表演中,努力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提高了说普通话的能力,一方面加大了说者的“面”,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读的积极性。
三、用最快捷的速度说,战胜懒惰心理
学生快速反复训练,熟能生巧,就能使语言流畅。如果训练时拖拖拉拉,运用时自然就会心到口不到,言不由衷。
在普通话训练中,不少同学存有懒惰心理,不愿花时间反复训练强化普通话的标准音,说出的普通话结结巴巴,失去了普通话的韵味。这时,教师可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勤学苦练,说出流畅的普通话。
1.进行比赛,强化朗读。小学生好奇心强,竞争意识也很强,都想超过别人,各组学生也希望本组强于他组。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这种心理,正确引导和鼓励。学习诗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背诵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在自己那儿出差错就反复朗读,背熟之后,在比赛中“说”得就顺畅。
2.设计情境,展开联想。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几件玩具,仔细看这几件玩具,展开想象,说一个有关这几件玩具之间的故事。故事要有头有尾有情节,尽量说得新奇有意义,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3.快读贯口,训练语速。针对难点音,运用相关绕口令(又名贯口),指导学生读准音节,做到由慢到快,快而不乱,逐渐提高说普通话的速度。
一、用最洪亮的声音说,挑战胆怯心理
学生放大声音训练,教师才能很好地判断和指正。倘若学生声音小,就容易掩盖字音的非准确性,致使出现的语音错误或缺陷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具有胆怯心理,总担心自己普通话说得别扭,会招来同学的嘲笑,特别是在听众多、听众陌生的情况下,怕自己的普通话说不好,不规范,畏惧失败带给自己的伤害。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训练小学生用宏亮的声音说普通话。
1.围绕身边的事,自由讲述训练。让学生利用早自习轮流到讲台前,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规定每天两人,每人讲二分钟。要求声音宏亮,要说普通话,要看着全班同学。人人参与的训练,成为习惯后,同学的微笑就会代替嘲笑,也就构建了和谐的语言环境。
2.结合学生的兴趣,情境对话训练。教师为学生创设对话的情境,如“在商店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不仅使学生不自觉地把普通话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还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更可感知: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是沟通的桥梁。
3.激发竞争意识,游戏识字训练。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纠正字音。如学生分小组开火车游戏,随着孩子们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出示一个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拼读音节。哪个学生读音错了,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发令停下来,修理好后才能继续往下开。
二、用最清晰的语言说,逾越自闭心理
学生用清晰语言说话,能更好地增进人际交往,更能让人感到亲切文明。学生语言模糊,容易引起人的误解,甚至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在普通话训练中,不少学生受方言影响,说话会出错,会走调,甚至闹笑话。为了“面子”,有些学生封闭自己,不肯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有时听到别的同学说得很好,自己又产生自卑心理,更不敢公开说普通话了。教师可鼓励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配合教材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普通话的准确性。
1.把朗读课文作为小学生说标准普通话的重头戏。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得到语音、语调的训练,朗读课文按座次进行,然后进行评议。每个人为了使自己读得好,课下就得自己练,熟读课文,借助拼音,在读中自觉纠正。这样自然就促进学生勤读,在读的过程中根据课文中标注的音节来纠正读音。
2.把复述课文作为训练说普通话的有效途径。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学生把握内容必然要去熟悉它的故事情节。在讲课文时,适当进行“说”的训练,指导学生叙述故事片断,归纳故事情节,复述全篇课文。训练学生脱离文本,能熟练说好普通话。
3.把排练课本剧作为小学生说普通话的特色训练。排练课本剧能改变教师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还可以把一些书面语言变成轻声、儿化,接近口语,学生在表演中,努力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提高了说普通话的能力,一方面加大了说者的“面”,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读的积极性。
三、用最快捷的速度说,战胜懒惰心理
学生快速反复训练,熟能生巧,就能使语言流畅。如果训练时拖拖拉拉,运用时自然就会心到口不到,言不由衷。
在普通话训练中,不少同学存有懒惰心理,不愿花时间反复训练强化普通话的标准音,说出的普通话结结巴巴,失去了普通话的韵味。这时,教师可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勤学苦练,说出流畅的普通话。
1.进行比赛,强化朗读。小学生好奇心强,竞争意识也很强,都想超过别人,各组学生也希望本组强于他组。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这种心理,正确引导和鼓励。学习诗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背诵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在自己那儿出差错就反复朗读,背熟之后,在比赛中“说”得就顺畅。
2.设计情境,展开联想。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几件玩具,仔细看这几件玩具,展开想象,说一个有关这几件玩具之间的故事。故事要有头有尾有情节,尽量说得新奇有意义,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3.快读贯口,训练语速。针对难点音,运用相关绕口令(又名贯口),指导学生读准音节,做到由慢到快,快而不乱,逐渐提高说普通话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