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情感素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教师情感素质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情感;培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多意识到,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成败。由此,教师情感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有机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重要心理过程。既包括各种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也包括复杂的精神机制:如个体的自我感、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等。过去我们更多的是片面强调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深化,而忽视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情感素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的主要动力,更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核心因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情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博爱之心
师生之间情感不同于一般的人际的情感,具有多样性、无私性、广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教师之情感应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博爱。始终把关爱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对待每个学生都都应该一视同仁,只有教师的无私博爱,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平公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成为学生积极实行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心理背景;才能保护学生积极的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如果教师对学生存有偏心,教师的情感就会表现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上,无论教师如何用语言加以掩饰,也会被学生发现。因为,学生对不是出自内心的、虚伪的语言有着更细腻的感受。
因此,热爱和关心学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第一要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的基本要求。有教师感同身受的说到,“关心好学生不算爱,只有连差生一起关爱,才是真正的师爱”。
2.有丰富的人文情怀
情感是个体主观的态度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无限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差异和多样性,贯彻以人为本,倡导人性释放,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的情感素质为前提条件,那么教师的行为可能有其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容。英国教育家卢梭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指导它;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对学生的尊重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呵护他们的自尊心,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出有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学生。
3.有积极稳定的情感
情感的交际功能就是通过情绪的稳定外部表现而实现的。教师的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学生对教师的情绪行为具有极强的易感性,能够发现教师情感的变化。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因素。而教师占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学生对教师的行为都表现出模仿性的特征。由于情绪的本身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也因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产生较强的情绪影响力,所以具有极不稳定性特征的学生情绪对教师的情绪行为更是具有较强的易感性。
教师情绪的相对稳定是教师个性特征的表现,同时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做到少一些消极的外显情绪,多一些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具有推动效能,不同的教师期望具有不同的效应。亦称“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人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对行为活动结果的一种心理需求或预估。人的情感具有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特性,其程度的强弱与期望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期望决定情感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出要求,合理的期望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教师合理的期望,也是对学生个性尊重的表现,才能构成合理的教师情感素质;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预测,形成合理的归因和自我评价;避免产生自我归因偏差,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教师情感素质培养的思路
1.具备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宁静的生涯,真正把一生寄托在教育事业上是教师要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按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自然而然就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寄托和楷模,他所创造所营造的空间,就变成了一个人性美丽生活的空间。学生的心灵总是向教师敞开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他原本具有的对世界的幻想走向成人世界,而不是让学生过早陷入功利主义的精神境界。教师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在纯粹的知识教学活动中得到乐趣。具备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心灵跃动起来,使学生生命的热量释放出来,情感丰富起来,变得学会感恩,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2.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相信学生都“行”,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每天都在进步。
实施赏识教育,教师要专找学生的优点,并把它“小题大做”;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哪怕是老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3.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把师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而进行的教育语境。现代学校教育,需要营造的是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权威支撑下的对话。平等的对话即对话双方是以合格的“人”的身份来对话。双方是一种平等的身份,谁也不迷信谁,谁也不是先设的阐释标准。而应是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考之后的交流而获得的理解与认同。同时,要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差异性及深刻的互联性,建立人际沟通的自主性与理解性,从而共同丰富生命个体的内涵。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每位教师都会在不断体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情感素质,丰富自己的教育素养,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德化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立 谈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素养[J]教学与管理 2010(9)
[4]赵春娟论教师素养的新内涵[J] 教育探索 2006(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情感;培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多意识到,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成败。由此,教师情感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有机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重要心理过程。既包括各种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也包括复杂的精神机制:如个体的自我感、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等。过去我们更多的是片面强调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深化,而忽视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情感素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的主要动力,更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核心因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情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博爱之心
师生之间情感不同于一般的人际的情感,具有多样性、无私性、广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教师之情感应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博爱。始终把关爱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对待每个学生都都应该一视同仁,只有教师的无私博爱,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平公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成为学生积极实行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心理背景;才能保护学生积极的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如果教师对学生存有偏心,教师的情感就会表现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上,无论教师如何用语言加以掩饰,也会被学生发现。因为,学生对不是出自内心的、虚伪的语言有着更细腻的感受。
因此,热爱和关心学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第一要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的基本要求。有教师感同身受的说到,“关心好学生不算爱,只有连差生一起关爱,才是真正的师爱”。
2.有丰富的人文情怀
情感是个体主观的态度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无限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差异和多样性,贯彻以人为本,倡导人性释放,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的情感素质为前提条件,那么教师的行为可能有其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容。英国教育家卢梭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指导它;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对学生的尊重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呵护他们的自尊心,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出有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学生。
3.有积极稳定的情感
情感的交际功能就是通过情绪的稳定外部表现而实现的。教师的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学生对教师的情绪行为具有极强的易感性,能够发现教师情感的变化。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因素。而教师占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学生对教师的行为都表现出模仿性的特征。由于情绪的本身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也因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产生较强的情绪影响力,所以具有极不稳定性特征的学生情绪对教师的情绪行为更是具有较强的易感性。
教师情绪的相对稳定是教师个性特征的表现,同时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做到少一些消极的外显情绪,多一些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具有推动效能,不同的教师期望具有不同的效应。亦称“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人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对行为活动结果的一种心理需求或预估。人的情感具有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特性,其程度的强弱与期望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期望决定情感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出要求,合理的期望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教师合理的期望,也是对学生个性尊重的表现,才能构成合理的教师情感素质;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预测,形成合理的归因和自我评价;避免产生自我归因偏差,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教师情感素质培养的思路
1.具备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宁静的生涯,真正把一生寄托在教育事业上是教师要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按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自然而然就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寄托和楷模,他所创造所营造的空间,就变成了一个人性美丽生活的空间。学生的心灵总是向教师敞开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他原本具有的对世界的幻想走向成人世界,而不是让学生过早陷入功利主义的精神境界。教师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在纯粹的知识教学活动中得到乐趣。具备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心灵跃动起来,使学生生命的热量释放出来,情感丰富起来,变得学会感恩,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2.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相信学生都“行”,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每天都在进步。
实施赏识教育,教师要专找学生的优点,并把它“小题大做”;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哪怕是老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3.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把师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而进行的教育语境。现代学校教育,需要营造的是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权威支撑下的对话。平等的对话即对话双方是以合格的“人”的身份来对话。双方是一种平等的身份,谁也不迷信谁,谁也不是先设的阐释标准。而应是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考之后的交流而获得的理解与认同。同时,要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差异性及深刻的互联性,建立人际沟通的自主性与理解性,从而共同丰富生命个体的内涵。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每位教师都会在不断体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情感素质,丰富自己的教育素养,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德化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立 谈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素养[J]教学与管理 2010(9)
[4]赵春娟论教师素养的新内涵[J] 教育探索 2006(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