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甚至是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人充分利用慢词长调的体制,通过人物形态的刻画、时空背景的营造以及铺叙手法的运用,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使其离情词更具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风采。
关键词:柳永;离别词;《雨霖铃》
柳永,崇安人,北宋词人,柳永是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婉约派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由于仕途失意、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将精力用到词曲的创作中,以另一种生活方式寻求自我的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宋词在柳永手中才变得丰富宏大,具有更深刻的审美内涵与趣味。他不仅袭用旧调,而且创作新声,尤其是大量创作长调,开创了慢词的先河。李清照《论词》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创设典型的环境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人物。柳永也深谙此道,他在离别词中,善于通过时空背景的营造,创造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以此来渲染烘托人物的离情别绪。
起首三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点出了时间是秋天,而且是深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然而词人并不是为了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为了渲染悲凉凄切的氛围。宋玉《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词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都是将离别放在“秋”的大背景下,烘托伤感的氛围,一切都笼罩在凄惨的别情之中,蝉前着一“寒”字,已使人感觉凉气逼人,而“凄切”的蝉的叫声阵阵传来,欲发使人感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卢挚《沉醉东风》)“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晏几道《采桑子》)这些语句都借秋蝉凄凉的呜叫来抒发忧愁悲苦的情感。这里词人既借“寒蝉”点出了时间,又巧妙地借物起兴,烘托了气氛,为全篇奠定了哀婉、低沉、凄切、悲凉的情感基调,写法可谓高妙。“长亭”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长亭,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供人休歇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康与之《卜算子》)“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自古以来,长亭是离别的象征,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其间不知演绎出多少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恨的送行故事。“对长亭晚”,说明天色已晚,此时正是人们归家团聚的时刻,而词人却要和自己心爱的人离别,更加重了离别时的愁情。不仅如此,又偏偏赶上“骤雨初歇”的天气。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雨后的天气更加的清冷、凄凉。一对有情人就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这样的环境下分别了,真是“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词人抓住“寒蝉”、“长亭”、“骤雨”几个典型意象,通过凄清之声、肃杀之景、无情之时,用极为凝炼的文字,营造了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词人悲伤痛苦的心境,达到了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接着写离别的情形:“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出自江淹的《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都门”,指京城门外,“帐饮”设帐宴饮,为远行人饯行,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无绪”心烦意乱,理不出头绪,有“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离魂乱、愁肠锁”之意。恋人的眷顾,离别的痛楚,前途的渺茫,再会的无期,这万千的离愁别绪,怎能不让人纠结呢?“无绪”二字,不仅写出了恋人间的惜别情态,也写出了将要浪迹江湖的痛苦,“肠断已消魂”。更让人懊恼的是“留恋处、兰舟催发”,大雨过后,恋人在留恋难舍,而船家却一遍遍地催促起程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一边是难割难舍,只恨时光飞逝;一边是频频催促,急切地想要出发。“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无绪”而被“催发”使分别之哭又加深了一层。这七个字以精练之笔生动刻画出了典型环境与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情、神态、动作的典型心理,字语不多,却表达的如此准确、高明、精妙,耐人品味。字里行间浸透着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苦痛,不愿别,不忍别,可又不得不别,突出了一对有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精彩的是下面的场面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则通过对情侣动作、神态的白描,是恨别达到了高潮。词人以自己真切的体验诉说着“共黯然消魂,”的“离恨情愁”至理。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而今“重分飞,携纤手、泪如雨”“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了紧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当人们离别时,按理说应是“共黯然消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如今却“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赢得消魂无语”悲痛之极,因凝噎而无语了。心中想起的千言万语不能诉说,全因“凝噎”二字,真可谓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词人把真实的一瞬间动作定格为永恒,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让“寸肠万绪”,化作“盈盈泪眼相看”,由此“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生动、细腻、真切,妙到极致。《蓼园词选》说,柳永的词“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由此可知,柳永不愧是以白描手法写离情的高手,用寥寥数语便把离别时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一次次让世人体验到“肠成结、泪盈襟”的情怀,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②艺术效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接着词人又把镜头推向了远方,设想“一叶扁舟轻帆卷”远去的景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妙在“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远行之人还未起程,就早已设想别后千里之外的景象。“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③一个“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写的景物是词人所想象的,这一句将上片别前的实写巧妙过渡到下片别后的虚写。恋人之间想到了,今日一别,将会成为“如今万水千山阻,魂杳查、信沉沉。孤棹烟波,小楼风月,两处一般心”,透露出词人迷茫、压抑的心情,也写出了彼此的牵挂与留恋。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因此这个“念”字既表现出依恋惜别的意绪,又贯注下片别后思念的情景。此处的“烟”、“暮”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暮烟寒雨”、“对堤柳愁烟”,朦朦胧胧的“烟”便是离人不绝如缕、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暮”为黄昏,“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这滋味,黄昏又恶”,可以看出,黄昏是最能牵动离人心思的时刻。“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暮”和“烟”所涌动出的是男女双方无限惆怅和不尽离愁。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和空阔的楚天里承载着词人寂寥的思绪和黯淡的离愁,景中融情,创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想到这里,词人更加感到离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由离别之事触动离别之情,由离别之情又推及到离别之理。词人先把自已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苦伤离别”,屈原《九歌》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子,但自已却甚于古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为冷落凄凉的季节,离情更甚于常时,“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自古以来,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伤,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是在“冷落清秋节”这样特别的环境中离别。“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暮云过了,秋光老尽,古人千里”,这种痛苦更加使人难以忍受。难怪宋代词人吴文英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虽是想象,但也是处境的必然。接着词人又作了更深一层的想象。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景不堪设想,且抛向一边,不去想它,就拿“今宵”来说,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但李白说过“举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浇愁,“酒力全轻,醉魂易醒”。酒醉愁眠,那只是一时的麻木,酒醒梦回时,身将在“何处”呢? 可能是在一处凄冷空旷的堤岸边,只有衰败萧萧的杨柳,凄冷习习的“晓风”和一弯破碎的“残月”陪伴着我。杨柳、晓风、残月都是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情之冷落,景之清幽,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幅凄清的画面之中,这是全篇之警策,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化用温庭筠《 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之句,用实笔写拟想之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更加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独。“柳”“留”谐音,令人想到折柳送别,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吹拂,杨柳依依,似有无限柔情,又含依依惜别之意;残月破碎,似是恨别,象征今后难以团圆。它们不仅是景语,而且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④的情语。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意境。真正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构成另一种情境,一改上句景语的写法,用情语抒发离愁之深,如奔马收缰,韵味无穷,耐人寻味。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美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这一去便是经年累月,“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捱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是令人向往的乐境,可词人设想到与恋人离别后凄凉寂寞的心情,纵然有良辰美景岂不等于虚设了吗?“对好景良辰,皱著眉儿,成甚滋味”,“良辰好景”虽值得欣赏流连的,然没有心上人陪我共赏,哪有心情去欣赏流连啊!“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即使有许许多多的风情韵事,“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此句写得情思往复,低回缠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得极尽极至,使感情显得更为强烈。
结语
纵观整首词的内容,意境宏阔而又细腻,情感缠绵悱侧而又深沉真挚,无论虚写、实写,无论是勾勒环境,还是描写情态,遐想未来,总离不开写景,抒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词人作为一个至情至性的词人,匠心独运,充分利用慢词长调的体制,通过人物形态的刻画、时空背景的营造以及铺叙手法的运用,将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离情词更具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风采,真可谓“精金粹玉”之作。
[注释]
①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49页
②严羽 《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8月第2版26页
③鲁枢元 《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 文艺研究 1985年第2期
④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民出版社 1960年4月第1版191页
⑤王国维 《人间词话删稿》人民出版社 1960年4月第1版225页
[参考文献]
[1]沈祖棻.宋词赏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3]兰世雄.婉约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
[4]周仕慧.李煜词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7.4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关键词:柳永;离别词;《雨霖铃》
柳永,崇安人,北宋词人,柳永是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婉约派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由于仕途失意、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将精力用到词曲的创作中,以另一种生活方式寻求自我的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宋词在柳永手中才变得丰富宏大,具有更深刻的审美内涵与趣味。他不仅袭用旧调,而且创作新声,尤其是大量创作长调,开创了慢词的先河。李清照《论词》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创设典型的环境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人物。柳永也深谙此道,他在离别词中,善于通过时空背景的营造,创造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以此来渲染烘托人物的离情别绪。
起首三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点出了时间是秋天,而且是深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然而词人并不是为了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为了渲染悲凉凄切的氛围。宋玉《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词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都是将离别放在“秋”的大背景下,烘托伤感的氛围,一切都笼罩在凄惨的别情之中,蝉前着一“寒”字,已使人感觉凉气逼人,而“凄切”的蝉的叫声阵阵传来,欲发使人感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卢挚《沉醉东风》)“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晏几道《采桑子》)这些语句都借秋蝉凄凉的呜叫来抒发忧愁悲苦的情感。这里词人既借“寒蝉”点出了时间,又巧妙地借物起兴,烘托了气氛,为全篇奠定了哀婉、低沉、凄切、悲凉的情感基调,写法可谓高妙。“长亭”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长亭,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供人休歇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康与之《卜算子》)“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自古以来,长亭是离别的象征,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其间不知演绎出多少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恨的送行故事。“对长亭晚”,说明天色已晚,此时正是人们归家团聚的时刻,而词人却要和自己心爱的人离别,更加重了离别时的愁情。不仅如此,又偏偏赶上“骤雨初歇”的天气。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雨后的天气更加的清冷、凄凉。一对有情人就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这样的环境下分别了,真是“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词人抓住“寒蝉”、“长亭”、“骤雨”几个典型意象,通过凄清之声、肃杀之景、无情之时,用极为凝炼的文字,营造了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词人悲伤痛苦的心境,达到了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接着写离别的情形:“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出自江淹的《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都门”,指京城门外,“帐饮”设帐宴饮,为远行人饯行,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无绪”心烦意乱,理不出头绪,有“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离魂乱、愁肠锁”之意。恋人的眷顾,离别的痛楚,前途的渺茫,再会的无期,这万千的离愁别绪,怎能不让人纠结呢?“无绪”二字,不仅写出了恋人间的惜别情态,也写出了将要浪迹江湖的痛苦,“肠断已消魂”。更让人懊恼的是“留恋处、兰舟催发”,大雨过后,恋人在留恋难舍,而船家却一遍遍地催促起程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一边是难割难舍,只恨时光飞逝;一边是频频催促,急切地想要出发。“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无绪”而被“催发”使分别之哭又加深了一层。这七个字以精练之笔生动刻画出了典型环境与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情、神态、动作的典型心理,字语不多,却表达的如此准确、高明、精妙,耐人品味。字里行间浸透着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苦痛,不愿别,不忍别,可又不得不别,突出了一对有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精彩的是下面的场面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则通过对情侣动作、神态的白描,是恨别达到了高潮。词人以自己真切的体验诉说着“共黯然消魂,”的“离恨情愁”至理。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而今“重分飞,携纤手、泪如雨”“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了紧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当人们离别时,按理说应是“共黯然消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如今却“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赢得消魂无语”悲痛之极,因凝噎而无语了。心中想起的千言万语不能诉说,全因“凝噎”二字,真可谓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词人把真实的一瞬间动作定格为永恒,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让“寸肠万绪”,化作“盈盈泪眼相看”,由此“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生动、细腻、真切,妙到极致。《蓼园词选》说,柳永的词“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由此可知,柳永不愧是以白描手法写离情的高手,用寥寥数语便把离别时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一次次让世人体验到“肠成结、泪盈襟”的情怀,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②艺术效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接着词人又把镜头推向了远方,设想“一叶扁舟轻帆卷”远去的景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妙在“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远行之人还未起程,就早已设想别后千里之外的景象。“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③一个“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写的景物是词人所想象的,这一句将上片别前的实写巧妙过渡到下片别后的虚写。恋人之间想到了,今日一别,将会成为“如今万水千山阻,魂杳查、信沉沉。孤棹烟波,小楼风月,两处一般心”,透露出词人迷茫、压抑的心情,也写出了彼此的牵挂与留恋。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因此这个“念”字既表现出依恋惜别的意绪,又贯注下片别后思念的情景。此处的“烟”、“暮”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暮烟寒雨”、“对堤柳愁烟”,朦朦胧胧的“烟”便是离人不绝如缕、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暮”为黄昏,“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这滋味,黄昏又恶”,可以看出,黄昏是最能牵动离人心思的时刻。“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暮”和“烟”所涌动出的是男女双方无限惆怅和不尽离愁。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和空阔的楚天里承载着词人寂寥的思绪和黯淡的离愁,景中融情,创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想到这里,词人更加感到离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由离别之事触动离别之情,由离别之情又推及到离别之理。词人先把自已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苦伤离别”,屈原《九歌》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子,但自已却甚于古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为冷落凄凉的季节,离情更甚于常时,“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自古以来,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伤,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是在“冷落清秋节”这样特别的环境中离别。“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暮云过了,秋光老尽,古人千里”,这种痛苦更加使人难以忍受。难怪宋代词人吴文英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虽是想象,但也是处境的必然。接着词人又作了更深一层的想象。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景不堪设想,且抛向一边,不去想它,就拿“今宵”来说,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但李白说过“举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浇愁,“酒力全轻,醉魂易醒”。酒醉愁眠,那只是一时的麻木,酒醒梦回时,身将在“何处”呢? 可能是在一处凄冷空旷的堤岸边,只有衰败萧萧的杨柳,凄冷习习的“晓风”和一弯破碎的“残月”陪伴着我。杨柳、晓风、残月都是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情之冷落,景之清幽,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幅凄清的画面之中,这是全篇之警策,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化用温庭筠《 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之句,用实笔写拟想之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更加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独。“柳”“留”谐音,令人想到折柳送别,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吹拂,杨柳依依,似有无限柔情,又含依依惜别之意;残月破碎,似是恨别,象征今后难以团圆。它们不仅是景语,而且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④的情语。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意境。真正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构成另一种情境,一改上句景语的写法,用情语抒发离愁之深,如奔马收缰,韵味无穷,耐人寻味。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美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这一去便是经年累月,“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捱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是令人向往的乐境,可词人设想到与恋人离别后凄凉寂寞的心情,纵然有良辰美景岂不等于虚设了吗?“对好景良辰,皱著眉儿,成甚滋味”,“良辰好景”虽值得欣赏流连的,然没有心上人陪我共赏,哪有心情去欣赏流连啊!“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即使有许许多多的风情韵事,“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此句写得情思往复,低回缠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得极尽极至,使感情显得更为强烈。
结语
纵观整首词的内容,意境宏阔而又细腻,情感缠绵悱侧而又深沉真挚,无论虚写、实写,无论是勾勒环境,还是描写情态,遐想未来,总离不开写景,抒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词人作为一个至情至性的词人,匠心独运,充分利用慢词长调的体制,通过人物形态的刻画、时空背景的营造以及铺叙手法的运用,将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离情词更具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风采,真可谓“精金粹玉”之作。
[注释]
①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49页
②严羽 《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8月第2版26页
③鲁枢元 《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 文艺研究 1985年第2期
④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民出版社 1960年4月第1版191页
⑤王国维 《人间词话删稿》人民出版社 1960年4月第1版225页
[参考文献]
[1]沈祖棻.宋词赏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3]兰世雄.婉约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
[4]周仕慧.李煜词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7.4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