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与顺应:认知的一体两翼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g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倍”是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比”等其他“比率”概念的重要支撑。然而,学生在建构“倍”及其他“比率”概念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困难。通过对学生、教师、教材的调查,分析了“倍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问题与其他比率概念与“倍”的联系问题,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同化”和“顺应”这两个维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建构;同化;顺应;倍;比率
  一、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把客观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或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倍”等“比率”概念时,学生需要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发展认知结构。
  人教版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集中在三年级“倍的认识”这一单元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倍”的本质就是“比率”,关于比率这一重要概念在修订版的人教版教材中编排如下。
  人教版中“比率”相关概念的安排表
  可见“倍”的概念是学生建构“比率”这一“乘法结构”的伊始。原来已经建立的“加法结构”的平衡被打破,需要通过“顺应”来达到新的平衡。而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等内容,都可以看成是在“整数倍”基础上的“同化”。那么,学生在建构“倍”及其他“比率”概念时还存在困难吗?教师在教学中又有哪些困惑?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顺应”和“同化”,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认知结构。
  二、调查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倍”“分数”“比”“百分数”这四个关于比率的子概念的认知情况,设计了如下调查内容,各个项目的正确率见下表。
  三年级学生对“倍”的认识调查情况表
  数据反映出学生对“倍”的认识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倍”与“几个几”的联系还不够明了
  在问题1中,部分学生把“6是2的3倍”这一表征错误地表达成了“2个3”。可以看出,这类学生对“倍”与“几个几”联系还未完全建立,没有实现新旧两个认知结构的沟通。
  2.对应用“图形”这一工具还不够自觉
  在问题3中,部分学生认为条件不充足,没有发现隐含的倍数关系,缺少寻找“倍数”的方法,缺乏利用倍的本质含义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对“倍”这一乘法结构关系还不够清晰
  在问题4中,典型错误就是“20×4=80”,他们看到“倍”就用乘法来解决,仿佛“倍”就是“乘法”的代名词。说明学生对求“倍”这一乘法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对求其中的“标准量”这一数量关系不清晰。
  4.对“非整数倍”的认识还缺少基础
  在问题5和6中,选择无法解答的学生比例较高,其中对大于1倍的非整数倍的认可程度要高于对小于1倍的非整数倍认可度。显示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已然是在整数范畴,要向“非整数倍”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屏障。
  5.对“比率”子概念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明了
  数据反映出六年级学生对“倍”“分数”“比”“百分数”这四个关于“比率”的核心子概念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沟通,阻碍了“比率”这一乘法结构中的重要概念的建构。
  (二)对教师的调查
  为了解教师对“倍”及其他相关概念的了解,进行了如下调查。
  教师对“倍”的了解情况调查表
  从调查情况看,部分教师还存在如下问题。
  1.对“倍”的理解不到位
  什么是“倍”?《新华字典》对应的解释是“跟原数的相等数”,那么几倍就表示与几个原数相等的数,应该说这个解释是不全面的,从数学角度看“倍”,倍实质是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商,即“比率”。而很多老师对此不完全清晰。还有部分老师对“非整数倍”持有怀疑态度。
  2.对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到位
  “倍”是“比率”的一个子概念,与“分数”“比”“百分数”有密切的联系,这四个子概念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教师对“倍”与其他子概念的联系认识是模糊的,进而可能在教学中也无法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建构起完整“比率”结构。
  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到位
  在一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研课中,笔者发现执教老师意图将“大于1的非整数倍”和“小于1的非整数倍”进行渗透,出现了学生由于缺少小数除法、分数等基础知识的支撑而感到茫然的情况。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过高,没有找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三)对教材的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教材对“倍”等比率概念的编排特点,笔者对人教版教材进行了调查。总体上看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1.“1倍”的结构性材料尚需补充
  在教材中,例题1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出现的是“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和“白萝卜是胡萝卜的5倍”,而后面的所有材料都有出现“1倍”这个基本关系。而1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甚至是“倍”的核心。因为在比较两个数量大小时,“同样多”和“1倍”的意义完全相同,是沟通“作差法”和“倍比法”的连接点。
  2.“倍”的数量关系结构尚需完善
  在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单元中,例题2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倍数”。例题3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比较量”。显然数量关系结构是不完整的,缺少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类型,即求“标准量”。虽然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出现了这一类型(安排在练习中),但这种编排割裂了学生的认知时间,是值得商榷的。   3.“比率”子概念之间的联系尚需明晰
  本套人教版数学教材(修订版)在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分数、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和“百分数”的内容,从教材提供的材料来看,对“倍”只字不提,没有给予师生很好的沟通概念之间联系的引导,丧失了“同化”的机会。
  (四)调查小结
  综合上述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建构还存在一定问题,体现出多元表征之间转换的自觉性不高,数量关系结构不全等“顺应”问题,对“倍”与其他比率子概念之间的沟通还不明晰等“同化”情况。部分教师对“倍”这一概念的前后联系不清晰,也影响了学生对“倍”及其他“比率”概念的意义建构。
  三、建议策略
  (一)增强材料结构,降低顺应难度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到原有的加法结构中,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结构(即乘法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提供结构性强的材料,以帮助学生降低顺应的难度。
  1.让“几个几”成为“倍”的生长点
  在“倍”的引入环节中,建议补充关于“几个几”的学习材料。把抽象的“倍”的概念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同时要提供逆向思考的材料,让学生能从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如“蓝花有4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么红花里有3个4朵”,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1倍”成为“倍”的发展点
  在“倍”概念理解阶段,建议补充“1倍”这一节点。在人教版的例题及习题中,关于“1倍”的关系难觅踪影,而“1倍”是今后学生认知结构从“大于1倍”向“小于1倍”发展的关键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先设定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直至变成两个量相等,此时就产生了1倍关系。在后续教学中,比较量继续缩小,当连1倍都不到时,用分数来表征就顺理成章了。
  3.让“数量关系”成为“倍”的完善点
  在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建议将关系结构补充完整。可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问题后,补充“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结构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加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个类型的比较,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倍”的理解。
  (二)利用多元表征,建构“倍”的模型
  “表征”是指用某种形式表达数学概念的行为,学生借助各种表征来表达数学概念,在不同数学表征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模型的建立。
  1.用图形表征让“倍”更加直观
  在初步认识倍的阶段,建议用实物图形帮助建立“倍”的模型。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可以确定不同的标准,去表示相同倍数的材料,如“小明买了8个苹果,4个桔子,苹果的数量是桔子的2倍,小红家买了6个桔子,3个苹果,桔子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并抽象成“标准结构”的模型(如图一)。同时还要注意提供“变式结构”(如图二)和“错误结构”(如图三),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理解“倍”,并向线段图进一步抽象(如图四)。
  2.用语言表征抽象“倍”的概念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在经历丰富的图形表征后,要让学生逐步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重点要让学生描述“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所以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用语言不断强化对“倍”的本质认识。
  3.用算式表征加深“倍”的理解
  在应用“倍”概念解决问题环节,建议从“求倍数、求标准量、求比较量”三个维度出发,安排统一情境的对比材料,如“小明有科技书8本,故事4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几倍”,“小明有科技书8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故事书有几本?”,“小明有科技书8本,是故事书的2倍,故事书有几本?”。通过类似的对比,让学生加深对倍的理解。
  4.沟通各表征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建议将语言表征、图形表征、算式表征进行转化和沟通。在概念的初步理解阶段,可以先从图形开始,帮助学生对“倍”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向语言表征转化。对“倍”有了初步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将语言表征向图形表征转化,用圈一圈的方法表征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量中包含几个另一个量”的图形,加深对“倍”的本质理解。在解决问题阶段,建议沟通好图示表征和算式表征,发现这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联系后,要让学生体会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图形”能更直观地表达语言表征,“算式”则在解决问题时更具有一般性。尤其要关注“图形”这一几何直观的思想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准确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对解决较复杂的“和倍”“差倍”“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等问题中有特有的优势,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方法的优越性。
  (三)同化相关概念,完善“比率”结构
  1.同化“倍”中的各子概念
  首先,要在后续教学中完善“倍”自身的结构。在学习了分数除法、小数除法后,要让学生意识到“倍数“不仅可以有“正整数倍”,还可以有“分数倍”“小数倍”。如利用“山羊有5只,绵羊有10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几倍?”这样的问题打开学生的认知边界,消除倍数只能是整数倍的误区,从而将这些子概念都同化到“倍”的认知结构中,在头脑中完善认知结构。
  2.同化“比率”中的子概念
  其次,在教学比率的其他子概念时,教师可适当沟通“倍”与他们的关系。如在教学分数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甲是乙的3倍”与“乙是甲的[13]”所表示的关系是一样的;在教学百分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甲是乙的3倍”与“甲是乙的300%”所表示的关系是一样。在教学比时,让学生的认识到“甲是乙的3倍”也可以表示成甲∶乙=3∶1。并在总复习阶段,再次沟通“倍、分数、百分数、比”这几个比率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同化相关概念,完善“比率”结构,让学生融会贯通。
  四、结语
  “同化”和“顺应”是学生实现认知发展“两翼”。作为教师要找准“倍”的“顺应”起点,把握“倍”与其他比率子概念之间的“同化”关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为新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创造条件,健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的内容、观念和组织,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孙昌识,姚平子.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吴正宪,周伟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就像四年前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一样,对陌生的环境心怀好奇与兴奋,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经过半年的职场打磨,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是否符合他们最初的期待?近日,麦可思发布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报告称,超四成大学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  本科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上升  据报告显示,在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4%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
[摘 要]  在《溶解度》教学中,通过汇报实验—引入课题、温故知新—开启探究、合作交流—形成概念、挖掘内涵—深化概念、联系生活—充实概念、总结反思—升华情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不断拓展,从而构建生态的课堂、使课堂充满思维活力。  [关键词]  溶解度;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点评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徐州市教育局大力倡导“学讲方式”教学理念,倡导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今年全国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总理借用农村俗语,一语道破了只有“行动中的改革”、没有“口头上的改革”的深意,展现了推进改革的决心与魄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启动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无论在物质成就还是在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进步。然而,改革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就得不断推进改革,并加快改革进程的步伐。可以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贵在“学以致用、学用相长”,重在“创新形式、深入持久”。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党总支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着力思想教育,创新方式,大兴务实之风,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以新兴媒体为平台,打造特色“彩信学习报”,不断拓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新阵地、新品牌。自2010年3月份创刊以来,“彩信学习报”已累计编发132期,2012年6月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颁发的“中央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十
日前,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央国家机关加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思想政治工作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 记 者: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如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其重大意义?  负责人:党的十八大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做好机构改革有关事项发出通
2008年,云南孟连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19”事件。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胶农的切身利益长期受损,得不到维护;根本原因是一些干部的群众观点树得不牢、群众路线走得不正、群众利益维护得不好、群众工作方法不当。事件发生后,孟连县深刻吸取教训,坚持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使干群关系有了根本性好转,走出了一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了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转变。在深入总结“孟连经验”等可行做法的基础
师从多个国际名师,系统练习瑜伽8年;瑜伽教练培训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亲手打造衡和健康有限公司,为无数长期面对工作压力的人量身定做治疗方案,她叫王满林,一个性格火辣的湘妹子。  当笔者来到王满林的大本营——湖北省武汉市,走进她的瑜伽练习室、茶室,迎面扑来的是淡淡的茶香、书香,手绘的瑜伽油画、般若波罗蜜等心经书法映入眼帘,房间中处处弥漫着浪漫的艺术气息。这里便是王满林亲手打造的衡和健康有限公司——一个
[摘 要] 将孤立的知识点、技能点,重新编织成网,使题与题串联,知识点深化,并将各知识点中的信息准确地、简捷地进行交流、转化和重组,从而建立思维模型,理清基本思路及解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整合;融通;建模  中考数学考什么,有课程标准;中考数学怎么考,有中考数学试卷。在这里,我们只关心中考数学复习怎么教——就是如何把中考数学的问题一节一节地落实到我们的复习过程当中。笔者认为中考数学复习课的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让学生在真实或趋于真实的情境中习得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情境;语言习得;有效性  一、引言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应创设接近学生
[摘 要]  自读课教学是贯彻“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海量阅读价值导向的重要阵地,阅读循环圈为我们推进自读课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视角。“选书”“阅读”“回应”是青少年学生阅读循环形成的三个核心环节。教师应围绕“兴趣”“技法”“反馈”这三个关键词,着力解决学生“为何阅读”“阅读什么”“怎么阅读”的问题,为学生持久深刻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提供平台。  [关键词]  阅读循环圈理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