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1、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先让学生画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我对学生说:“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只要你们把其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定能猜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这么一说,学生兴趣很浓,都想考考教师,看教师能不能猜中自己的,都认认真真的测量。许多学生把量出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教师,结果第三内角的度数很快被教师猜中了。学生感到教师真神,很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知道第三个内角度的。我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让学生把三角形剪下来,并指导学生把两个角撕下,拼在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因为平角180度。这时,我又提出问题:“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或最多只能有一直角吗?”
  2、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
  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之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很为困难。虽然,几何图形的学习内容教材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但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从认识图形到掌握图形特征到计算图形,学习的效果总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立体图形学生能根据条件想象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的更是位数不多。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灵活掌握的学生最多在三分之一左右,其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学得苦,不能举一反三,辛苦不说,成绩也不理想。
  3、动手操作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着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2条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4、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提问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策略    场景一:在一节三年级英语公开课上,老师在教授完“turn on/off”和“open/close”之后,直接问学生:“Do you understand?”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Yes.”在后面的做巩固案的阶段却错误
【摘要】长期以来,中小学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获取知识的,尽管在课堂组织形式和手段上有所改进,特别在小学,构筑了听说为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语言知识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离开了课堂,回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就捉襟见肘了,语言的交流性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缺少语言氛围,语言传授途径单一是我们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最大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英语教学才能再上一个台阶,而创造多种有效的途径
浅议怎样培养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英语书面表达,有精美地道的语言固然重要,然而整齐美观的卷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要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卷面质量,浅议怎样培养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英语书面表达,有精美地道的语言固然重要,然而整齐美观的卷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要求。  高考制度以来,书面表达题从无到有,所占比分不断增加。九六年后占比分的百分之二十。书面表达是高考中难度较大、区分度较高的题目。做得好与不
【摘要】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参谋和助手,是联系班主任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得力的班级干部能积极地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起模范带头作用,对班级的学风建设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本人在担任中职班主任时是如何调动班级干部的积极性, 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把班级带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作用 班级 干部    一、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班级的每名学生  对于学生,作为班主任必须是公正地评价,不偏
摘要: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且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能使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使之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掌握它。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主张:一定要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学习,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最大的快乐,以乐学激发观察、增进记忆,促进思维和想像,获得成功的快乐。所以教
摘要:高中阶段提高英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遵照一定的规律,并且循序渐进。本文即通过以课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满足高中英语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阅读能力 整体水平  一、以课文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调控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课程,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小学生的多种兴趣为目的,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研究型学习为主。本文通过当前综合实践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教师定位    上好一堂课,教师是关键。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应当是整
摘要:语文的语感是伴随着语言的直觉产生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方式,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品味、积累以及实践,等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除了教材的改革外,关键是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关键词: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数学    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稳定到比较稳定的一个不断反复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根据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我将整修课堂教学
【摘 要】对于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方式问题,可以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分成三个递进的水平:呈现方式、模块方式和基于历史的方式。  【关键词】数学史 数学教学 应用 水平分析    一、引言  自1972年HPM研究小组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以来,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被数学家、数学史家、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是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