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理念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范围,对提高教育质量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去感悟抽象的事理,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在愉悦的心境中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地感知,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虽然先进有效,但它必竞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手段,把它的效能发挥到最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多媒体运用必须突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找准最佳切入点。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
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语文课本古诗《暮江吟》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可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瑟瑟”和“可怜”,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黄昏到晚上的美景,欣赏夕阳照射下江上半红半绿的景色,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瑟”实则是“绿”的意思,“可怜”则是“可爱”的意思。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又如教《草原》一文,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二、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每一个年级都有具体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认知,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情感体验。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领悟思想和获得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因此,使用的多媒体也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充分统一。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有一组关于“生命”的文章,这组文章,很好地强调了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的正确价值观。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其感受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与这组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自由对话,教师就必须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抓住最佳时机。
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可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足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四、恰当选择媒体,当用则用。
在现代教学中,选择媒体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各种媒体的作用,利用其优点,让不同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投影就难于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微观世界,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
总之,课件的设计基本体现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同时又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展示出语文学科多媒体使用的艺术性。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范围,对提高教育质量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去感悟抽象的事理,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在愉悦的心境中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地感知,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虽然先进有效,但它必竞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手段,把它的效能发挥到最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多媒体运用必须突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找准最佳切入点。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
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语文课本古诗《暮江吟》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可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瑟瑟”和“可怜”,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黄昏到晚上的美景,欣赏夕阳照射下江上半红半绿的景色,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瑟”实则是“绿”的意思,“可怜”则是“可爱”的意思。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又如教《草原》一文,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二、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每一个年级都有具体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认知,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情感体验。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领悟思想和获得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因此,使用的多媒体也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充分统一。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有一组关于“生命”的文章,这组文章,很好地强调了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的正确价值观。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其感受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与这组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自由对话,教师就必须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抓住最佳时机。
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可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足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四、恰当选择媒体,当用则用。
在现代教学中,选择媒体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各种媒体的作用,利用其优点,让不同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投影就难于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微观世界,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
总之,课件的设计基本体现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同时又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展示出语文学科多媒体使用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