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传承至今已有4000余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而言,书法能够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基本源于汉字与毛笔的独特性。汉字特殊的方形结构与毛笔的独特性,拓展、丰富了用笔形式。两者相辅相成,衍生出丰富的笔法体系。清代刘熙载的《艺概》评价说:“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这体现了历来书家创作“以意为主”,意造境生的主张。将汉字的形式与笔法体系有机结合,方能体现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构成,展现书家的内心世界和书法艺术的本质与内涵。
一、书法艺术“笔意”的表现
(一)“笔意”的产生与独特性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最重要的一项用具——毛笔。毛笔与纸的独特性,是使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本原因。毛笔锥形笔头的表现力,对创作过程中笔锋的转变、力量的轻重极为敏感。笔锋的运行、毛笔的干湿变化、用笔力量轻重缓急,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毛笔最重要的便是笔头的选料,古人要求笔毫需是“尖、圆、齐、健”四全。古人对于制造合手的毛笔,可谓是煞费苦心。凡是动物身上的毛须,皆可制笔。根据笔毫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与短锋;根据笔毫的软硬,可分为软毫、硬毫及兼毫。书行、草书适宜选取硬毫或兼毫;书楷书、隶书、篆书则适宜选取软毫或兼毫。因而书家在创作时,书风因人而异,形象上产生巨大差异。毛笔的独特性给予了书家在创作中极大的自由性与创造性,成就了这种独特的形态美。
其次,笔意来源于创作者内心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升华,创作者因自身技法与审美情趣的不同,亦会形成创作上的千差万别。中国书法在创作形式上与绘画不同,留给了创作者巨大的发挥空间。它可以不受任何客观形式的约制,不被物质世界所局限,单凭创作者使用抽象美的线条达到理想中的境界美。古人云:“意在笔先。”它就是强调创作前的“立意”。在创作开始之前,创作者自身要有构思。怎样将自身的意图、预想融于笔意,展示在结字与布局中,全然展现了创造者的学识、意趣、技法长期积累等内在精神。
(二)“笔意”的审美意蕴
汉末著名书法家钟繇曾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从简单描绘自然物象的象形字开始。在发展过程中,主旨渐渐并不以刻画物体外形轮廓为主,而是更注重人们对形象的主观再创造。由此,文字结字不再是具象图形,而是逐渐转向抽象形。此时的文字,形质已然下降次位,而神采上升至了首位,故最为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观和美学观。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体现了书法的精髓在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正契合东晋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形神论”,相对于外形来说,神贵于形。“形”与“神”的统一与相互制约,即是笔意形成的关键。
笔意的两个基本审美要素同样源于毛笔的特殊性。每一笔线条的力量感、体积感皆不同,或如《颜勤礼碑》遒劲有力,或如《曹全碑》清秀俊逸,或如《张迁碑》敦厚拙朴,或如《雁塔圣教序》气韵流动,这可视为笔意中的形態美。而在创作中的运笔笔法,如提按、牵丝、映带等复杂的用笔技法,形成流动感优美的线条,又可视为气韵生动美。此时的律动美并不是字势变为动态,而是在观赏者的眼里独具律动感,继而从深处发现暗藏汹涌的运动感。例如,2019年1月颇有争议东渡日本进行展览的《祭侄文稿》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故颜真卿写下此篇文稿追忆在战争中牺牲的侄儿。开篇平淡叙述了个人身份和侄儿的生前状况,笔墨较为清淡,转入祭文后,字势陡然变大、笔画狂放,用墨浓厚,体现了颜真卿悲愤交加的心境,字字皆为泪。像书法这样不具有具象画面的艺术,在抽象的线条和黑白空间中借助字势和笔意之形式,融入有自身特点的审美意念,强有力地体现了主体精神的艺术。笔意犹如书法的灵魂,使得书法艺术具有独特意义和审美意义。
二、书法艺术空间形象构成
(一)书法艺术空间构成的三要素
书法艺术空间形象的三要素分别为笔意、字势和局势,字势是基础,笔意是核心,局势是审美意味的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入。笔意虽建立在字势的基础上,却又影响着字势。历代书体的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笔意和字势的相辅相成。尽管字体不同,但在欣赏字内点画间的差异、体会书家的笔法时,丰富的视觉效果此时便显出了毛笔的妙用。除了点画不同的笔法,书写汉字时按照笔顺顺序的连续流动感也是笔意的重要因素。在较为端正的书体,如楷书、隶书中,这种笔画间的流动感较为隐秘;在行书中,则得到外放;在草书中更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洒脱的流动感。每一笔画的线条都仿佛带有律动感,使笔意和奔放的字势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笔意既拥有着笔画间呼应的实体形态,又兼备审美意趣,这便是书法艺术点画线条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开端。
局势是书法艺术空间构成的三要素之一,也就是欣赏者日常所说的“布局”。布局乃是笔意和字势意向性的延伸,丰富拓展了书法的审美意味。汉字具有从上到下、从右往左的书写规律,字与字之间纵横排列,排列方式独特,它是书法家细细经营的行列空间。在行列间的每个字,横行竖列之间皆有对比:长短对比、正斜对比、简繁对比等。在一行之内,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称为“行气”,笔意呼应时,行气便表现得含蓄;笔画间呼应时,行气便表现得奔放。点画间应顾盼呼应,字间应随势而安,行间递相映带,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正如《九势》中所说:“凡落笔结字,以上复下,下以承上,使其行,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所以,书写不同的幅式时,书家采用不同的章法,皆是旨在矛盾对立中寻求统一,又在统一中追寻别样的发展。
(二)空间范畴的形式与作用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其趣乃出。”当人们鉴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的空间范畴。不同书体由不同线条构造有差异的空间,故而决定了书法的艺术空间。除去通篇作品行列间的章法美,字内空间与偏旁组合亦是感官空间的重要组成。汉字整体字形结构基本是长方形,间架结构有聚散、斜正、虚实、简繁等矛盾的对立统一。字内空间需平正、安稳,给人以稳定感和舒适感;其次需匀称,各点画之间要寻找和谐的秩序感;最后需富有形态变化,字形千篇一律即会显示出无生气之意,要追求生机。
就像本节开头所提,邓石如提出的理论“计白当黑”,是指将字里空白处的空间当作笔画空间来经营,使得密处紧密,束处疏松,疏密结合。“黑”与“白”互相显现自身、衬托彼此的存在形式,相得益彰。而“黑”“白”两级间的有机组合,则能构成变化丰富的动态空间范畴,能够使欣赏者的视觉受到冲击,产生兴奋激动之情,最大限度地赋予书法艺术空间生命的艺术意蕴。
三、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门类,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日趋现代化,许多人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和学习。当前,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发生极大的转变,毛笔已非现代人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书法流传、使用空间极小。有些人甚至对传统艺术不屑一顾,认为这种“过时的”艺术早该退出文化历史舞台。近年来,不断有类似的话题引起热议,古人云“书如其人”,作为欣赏者,笔者认为应该消除与传统艺术的距离感,学习如何品鉴书法,在作品中精心品味古代书家的意向志趣。“心正则笔正”,通过一位书家的作品,人们即可探见他一生袒露的心迹。如今,我国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随着综合国力日盛,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假以时日,中国传统文化会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最终大放光彩。
(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简介:吴昕怡(199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一、书法艺术“笔意”的表现
(一)“笔意”的产生与独特性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最重要的一项用具——毛笔。毛笔与纸的独特性,是使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本原因。毛笔锥形笔头的表现力,对创作过程中笔锋的转变、力量的轻重极为敏感。笔锋的运行、毛笔的干湿变化、用笔力量轻重缓急,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毛笔最重要的便是笔头的选料,古人要求笔毫需是“尖、圆、齐、健”四全。古人对于制造合手的毛笔,可谓是煞费苦心。凡是动物身上的毛须,皆可制笔。根据笔毫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与短锋;根据笔毫的软硬,可分为软毫、硬毫及兼毫。书行、草书适宜选取硬毫或兼毫;书楷书、隶书、篆书则适宜选取软毫或兼毫。因而书家在创作时,书风因人而异,形象上产生巨大差异。毛笔的独特性给予了书家在创作中极大的自由性与创造性,成就了这种独特的形态美。
其次,笔意来源于创作者内心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升华,创作者因自身技法与审美情趣的不同,亦会形成创作上的千差万别。中国书法在创作形式上与绘画不同,留给了创作者巨大的发挥空间。它可以不受任何客观形式的约制,不被物质世界所局限,单凭创作者使用抽象美的线条达到理想中的境界美。古人云:“意在笔先。”它就是强调创作前的“立意”。在创作开始之前,创作者自身要有构思。怎样将自身的意图、预想融于笔意,展示在结字与布局中,全然展现了创造者的学识、意趣、技法长期积累等内在精神。
(二)“笔意”的审美意蕴
汉末著名书法家钟繇曾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从简单描绘自然物象的象形字开始。在发展过程中,主旨渐渐并不以刻画物体外形轮廓为主,而是更注重人们对形象的主观再创造。由此,文字结字不再是具象图形,而是逐渐转向抽象形。此时的文字,形质已然下降次位,而神采上升至了首位,故最为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观和美学观。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体现了书法的精髓在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正契合东晋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形神论”,相对于外形来说,神贵于形。“形”与“神”的统一与相互制约,即是笔意形成的关键。
笔意的两个基本审美要素同样源于毛笔的特殊性。每一笔线条的力量感、体积感皆不同,或如《颜勤礼碑》遒劲有力,或如《曹全碑》清秀俊逸,或如《张迁碑》敦厚拙朴,或如《雁塔圣教序》气韵流动,这可视为笔意中的形態美。而在创作中的运笔笔法,如提按、牵丝、映带等复杂的用笔技法,形成流动感优美的线条,又可视为气韵生动美。此时的律动美并不是字势变为动态,而是在观赏者的眼里独具律动感,继而从深处发现暗藏汹涌的运动感。例如,2019年1月颇有争议东渡日本进行展览的《祭侄文稿》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故颜真卿写下此篇文稿追忆在战争中牺牲的侄儿。开篇平淡叙述了个人身份和侄儿的生前状况,笔墨较为清淡,转入祭文后,字势陡然变大、笔画狂放,用墨浓厚,体现了颜真卿悲愤交加的心境,字字皆为泪。像书法这样不具有具象画面的艺术,在抽象的线条和黑白空间中借助字势和笔意之形式,融入有自身特点的审美意念,强有力地体现了主体精神的艺术。笔意犹如书法的灵魂,使得书法艺术具有独特意义和审美意义。
二、书法艺术空间形象构成
(一)书法艺术空间构成的三要素
书法艺术空间形象的三要素分别为笔意、字势和局势,字势是基础,笔意是核心,局势是审美意味的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入。笔意虽建立在字势的基础上,却又影响着字势。历代书体的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笔意和字势的相辅相成。尽管字体不同,但在欣赏字内点画间的差异、体会书家的笔法时,丰富的视觉效果此时便显出了毛笔的妙用。除了点画不同的笔法,书写汉字时按照笔顺顺序的连续流动感也是笔意的重要因素。在较为端正的书体,如楷书、隶书中,这种笔画间的流动感较为隐秘;在行书中,则得到外放;在草书中更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洒脱的流动感。每一笔画的线条都仿佛带有律动感,使笔意和奔放的字势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笔意既拥有着笔画间呼应的实体形态,又兼备审美意趣,这便是书法艺术点画线条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开端。
局势是书法艺术空间构成的三要素之一,也就是欣赏者日常所说的“布局”。布局乃是笔意和字势意向性的延伸,丰富拓展了书法的审美意味。汉字具有从上到下、从右往左的书写规律,字与字之间纵横排列,排列方式独特,它是书法家细细经营的行列空间。在行列间的每个字,横行竖列之间皆有对比:长短对比、正斜对比、简繁对比等。在一行之内,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称为“行气”,笔意呼应时,行气便表现得含蓄;笔画间呼应时,行气便表现得奔放。点画间应顾盼呼应,字间应随势而安,行间递相映带,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正如《九势》中所说:“凡落笔结字,以上复下,下以承上,使其行,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所以,书写不同的幅式时,书家采用不同的章法,皆是旨在矛盾对立中寻求统一,又在统一中追寻别样的发展。
(二)空间范畴的形式与作用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其趣乃出。”当人们鉴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的空间范畴。不同书体由不同线条构造有差异的空间,故而决定了书法的艺术空间。除去通篇作品行列间的章法美,字内空间与偏旁组合亦是感官空间的重要组成。汉字整体字形结构基本是长方形,间架结构有聚散、斜正、虚实、简繁等矛盾的对立统一。字内空间需平正、安稳,给人以稳定感和舒适感;其次需匀称,各点画之间要寻找和谐的秩序感;最后需富有形态变化,字形千篇一律即会显示出无生气之意,要追求生机。
就像本节开头所提,邓石如提出的理论“计白当黑”,是指将字里空白处的空间当作笔画空间来经营,使得密处紧密,束处疏松,疏密结合。“黑”与“白”互相显现自身、衬托彼此的存在形式,相得益彰。而“黑”“白”两级间的有机组合,则能构成变化丰富的动态空间范畴,能够使欣赏者的视觉受到冲击,产生兴奋激动之情,最大限度地赋予书法艺术空间生命的艺术意蕴。
三、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门类,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日趋现代化,许多人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和学习。当前,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发生极大的转变,毛笔已非现代人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书法流传、使用空间极小。有些人甚至对传统艺术不屑一顾,认为这种“过时的”艺术早该退出文化历史舞台。近年来,不断有类似的话题引起热议,古人云“书如其人”,作为欣赏者,笔者认为应该消除与传统艺术的距离感,学习如何品鉴书法,在作品中精心品味古代书家的意向志趣。“心正则笔正”,通过一位书家的作品,人们即可探见他一生袒露的心迹。如今,我国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随着综合国力日盛,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假以时日,中国传统文化会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最终大放光彩。
(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简介:吴昕怡(199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