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雅士之风,承儒学之道,圆百年梦想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圆两个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给了我们很大鼓舞。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校更应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己任,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植根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坐落于广西柳州市柳江河畔雅儒路的雅儒路小学,从2004年开始,就与“儒雅教育”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学校紧紧围绕“传儒、颂雅、润童年”的办学宗旨,确立“儒雅教育”为学校的办学终极目标,确立了“做儒雅教师,育儒雅学生,办儒雅学校”的办学理念,以“让优雅成为一种习惯”为校训,积极倡导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努力通过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涵养儒雅教师、打造儒雅课堂、培养儒雅学生、完善儒雅评价等多种途径,用经典文化打造“儒雅校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儒雅文化”。
  一、用情营造“博美共济,雅而清新”的儒雅校园
  走进雅儒路小学,墙上的“弟子规”“孔子长廊”“国学文化”“孔子说道”的大型雕塑、金字校训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在儒雅学堂美好静谧之中。学校坚持“经典文化打造儒雅校园”的文化建设主题,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儒”不入、无处不“雅”的校园氛围。教学楼走道上,“爱是处处用心去体会别人的需要”时时提醒师生爱心一片;学生自己设计的关于“儒雅”“文明”的标语警示牌,时刻告诉他们要养成“优雅”的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等宣传儒家教与学的思想格言壁画张贴在校园内显眼的地方,让师生时时呼吸着传统文化的空气,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清新高雅的校园里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浸润下,读圣贤书、做文明事、做现代儒雅人。
  二、倾情涵养“博而惠美,雅而厚德”的儒雅教师
  “培养儒雅的学生,先涵养儒雅的教师。”只有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博雅的师者,才能培育出儒雅的学生。
  学校坚持以“德技双馨”为理念,努力涵养内外兼修的儒雅教师。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等法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与背诵《 大学 》《 诗经 》《 三字经 》《 中庸 》等国学经典,开展“教师礼仪”讲座等,提高师德素养,规范师德行为,塑造“儒师”形象。倾心打造书香型教师团队,每年给每位教师赠送5本教育理论书籍,征订一份教育刊物,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要求教师每周阅读一篇教育文章、写读书笔记,每月阅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阅读两本以上书籍,每学期写一篇读书心得。近年来先后进行教师儒雅教育培训、课程通识培训、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远程研修;倾心培育“以心教之,以雅启之,以美化之”的教风。通过每周写一篇毛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每学期精读一本经典、学会欣赏和演唱一首艺术歌曲、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的“五个一”基本功训练,搭建平台,培养教师的儒雅气质,增强教师的儒雅底蕴。让读书学习、尚儒博雅、修身立德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职业追求。
  三、尽情打造“博而有秩,雅而善思”的儒雅课堂
  学校以儒雅“课堂礼仪”为突破口,打造儒雅课堂,深化教师的“教学礼”和学生“学习礼”等行为规范。以培育儒雅学生为目标,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通过“152”参与式儒雅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活动,打破传统教育“插秧式”的课桌排列模式,采取以6~8人一组的“圆桌会议”模式,改进教学行为,营造课堂教学的儒雅之风,提升教师“诲人不倦”“儒而通达”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而不厌”“雅而善思”的学习风貌和文雅气质,形成规范守礼的教学行为习惯。教学方式设计上力求“新”,教学活动抓住“情”,教学过程致力“实”,对待学困生注重“奖”。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方法灵活了。
  学校不断丰富儒雅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 儒家文化 》,以“传承中华之儒文化,弘扬美德之大雅”为目标,分年级编写了一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学生学习、易于操作、反映学校特色的《 儒家文化 》校本教材,以“儒、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雅”为内容,共有12册。学校把晨读的前10分钟统一安排为诵读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学校规定的经典诗文;每周一节阅读课、两节书法课,要求学生能把其中的精髓吸收、内化,受到感染,能在生活中运用,能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此外,还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和原生态演唱校本课程。
  四、动情培养“博而礼正,雅而灵动”的儒雅学生
  学校有效地整合了校内外资源。学生坚持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耳濡目染,诵读启智,涵养道德,形成了特色活动。“诗”“书”“礼”“乐”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
  用“诗书”来陶冶人的情操。学校将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以经典蒙学读物、儒学经典“四书”等经典著作和古诗词为蓝本,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每周学习一首古诗词,每周学习一课经典讲练,每学期学习一本国学经典。另外,课堂运用诗词做提示,用赛诗会、拉诗等形式,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诵读10本国学经典著作和背诵240首古诗词,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雅的仪态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雅气质。
  用传统国艺“书画”来浸润学生的德行。根据汉字特别讲究结构和谐的特点,在学书法中渗透做人教育,借助书法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品位、情操修养和思想境界。每周开设两节书法课,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琴韵律中练习书法,在习得一手好字的同时,他们的德行也得到了陶冶。
  用“雅乐”来润养性情。学校通过挖掘、修改、整理,将柳州地区各民族童声原生态健康的山歌、民谣、小调、唱段等,创编成10首适合青少年演唱的原生态演唱歌曲。利用音乐课和校本课时间,分年级、分层次、分内容在全体学生中学习、传唱。
  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来落实学生的雅言、雅行。为了让学生脱浮躁之气、修礼正之情,借助《 礼仪规 》,编写礼仪细则,开设礼仪教育课,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行为习惯以及言行举止、写字坐姿、课间文明等,养成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习惯。
  丰富的特色主题活动,培育儒雅学生。每年农历四月初二的“孝亲文化节”、孔子诞辰日的“孔子文化节”、元旦的“民族文化节”、“祭孔”仪式、“开笔礼”仪式等特色活动,无不彰显着学校的儒雅教育内涵。让学生从小懂得知恩图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百年梦想”强大的助推力,是我们雅儒小学现阶段的工作着力点。让“儒雅”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儒雅”气质成为师生的名片,是学校矢志不渝的目标。学校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如既往地打造属于“大雅堂”的儒雅校园,为展示中华文化神韵、振兴民族儒雅文化而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柳州市雅儒路小学,广西 柳州,545000)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它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打造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
期刊
【摘 要】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青少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极端生命行为,生命教育受到关注。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有“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和“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两大主流,其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独具特色,对大陆开展生命教育的启示有: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作用;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生命教育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生命教育 课程实施 台湾  生命教育(L
期刊
2013年5月24日晚,网友“空游无依”发出的一名中国游客将“到此一游”刻到埃及神庙浮雕上的微博成了网上焦点。据网友“人肉搜索”出刻字者是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该消息曝出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部分国人愤怒的情绪溢于言表。“愤怒”后,我们要找出“到此一游”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到此一游”到“到此为止”。  一、刨根究底,事出有因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也只有弄
期刊
众所周知,分享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教会儿童学会分享,是儿童足以受益一生的教育。然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分享父母的爱,也很少有与自己同龄的小伙伴,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自发的分享意识。  《 林哈德和葛笃德 》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名著,其中,女主人公葛笃德独特的分享教育方法显示了作为母亲所具有的教育智慧。她的分享教育
期刊
【摘 要】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为指导,结合广西高中英语教学实际,对英语教材取舍和调整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解读,帮助教师认识教材取舍和调整的必要性,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从而通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内涵。  【关键词】课程标准 英语教材 取舍 调整  一、引言  2012年下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全面进行课程改革。一年来,广大教师通过全员培训、校本研修和
期刊
【摘 要】根据对甘肃某中心小学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满意,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个性心理素质与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师生交往中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尊重,体罚学生仍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法宝”,教师与学生在课外交流较少,对学生的关心不够。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唯分数论教学目的的束缚、教育工作的无暇分心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客观原因。让教师道德回归原点、尊重学生身心特点、
期刊
【摘 要】针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中央于2006年颁布“特岗教师计划”。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特岗教师计划”重点扶持的A、G、L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县148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研,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  【关键词】特岗教师计划 特岗教师 职业认同 改善对策  一、前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
期刊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教师采用整体把握的视角对整套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整合,可以突破教材体例的限制和思维定势,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教材 主题重现 螺旋提升 德育渗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具体来
期刊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还提出,学生要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数学阅读指导,发挥数学文本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读引领,初步感知  自学是课本等文本材料
期刊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学生进入初中就意味着已经步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指的是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身体各部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在14岁左右,女孩在12岁左右。青春期发育的原动力是人体内性激素的变化,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促使性器官成熟,也为性心理变化奠定了基础。初中的男女生之间开始有了感情上的相互吸引。  我国目前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时间普遍较晚,很多学校安排在初二、初三年级,没有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