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教师采用整体把握的视角对整套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整合,可以突破教材体例的限制和思维定势,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教材 主题重现 螺旋提升 德育渗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很多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主题单元”都会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多次出现,可称为“主题重现”,而且各主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呈“螺旋提升”的形式。例如,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上册都有“热爱祖国”(或类似主题)的单元主题。随着学生学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并知道如何爱国。当学生将“爱国”这个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变为思维能力的时候,就会理解公民身上的责任,也会焕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文教材的“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进行德育渗透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透视主题,了解渗透的宽度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用整体把握的视角来认识整套语文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达成教育目标。为此,我们首先以单元主题为线索看待整套教材,以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了解德育渗透宽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表1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 语文 》所有单元“主题”汇总表。从表1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些主题中所蕴含的鲜明的德育内容,而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些主题的内涵与要求是在“螺旋式”推进、上升的。根据“主题重现”的次数,我们发现这套教材的德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1.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分散在各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们祖国的伟大、可爱,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 黄山奇石 》《 日月潭 》《 富饶的西沙群岛 》《 美丽的小兴安岭 》《 长城 》《 桂林山水 》等。②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秦兵马俑 》《 赵州桥 》以及相关古诗等。③反映中华民族不可欺、奋勇保卫祖国的,如《 狼牙山五壮士 》《 小英雄雨来 》《 王二小 》《 十六年前的回忆 》等。④用新、旧社会制度对比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如《 圆明园的毁灭 》等。这一篇篇课文,反映了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整体。教师只有从整体出发,抓住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处理好每一篇具体的课文,才能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祖国的壮丽画卷。
2.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人教版课标教材按专题编排,就是以人文精神为载体,促使学生从小打好精神的底子,全面渗透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教育。例如,第一、第二学段各册的专题,均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主题。这样的编排把传统美德教育很自然地蕴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且充分地运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资源,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的精髓。例如,我们可以重点抓好以下专题的教学:一(下)“我们都有好品质”、二(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二(下)“奉献和关爱”“培养优秀的品质”、四(上)“成长的故事”、四(下)“以诚待人”等,可让学生通过重复出现的主题单元的学习,让“好品质”慢慢住进学生的心田,实现螺旋上升的德育渗透。
另外,很多单元都有“成语故事”和“趣味语文”的学习,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往往都蕴藏着道理,这也是我们进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例如,三(上)第二单元的“闻鸡起舞”就蕴藏着“为了祖国,勤奋学习”的道理;而通过五(上)第四单元的“水滴石穿”的学习,可增强学生“做事有决心,坚持到底”的情感。这些题材多样、情节感人的学习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逐年得到深化,学生就会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3.渗透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只要联系学生实际,就能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比如,当谈论到体育活动时,就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当谈论时间时,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又比如,在学习《 将相和 》这一课谈论到“合作”的话题时,要让学生明白,在一个集体里,要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4.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集体诉求,环境保护教育刻不容缓。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中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比如,一(下)第三单元、二(上)第七单元、三(下)第二单元、四(下)第三单元和六(上)第四单元等,都设置了相关主题。
由此可见,所有这些重复出现的主题,在教学中都可实现螺旋上升的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纵观整套教材,了解不同主题单元的内容,才能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二、钻研主题,把握渗透的尺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渗透想得过于简单,如果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比如采用灌输式,企图一蹴而就,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好渗透的尺度。 1.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渗透目标
利用教材重现的主题,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制定相应的德育渗透目标。比如,同样是保护环境的话题,在一(下)第三单元时,我们制定的德育渗透目标是:“引导学生读文,通过读、悟,体会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养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而到了二(上)第七单元,我们制定的德育渗透目标可以是:“体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知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总之,通过不断调整德育渗透目标,可以让学生在领悟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集体性“失语”的现象。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这就造成了学生说出来的话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首席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让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三、吃透主题,解决渗透的难度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新输入的内容同学习得到的已有知识是相关联的,它可以使学习者产生联想,将新旧知识结合,形成互为关联的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不断循环提升的主题,将前后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不断累积梳理,分解渗透的难度。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思想性不是很强,从语言本身不易于挖掘德育因素,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适时、适度地从内容上巧妙进行渗透。
(1)写字教学巧渗透。写字教学离不开字形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结构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如学习“众”字时,我故意把该字左下“人”字的一点写成一捺,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不对。这时,我问他们:“为什么‘众’字左下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力量。”
(2)朗读教学巧渗透。小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读书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有的学生朗读声音特别大时,我会提醒他声音不要过高,以免影响别人;当有学生不听别人的示范朗读时,我会提醒他做一个善于学习他人并尊重他人的孩子;当有学生读课文不通顺时,我会提议有爱心的同学帮助他。
(3)拼音教学巧渗透。在开展拼音教学时,我通过创编故事的方法将德育渗透其中。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我以“爸爸带我去玩”的故事进行学习迁移:“爸爸(b)带着我去爬山坡(p),我们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坡,看到了大佛;我正想去摸摸(m)大佛(f)时,突然广播响了,广播说‘爱护大佛不要摸’。”我讲故事时,学生认真聆听,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也接受了一次爱护公物的教育
2.注意挖掘教材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句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例如,在《 清澈的湖水 》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关键句:“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我先让学生表演攥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要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会怎么样?”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性。
3.在课外拓展中渗透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每个学期,我都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渗透环保教育。比如,上完《 记金华的双龙洞 》《 趵突泉 》《 观潮 》等课文后,学生已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热爱之情。我就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让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又比如,上完《 只有一个地球 》这课后,结合本地区实际,布置学生调查环境污染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材料,查找问题症结,研究解决对策,最后写成调查报告,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在这种精心设计的课外拓展活动中,学生既得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又很丰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及早在儿童心田播下美好思想的种子。如果采用整体视角对整套教材德育因素进行整合,尤其是抓住语文教材“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那么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单位: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310018)
【关键词】教材 主题重现 螺旋提升 德育渗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很多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主题单元”都会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多次出现,可称为“主题重现”,而且各主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呈“螺旋提升”的形式。例如,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上册都有“热爱祖国”(或类似主题)的单元主题。随着学生学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并知道如何爱国。当学生将“爱国”这个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变为思维能力的时候,就会理解公民身上的责任,也会焕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文教材的“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进行德育渗透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透视主题,了解渗透的宽度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用整体把握的视角来认识整套语文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达成教育目标。为此,我们首先以单元主题为线索看待整套教材,以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了解德育渗透宽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表1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 语文 》所有单元“主题”汇总表。从表1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些主题中所蕴含的鲜明的德育内容,而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些主题的内涵与要求是在“螺旋式”推进、上升的。根据“主题重现”的次数,我们发现这套教材的德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1.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分散在各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们祖国的伟大、可爱,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 黄山奇石 》《 日月潭 》《 富饶的西沙群岛 》《 美丽的小兴安岭 》《 长城 》《 桂林山水 》等。②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秦兵马俑 》《 赵州桥 》以及相关古诗等。③反映中华民族不可欺、奋勇保卫祖国的,如《 狼牙山五壮士 》《 小英雄雨来 》《 王二小 》《 十六年前的回忆 》等。④用新、旧社会制度对比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如《 圆明园的毁灭 》等。这一篇篇课文,反映了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整体。教师只有从整体出发,抓住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处理好每一篇具体的课文,才能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祖国的壮丽画卷。
2.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人教版课标教材按专题编排,就是以人文精神为载体,促使学生从小打好精神的底子,全面渗透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教育。例如,第一、第二学段各册的专题,均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主题。这样的编排把传统美德教育很自然地蕴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且充分地运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资源,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的精髓。例如,我们可以重点抓好以下专题的教学:一(下)“我们都有好品质”、二(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二(下)“奉献和关爱”“培养优秀的品质”、四(上)“成长的故事”、四(下)“以诚待人”等,可让学生通过重复出现的主题单元的学习,让“好品质”慢慢住进学生的心田,实现螺旋上升的德育渗透。
另外,很多单元都有“成语故事”和“趣味语文”的学习,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往往都蕴藏着道理,这也是我们进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例如,三(上)第二单元的“闻鸡起舞”就蕴藏着“为了祖国,勤奋学习”的道理;而通过五(上)第四单元的“水滴石穿”的学习,可增强学生“做事有决心,坚持到底”的情感。这些题材多样、情节感人的学习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逐年得到深化,学生就会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3.渗透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只要联系学生实际,就能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比如,当谈论到体育活动时,就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当谈论时间时,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又比如,在学习《 将相和 》这一课谈论到“合作”的话题时,要让学生明白,在一个集体里,要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4.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集体诉求,环境保护教育刻不容缓。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中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比如,一(下)第三单元、二(上)第七单元、三(下)第二单元、四(下)第三单元和六(上)第四单元等,都设置了相关主题。
由此可见,所有这些重复出现的主题,在教学中都可实现螺旋上升的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纵观整套教材,了解不同主题单元的内容,才能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二、钻研主题,把握渗透的尺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渗透想得过于简单,如果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比如采用灌输式,企图一蹴而就,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好渗透的尺度。 1.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渗透目标
利用教材重现的主题,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制定相应的德育渗透目标。比如,同样是保护环境的话题,在一(下)第三单元时,我们制定的德育渗透目标是:“引导学生读文,通过读、悟,体会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养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而到了二(上)第七单元,我们制定的德育渗透目标可以是:“体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知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总之,通过不断调整德育渗透目标,可以让学生在领悟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集体性“失语”的现象。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这就造成了学生说出来的话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首席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让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三、吃透主题,解决渗透的难度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新输入的内容同学习得到的已有知识是相关联的,它可以使学习者产生联想,将新旧知识结合,形成互为关联的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不断循环提升的主题,将前后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不断累积梳理,分解渗透的难度。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思想性不是很强,从语言本身不易于挖掘德育因素,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适时、适度地从内容上巧妙进行渗透。
(1)写字教学巧渗透。写字教学离不开字形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结构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如学习“众”字时,我故意把该字左下“人”字的一点写成一捺,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不对。这时,我问他们:“为什么‘众’字左下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力量。”
(2)朗读教学巧渗透。小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读书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有的学生朗读声音特别大时,我会提醒他声音不要过高,以免影响别人;当有学生不听别人的示范朗读时,我会提醒他做一个善于学习他人并尊重他人的孩子;当有学生读课文不通顺时,我会提议有爱心的同学帮助他。
(3)拼音教学巧渗透。在开展拼音教学时,我通过创编故事的方法将德育渗透其中。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我以“爸爸带我去玩”的故事进行学习迁移:“爸爸(b)带着我去爬山坡(p),我们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坡,看到了大佛;我正想去摸摸(m)大佛(f)时,突然广播响了,广播说‘爱护大佛不要摸’。”我讲故事时,学生认真聆听,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也接受了一次爱护公物的教育
2.注意挖掘教材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句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例如,在《 清澈的湖水 》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关键句:“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我先让学生表演攥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要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会怎么样?”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性。
3.在课外拓展中渗透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每个学期,我都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渗透环保教育。比如,上完《 记金华的双龙洞 》《 趵突泉 》《 观潮 》等课文后,学生已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热爱之情。我就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让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又比如,上完《 只有一个地球 》这课后,结合本地区实际,布置学生调查环境污染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材料,查找问题症结,研究解决对策,最后写成调查报告,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在这种精心设计的课外拓展活动中,学生既得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又很丰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及早在儿童心田播下美好思想的种子。如果采用整体视角对整套教材德育因素进行整合,尤其是抓住语文教材“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那么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单位: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