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心学的继承和发展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2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王阳明全集》之“知行录”对陶行知先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知行合一”哲学学说对其影响深远。
  ◎渊源
  陶行知出生在皖南歙县,这里也是王阳明的故乡,陶行知十分崇拜王阳明。早在1910年就读金陵大学时,他就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陶行知在情感上认同王阳明心学后,将“知行合一”视为其的精髓,1912年,他在继续使用原名“陶文浚”的同时,另又取名为“陶知行”足见陶行知对王阳明心学的崇拜。
  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深入剖析,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理念讲究三思而行,往往考虑理论,忽视实质,关起门来做学问,造成中国的书呆子多,清谈者多于实干者。而王阳明心学,知轻行重,“知行合一”。教导人们遇事先有计划、先立刻做起来,遇到困难,就地解决,再深入。这能提升整个中国社会的效率,现实意义非常大。陶行知说,中国发展在找加速器,学习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快速复兴。
  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树立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物主义成分。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陶行知发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王阳明的哲学同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但总体来讲,他们的思想还是“知行合一”的统一体。
  ◎发展
  作为一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必须把“知行合一”的思想科学地运用到中国的教育方面。他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思考,不断总结和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突破性地写了文章《行是知之始》。在文章中,陶行知仍然充分肯定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但又指出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存在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正式将自己的大名改为“陶行知”。根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论点,使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得到改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人都可以是学生,人人都可以是教师。
  在教学中,陶行知把知识分为“亲知”“ 闻知”和“说知”三种。而且特别重视“亲知”,认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更可靠。陶行知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把“闻知”当作唯一的知识,忽略了“亲知”,也忽略了“说知”。他认为:“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才能发生效力。”这一点对当今中国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心学中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其实,陶行知从“知行”到“行知”再到“行知行”的过程,实质上是他哲学思想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过程。他对王阳明的心学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他不断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破心中贼”过程。他的名字与他的哲学思想如影随形,他的人生品格表里一致,名副其实。
其他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养生功效方面当首推太极拳。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依照祖先流传下来的养生瑰宝来修学,让大家都成为传统文化的真实受益者。本刊走进汶林学苑每周一期的“周末一家亲”活动,感受太极拳的唯美修养,听吴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李毅多老师来分享他的修学心得,儒家讲“静、定、安、虑、得”,《大学》中讲“定能生慧”,相信用心修学,
期刊
◎悲情心态,谁主沉浮?  相守几十年的妻子亡故,庄子竟然“击盆而歌”,毫无悲恸之意,受到前来吊唁的好友惠施怒责。庄子言:人本是由气变成的,现在她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乃自然之理,我为何要悲伤?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不懂自然之理罢了。  庄子的怪诞往往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楚王备厚遇来礼聘,庄子溪畔垂钓而不他顾,临了仅仅回复“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庄子之道。老庄学说也影响并折射着中国文人的悲情心态
期刊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泛海》  虽然这首诗创作于被贬黜的路上,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其豪迈、无畏以及对信念和理想的坚贞,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沉、没落和懈怠。阳明先生在这首诗中明确地指出了: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似浮云般轻轻掠过,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叶扁舟亦可搏击于惊涛骇浪之中,一切凶险都不能动摇我强大的内心,因为我有信念。  这首诗
期刊
编者按:无论是哪段历史,都既有着耀目的辉煌,又藏着秘密的黑夜。历史作家魏风华,执笔如燃犀,以他诗性的文笔和独到的视角,从照亮唐朝的黑夜开始,重新挖掘历史中的传奇,解读已经绝版的魏晋精神,又如历史侦探一般,一一还原抗日战争中的决定性细节,将历史的真相交还给读者。本刊有幸采访到魏风华老师,从魏老师的讲述中学习到,历史是一面镜子,镜中纤毫必露的并非只是过去的影像,更是有助现今的我们自省的标尺。因为在我们
期刊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浓了又淡了。  人们或许只是太匆匆,  可曾驻足于那些花树?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开了又谢了。  并不以人们的喜爱而浓烈,  也不以人们的无视而淡漠。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聚了又散了。  只是来了又去了,  不错失一期一会。  窗外那些摇曳的花树啊,  人生倘若如是,  若笃定于做好自己,  亦不足矣?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取得巨大显著成就的人物,大
期刊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人所共知,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他的一套哲学理论是欧洲后来神学基础,也是希腊第一个公开宣称自己是神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下面将一一论述。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萨摩岛,他的富商父亲送他到埃及巴比伦学习数学,又到雅典学习过音乐和诗歌,他拜访了泰勒斯,也曾师从于他,但是他依然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毕达哥拉斯在雅典不光拜见了当时的社会名流
期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社会需要君子人格,71.0%的人认为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与之相对应,89.0%的人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  “君子”概念超越时代局限,常说常新,有人甚至将“君子之道”视为医治市场经济环境下诸多现代病的济世良方,并倡言我们的社会要创造一个成全君子的制度环境,让君子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做君子更容易吃亏。  考察“君子”“
期刊
一般来说,明亮干净的镜子,照到什么就自然而然地反射什么,而不会把在镜子反射范围外的事物(如镜子身后的事物)反射入镜子中去,而对这个正常现象,我们可以说成:无镜外之物。  同样地,当我们让本心如同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存在反映客观之外的事物,我们可以说成“无心外之物”。反之,本心明明反映这个人丑,却因某种亲疏关系或是私欲,说这个人美,那就是不如实反映事物的特性,而反映了事物之外或者说是事物不存在
期刊
心学之法,今于天下缪传久矣。吾尝求破人之桎梏,拆人之藩篱。或为初学者指其通路。故作此文以述心学之法。  心学之法,利根之人必先参透何为心即理。  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本心即天理。常人所理解的也是这般含义。而后推出致良知的合理性,人为致良知是除私欲,还原本心也就是人之初心所用。而又把知行合一解作知行一致或为知行一体。但如此一来,实则是把知行合一于心学的体系中割裂了。  但实际上又是如何的呢?“心即理”
期刊
讼卦,上卦乾为天,下卦坎为水,天西转与水东流背向而行,像人与人不和而争辩。讼象征争辩争论,含诉讼之义。当不易和解时,便会导致诉讼。  《说文》中对讼卦的解释是:“讼,争也。”前面的蒙卦处于事物的生长期,生长期需要饮食营养,于是发生了争夺,诚信的原则便失去了,怎么解决问题,只有进行诉讼了。讼卦的卦画 与需卦的卦画 相似,都是两个阴爻四个阳爻,只是排序正好相反,讼卦上卦为乾为天为阳,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