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总相宜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65247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有过写诗的经历,它其实不一定是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许是一封信,也许是一段日记,它也许是在生命当中动情过的那一个刹那留下的几个句子,我们称它为诗,这些句子是一个活过的生命留在天地之间最动人的几个句子。偶然碰到一个朋友,他说,我大学时写过诗,可是后来就停止了。诗的年龄是在什么时候停止的成了我后来很好奇的一件事,那或许是人内心最私密的一个部分,那一心境一直保有在那个地方,在那些焦虑烦乱的某些时刻,打开曾经写过的句子,不过是让自己认识,生命里曾经有过那样的可能。诗,这样一种文学形式,或者说不把它看做一种形式,而是当成一个人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心情的向往,始终是我们生活里珍贵的一部分。
  从另一面看,中国的语言曾被全世界公认是最适合写诗的语言,它经过了千锤百炼,仿佛蚌里的珍珠一样,不断被人的口腔、牙齿、舌头琢磨出一粒发亮的珍珠来,成为世界上最贵重的一种文明的产物。
  李白的《月下独酌》,曾经翻译成世界几十种不同的语言,感动了许多人,德国音乐家马勒的《大地之歌》里也用了李白和孟浩然的词句,这些句子已经从东方华夏大地延绵成了世界的精神遗产,这一民族曾用他自己的语言琢磨出最美的声音在他们的生活里播撒着最美好的情感,其实,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是可以随时写诗的,在朋友相聚或相送时,在表达喜悦或悲伤时,不只是语言上的美丽,更是心境上的美好,我们在经历了无数灾难后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为了那几个句子活着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李白、杜甫、李商隐……
  它既不是古典也不是文学,它只是我们闲话家常时给予彼此的那一句真诚与感动。或豪迈、或平实、或华丽、或质朴,回望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本刊将选取12位诗人,传递他们的温柔婉转与荡气回肠,一起重温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悠然见南山
  生命不曾简单过,我们却可以选择简单的生活。陶渊明选择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路,回归生活,回归灵魂最深处的家园,当芸芸众生仍旧在尘世间忙碌不休,仍旧身陷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混乱的时空当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当然就显得格外的羡慕与期盼这样的一种生活。
  陶渊明爱极了酒,他在写《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说要去做官,因为做官可以有一块田,就可以种糯米,然后酿酒,他是因为这个目的去做官的,有时找不到滤瓢就常常拿他的官帽去滤酒,他的生命里一定是有着巨大的虚无感,需要用酒来传达出一个沉醉自己的过程,“携将酒去,载得诗归”,在陶渊明饮酒诗里我们最熟悉的当属《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既然“在人境”,就难免有“车马喧”,他生活在闹区,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在湖边山林修行是容易的,而在人世繁华里依旧能远离车马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的心里面所向往的东西是大的,也许在闹市中你已经有了一个寄托在远处的心灵,住的地方就会有一种安静的感觉,我更愿相信这首诗是陶渊明住在闹市中写出来的,怀抱着心情的悠远,在入世之中可以有出世之想。
  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亦是看不到南山的,他住在南方,而“南山”说的是终南山,在陕西,然而他却有了对南山的向往,那山水其实是活在你心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成了名句,历代的文人都会画这幅画,所谓心灵的净土其实是一个寄托和象征。
  当我们周身都是戒律的时候,就总是想要触犯它,相反,在入境时,内心总是怀有一种超脱,一种向往,“采菊东篱下”并不难,可要“悠然见南山”却是需要我们自身去培养的,你可以从一小朵菊花上面去感受万里江山,升腾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这亦是心灵上的“山气”,心灵上的“飞鸟”,不见得一定是实际中的东西,人类心灵上的向往可以在精神里完成。
  陶渊明把人的生命分为形和影两个部分,做了一个有趣的对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当中有一个非常迷人的生命真理存在,可是不要和我辩论,辩论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提出了一个超越生命理性和逻辑的领悟,认为生命的道理是要领悟的,辩论再多生命道理的人可能都不如在路边采一朵菊花的人更懂得生命,这恰是一种行为的实践而非思想的讨论,陶渊明回归了一种人类质朴的状态,他把知识回归到了一种智慧,再多的记忆不过是知识的累加,而如何能“忘”才是智慧的生成,“记忆”让我们证明了知识上的地位,而“忘”恰是让我们回来做自己的。
  读其诗,见其人,陶渊明的诗给了我们这般“大美”的享受,生活越平凡,内心越绚烂,我想,这也是陶诗中朴素之美所带给人类心灵的震撼。而当我们走过历史再一次回味那些满是硝烟的记忆,蓦然发现一些最美好的东西正悄悄地在一片田园风光中默默地生长,天地间竟如此安静。
其他文献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泛海》  虽然这首诗创作于被贬黜的路上,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其豪迈、无畏以及对信念和理想的坚贞,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沉、没落和懈怠。阳明先生在这首诗中明确地指出了: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似浮云般轻轻掠过,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叶扁舟亦可搏击于惊涛骇浪之中,一切凶险都不能动摇我强大的内心,因为我有信念。  这首诗
期刊
编者按:无论是哪段历史,都既有着耀目的辉煌,又藏着秘密的黑夜。历史作家魏风华,执笔如燃犀,以他诗性的文笔和独到的视角,从照亮唐朝的黑夜开始,重新挖掘历史中的传奇,解读已经绝版的魏晋精神,又如历史侦探一般,一一还原抗日战争中的决定性细节,将历史的真相交还给读者。本刊有幸采访到魏风华老师,从魏老师的讲述中学习到,历史是一面镜子,镜中纤毫必露的并非只是过去的影像,更是有助现今的我们自省的标尺。因为在我们
期刊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浓了又淡了。  人们或许只是太匆匆,  可曾驻足于那些花树?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开了又谢了。  并不以人们的喜爱而浓烈,  也不以人们的无视而淡漠。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聚了又散了。  只是来了又去了,  不错失一期一会。  窗外那些摇曳的花树啊,  人生倘若如是,  若笃定于做好自己,  亦不足矣?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取得巨大显著成就的人物,大
期刊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人所共知,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他的一套哲学理论是欧洲后来神学基础,也是希腊第一个公开宣称自己是神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下面将一一论述。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萨摩岛,他的富商父亲送他到埃及巴比伦学习数学,又到雅典学习过音乐和诗歌,他拜访了泰勒斯,也曾师从于他,但是他依然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毕达哥拉斯在雅典不光拜见了当时的社会名流
期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社会需要君子人格,71.0%的人认为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与之相对应,89.0%的人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  “君子”概念超越时代局限,常说常新,有人甚至将“君子之道”视为医治市场经济环境下诸多现代病的济世良方,并倡言我们的社会要创造一个成全君子的制度环境,让君子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做君子更容易吃亏。  考察“君子”“
期刊
一般来说,明亮干净的镜子,照到什么就自然而然地反射什么,而不会把在镜子反射范围外的事物(如镜子身后的事物)反射入镜子中去,而对这个正常现象,我们可以说成:无镜外之物。  同样地,当我们让本心如同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存在反映客观之外的事物,我们可以说成“无心外之物”。反之,本心明明反映这个人丑,却因某种亲疏关系或是私欲,说这个人美,那就是不如实反映事物的特性,而反映了事物之外或者说是事物不存在
期刊
心学之法,今于天下缪传久矣。吾尝求破人之桎梏,拆人之藩篱。或为初学者指其通路。故作此文以述心学之法。  心学之法,利根之人必先参透何为心即理。  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本心即天理。常人所理解的也是这般含义。而后推出致良知的合理性,人为致良知是除私欲,还原本心也就是人之初心所用。而又把知行合一解作知行一致或为知行一体。但如此一来,实则是把知行合一于心学的体系中割裂了。  但实际上又是如何的呢?“心即理”
期刊
讼卦,上卦乾为天,下卦坎为水,天西转与水东流背向而行,像人与人不和而争辩。讼象征争辩争论,含诉讼之义。当不易和解时,便会导致诉讼。  《说文》中对讼卦的解释是:“讼,争也。”前面的蒙卦处于事物的生长期,生长期需要饮食营养,于是发生了争夺,诚信的原则便失去了,怎么解决问题,只有进行诉讼了。讼卦的卦画 与需卦的卦画 相似,都是两个阴爻四个阳爻,只是排序正好相反,讼卦上卦为乾为天为阳,其
期刊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王阳明全集》之“知行录”对陶行知先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知行合一”哲学学说对其影响深远。  ◎渊源  陶行知出生在皖南歙县,这里也是王阳明的故乡,陶行知十分崇拜王阳明。早在1910年就读金陵大学时,他就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陶行知在情感上认同王阳明心学后,将“知行合一”视为其的精髓,1912
期刊
王阳明有一首诗叫作《蔽月山房》,诗中写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虽然和《两小儿辩日》一样说的是些理趣,然世人独见王阳明心学在哲学、史学中的地位,却不知王学左派对明代文学的影响。隔着哲学史学这两座大山,便不见文学中的心学;隔着唐诗宋词这两座大山,便不见明代中晚期文学这轮圆月;哪知山小月阔,风景一般美好。  ◎管中窥豹:诗中心学  《忆诸弟》是王阳明在回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