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江苏常州地区5家合作金融机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全国首家非省会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他们把这样的机遇转化为动力与鞭策、创新与领先的责任。自2009年12月开业以来,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变,信贷支农力度不减,农村网点设置不变”的策略,支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叫响了服务“三农”的特色品牌。
截至今年2月末,江南农商行“三农”贷款户数20964户,比合并前增加4626户,“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6.7%,比合并前提高2.15个百分点。
确立大“三农”业务框架
江南农商行仍然坚持业务重心在农村,去年调整8个网点,全部留在乡镇。
对于江南农商行来说,“三农”业务既是传统业务,又面临全新格局。传统在于原5家机构合并前都与“三农”紧密相连,全行218家机构中,乡镇机构占到147家,占比达到67%;全新在于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后,业务规模、经营理念、方式等变化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理顺经营机制到协调外部关系,特别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经营机制?对此,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依托传统业务,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本地农民从事的个体经济、小商户、小企业以及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济等传统“三农”业务的同时,江南农商行化难点为优势,确立了大“三农”的业务框架。根据全市区域经济特点等因素,将“三农”业务发展划分成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常武(常州、武进)地区和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的溧金(溧阳、金坛)两大板块,分别以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为突破口,确定各区域和相关分支机构“三农”业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增强了对县域金融支持的服务力度和贡献度。
在江南农商行筹建期间,监管部门就要求该行在总部单独设立“三农业务部”,负责全行“三农”业务的营销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和服务品牌的推广、维护,对“三农”业务的开展与推动实行垂直化管理。开业以来,江南农商行为加大“三农”服务力度,在原有200多名“三农”客户经理的基础上,又增加配备了70多名专门从事微小贷款的客户经理,“三农”客户经理总人数达到340人,成为全市“三农”客户经理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着力“微贷”提升服务水平
设立微小贷款中心、审批200万元以下的信贷业务,提高了放贷效率
在信贷规模上,江南农商行对“三农”贷款优先保证,特别是去年在国家加大信贷规模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加强对信贷规模和资金的调度,大力推进“三农”增量扩面工作,积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创业增收。
为适应和促进“三农”业务发展,江南农商行在完善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级下放“三农”业务审批权限,提高基层支行单笔贷款审批权限。他们专门设立微小贷款中心、审批200万元(含)以下的微小企业和自然人的信贷业务,适应“三农”和微小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特点,并将贷款的决策权下放至一级支行行长,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极大提高了办贷效率。截至2010年末,“微贷”累计授信3844户,金额16.15亿元。
在监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江南农商行认真学习“阳光信贷”开展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方案,扎实开展“阳光信贷、承诺服务”活动,选择在农业经济占比较大、“三农”金融服务需求较多的两个镇村开展了“阳光信贷”试点,通过试行,两个试点村新增授信87户,金额1453.3万元,提高了“三农”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并为下一步全面推广“阳光信贷”,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积累了经验。
寻找差异丰富支农手段
根据“三农”实际,将完善产品系列、拓宽业务覆盖范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加强“三农”服务关键在于是否落到实处,为此江南农商行十分重视实行利率优惠,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对农林牧副渔等纯农类、创业类、扶贫、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等“三农”特色贷款,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比其他正常贷款平均利率低近3个百分点。去年,全行对“三农”特色贷款总体让利达到150多万元。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如何有效提升“三农”服务水平?江南农商行根据“三农”服务需求存在差异的情况,将完善产品系列、拓宽业务覆盖范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市场调研、同行比对,在常规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及时推出了个人经营性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商品房直客式按揭贷款、汽车按揭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农机贷款、农产品经纪人贷款、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一系列“三农”新产品,目前整个“三农”业务已形成“三农”、微小、特色、个人消费4个系列20个产品,初步建立起系列“三农”产品库,进一步丰富了支持“三农”的手段。
去年,江南农商行累放個人经营性联保贷款1128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487万元,妇女创业贷款2263万元,青年创业贷款1623万元,扶贫贷款464.5万元,农机贷款150万元,有效满足了不同客户群的信贷需求,锻造了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三农”特色品牌,同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截至今年2月末,江南农商行“三农”贷款户数20964户,比合并前增加4626户,“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6.7%,比合并前提高2.15个百分点。
确立大“三农”业务框架
江南农商行仍然坚持业务重心在农村,去年调整8个网点,全部留在乡镇。
对于江南农商行来说,“三农”业务既是传统业务,又面临全新格局。传统在于原5家机构合并前都与“三农”紧密相连,全行218家机构中,乡镇机构占到147家,占比达到67%;全新在于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后,业务规模、经营理念、方式等变化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理顺经营机制到协调外部关系,特别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经营机制?对此,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依托传统业务,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本地农民从事的个体经济、小商户、小企业以及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济等传统“三农”业务的同时,江南农商行化难点为优势,确立了大“三农”的业务框架。根据全市区域经济特点等因素,将“三农”业务发展划分成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常武(常州、武进)地区和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的溧金(溧阳、金坛)两大板块,分别以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为突破口,确定各区域和相关分支机构“三农”业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增强了对县域金融支持的服务力度和贡献度。
在江南农商行筹建期间,监管部门就要求该行在总部单独设立“三农业务部”,负责全行“三农”业务的营销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和服务品牌的推广、维护,对“三农”业务的开展与推动实行垂直化管理。开业以来,江南农商行为加大“三农”服务力度,在原有200多名“三农”客户经理的基础上,又增加配备了70多名专门从事微小贷款的客户经理,“三农”客户经理总人数达到340人,成为全市“三农”客户经理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着力“微贷”提升服务水平
设立微小贷款中心、审批200万元以下的信贷业务,提高了放贷效率
在信贷规模上,江南农商行对“三农”贷款优先保证,特别是去年在国家加大信贷规模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加强对信贷规模和资金的调度,大力推进“三农”增量扩面工作,积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创业增收。
为适应和促进“三农”业务发展,江南农商行在完善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级下放“三农”业务审批权限,提高基层支行单笔贷款审批权限。他们专门设立微小贷款中心、审批200万元(含)以下的微小企业和自然人的信贷业务,适应“三农”和微小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特点,并将贷款的决策权下放至一级支行行长,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极大提高了办贷效率。截至2010年末,“微贷”累计授信3844户,金额16.15亿元。
在监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江南农商行认真学习“阳光信贷”开展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方案,扎实开展“阳光信贷、承诺服务”活动,选择在农业经济占比较大、“三农”金融服务需求较多的两个镇村开展了“阳光信贷”试点,通过试行,两个试点村新增授信87户,金额1453.3万元,提高了“三农”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并为下一步全面推广“阳光信贷”,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积累了经验。
寻找差异丰富支农手段
根据“三农”实际,将完善产品系列、拓宽业务覆盖范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加强“三农”服务关键在于是否落到实处,为此江南农商行十分重视实行利率优惠,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对农林牧副渔等纯农类、创业类、扶贫、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等“三农”特色贷款,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比其他正常贷款平均利率低近3个百分点。去年,全行对“三农”特色贷款总体让利达到150多万元。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如何有效提升“三农”服务水平?江南农商行根据“三农”服务需求存在差异的情况,将完善产品系列、拓宽业务覆盖范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市场调研、同行比对,在常规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及时推出了个人经营性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商品房直客式按揭贷款、汽车按揭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农机贷款、农产品经纪人贷款、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一系列“三农”新产品,目前整个“三农”业务已形成“三农”、微小、特色、个人消费4个系列20个产品,初步建立起系列“三农”产品库,进一步丰富了支持“三农”的手段。
去年,江南农商行累放個人经营性联保贷款1128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487万元,妇女创业贷款2263万元,青年创业贷款1623万元,扶贫贷款464.5万元,农机贷款150万元,有效满足了不同客户群的信贷需求,锻造了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三农”特色品牌,同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