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2009年拟办的57件实事中,“创建40个创新型科普社区;打造5家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被列其中。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最终选定了6家示范区。该项工作旨在建立社区服务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或实现成果转化,从而强化科技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支撑与引领,推动科技惠及于民。
示范区建设的
主要内容与工作机制
示范区建设以发展民生科技为契机,与北京社会发展和社区重点工作相对接,围绕社区居民在社区安全、健康干预、便利生活、学习交流、节能环保等五方面的科技需求,选择有基础、有需求的街道,整合街道现有资源,集中推进视频监控、健康干预、地理信息、在线学习、无线射频识别等一批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方案与技术系统,探索形成科技服务于民生的长效机制,使科技真正贴近居民生活,服务居民生活,并引领居民向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转变。
与一般的社区科普工作不同,示范区建设工作侧重对先进适用技术的二次开发与集成应用,强调科技应用的方式及实际效果。操作层为涵盖多个社区的街道,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力度大,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及企业、中介的实质参与。因此,这项工作要求有明确的协调机制,经过初步探索,在实际工作中,示范区建设工作按照“资源整合、惠及民生”的原则,探索通过“市科委与区县科委联动”、“街道、运营企业与科技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目前工作进展与初步成果
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半年多,首批选定了西城区月坛街道、崇文区东花市街道、宣武区牛街街道、朝阳区小关街道、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和永定路街道等6家示范区,并全面启动建设工作。目前,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初步搭建了三级工作体系,统一了管理要求,并整合了多方资源,按照各示范区的特点开展了技术应用方案设计和技术应用等工作。据初步统计,首批示范区建设工作涉及北京市5个城区、6个街道、54个社区,覆盖面积15.34平方公里,涉及居民人口41.6万,吸引了34家企业约400位工作人员参与,预计受益居民33.8万。
一、注重顶层设计,确立三级工作体系、三方合作机制,为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主动调研,了解需求和适用技术,确定总体推进方案。这项工作启动初期,成立了由市科委主管领导带队,信息化、社区建设等相关领域专家为主力的调研小组。通过深入调研北京市城八区10个街道22个社区以及清华大学、爱农驿站等大学和企业,了解社区科技应用的需求及可满足需求的技术体系,研究分析技术与需求对接的方式,明确了示范区建设总体方向,形成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案。
形成了市科委总体推动、区县科委配合管理、街道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体系。市科委、相关中心及咨询机构形成总体工作组,总体推动示范区建设,其中市科委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与管理;相关中心配合市科委,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与过程管理;相关咨询机构协助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设计,提出各个阶段的实施计划和进度要求,并提供相关支撑工作;相关区县按照1:1的比例匹配资金,并配合市科委,参与所在区县示范区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关街道办事处作为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具体推进实施示范区建设各项内容。
探索形成三方合作机制,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在示范区建设中,探索形成了街道提出需求、科技服务机构设计应用实施方案、企业提供技术并具体实施的三方合作机制。这一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社区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先进技术之间难以对接的问题,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具体内容的实施,为科技成果入驻社区提供了长效机制。
二、规范管理流程,强化过程监督,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保质保量推进
为统一规范各示范区的工作,市科委组织专家组,确立示范区入选标准以及示范内容范围,制定《北京市首批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管理流程》,定期出版示范区工作简报。《管理流程》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流程,对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节点如示范区选择、立项论证、实施与督导、总结与考核、结题验收提出了管理规范,加强了定期督导,保障示范区建设的工作质量。在此基础上,近期拟出台《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管理办法》,将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
三、整合五类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长效开展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初步引导了五类资源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支撑。
一是引导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博越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研信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服务机构,为社区服务提供需求分析、建设方案设计、工程监理等专业技术服务。
二是引导26家企业,如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北京视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闻言科技有限公司等,为社区提供技术的集成应用、二次开发等应用支撑。
三是引导中国航天二院、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所、高校整合已有资源,为社区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四是吸引社区建设、公共安全、信息化、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多领域近20名专家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吸引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科技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关注,为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广提供宣传服务。
四、推动近30项技术示范应用,储备百项适用技术,保障社区服务科技应用可持续发展
首批示范区建设推动人口房屋信息管理系统、互动式社区学习服务支持与管理系统等29项技术体系在社区示范应用,预计产生科技成果25项,主要集中在社区信息化、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同时,市科委组织力量从多个渠道征集了110项适用技术。其中,节能环保领域36项,健康服务领域8项,公共安全领域28项,便民服务领域20项,居民学习交流领域11项,社区管理领域7项,为持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推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技术基础。
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示范区建设工作是北京市科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落实“保增长、促民生、保稳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市科委通过科技成果的创新应用改善民生的有益尝试。该项工作对于北京乃至全国发展民生科技、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首先,这是北京市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连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学普及的有益尝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也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犹如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而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再创新的直接动力,是科学普及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后,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奥运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得到应用,为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如何推广应用科技奥运的成果,惠及亿万百姓,成为市科委关注的问题。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及成果转化,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加速了科技再创新的步伐,加速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化,加快了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的步伐。
第二,这是北京市深化供需对接、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形成科技支撑社区发展长效机制的大胆探索。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长期集中在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街道(社区)对先进科技成果的了解有限,长期缺乏科技的有效支撑,导致科技在街道(社区)层面被视为“阳春白雪”,社区服务方式、服务水平与居民需求差距很大。有效对接资源与需求是政府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建设,政府合力、有效引导,主动调研了解社区科技需求,通过技术征集、对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了解技术,并将技术提供方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入社区,连接供给和需求,推动科技成果服务于居民生活,并引领居民利用科技成果改变生活方式,形成了科技支撑社区服务、引领居民新生活的有效机制。
第三,这是创新政府服务手段,统筹多方资源、提升社区科技能力的重要突破。以往社区工作多属于行政管理的分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服务模式,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居民受益面较小。示范区建设工作由市科委牵头,区县科委及有关部门参与,引导了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建设和宣传工作,初步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聚焦民生”的新格局。
第四,这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民生科技的典型示范。示范区建设推广应用了一批满足居民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探索了科技在社区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具体途径和实现方式,并形成了一套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为科技服务于民生提供了途径,为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空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示范区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危机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如闻言科技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提出并实施“社区电子便民卡”等新业务和新应用模式,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社区电子便民卡”将在今年年底前走进100个社区,约100万市民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公司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闻言科技的员工从2006年成立时不足10人发展到100多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0%,今年预计营业收入15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发展空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工作思路
示范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北京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工作目标,北京市启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对科技创新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扩大创新成果的应用市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四个“服务于”全面展开,即:服务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于市场需求的拓展;服务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民生科技的发展。以提升民生水平为出发点,继续开拓市场化运作模式,着重推动科技成果在社区示范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基地或示范应用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
示范区建设的
主要内容与工作机制
示范区建设以发展民生科技为契机,与北京社会发展和社区重点工作相对接,围绕社区居民在社区安全、健康干预、便利生活、学习交流、节能环保等五方面的科技需求,选择有基础、有需求的街道,整合街道现有资源,集中推进视频监控、健康干预、地理信息、在线学习、无线射频识别等一批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方案与技术系统,探索形成科技服务于民生的长效机制,使科技真正贴近居民生活,服务居民生活,并引领居民向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转变。
与一般的社区科普工作不同,示范区建设工作侧重对先进适用技术的二次开发与集成应用,强调科技应用的方式及实际效果。操作层为涵盖多个社区的街道,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力度大,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及企业、中介的实质参与。因此,这项工作要求有明确的协调机制,经过初步探索,在实际工作中,示范区建设工作按照“资源整合、惠及民生”的原则,探索通过“市科委与区县科委联动”、“街道、运营企业与科技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目前工作进展与初步成果
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半年多,首批选定了西城区月坛街道、崇文区东花市街道、宣武区牛街街道、朝阳区小关街道、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和永定路街道等6家示范区,并全面启动建设工作。目前,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初步搭建了三级工作体系,统一了管理要求,并整合了多方资源,按照各示范区的特点开展了技术应用方案设计和技术应用等工作。据初步统计,首批示范区建设工作涉及北京市5个城区、6个街道、54个社区,覆盖面积15.34平方公里,涉及居民人口41.6万,吸引了34家企业约400位工作人员参与,预计受益居民33.8万。
一、注重顶层设计,确立三级工作体系、三方合作机制,为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主动调研,了解需求和适用技术,确定总体推进方案。这项工作启动初期,成立了由市科委主管领导带队,信息化、社区建设等相关领域专家为主力的调研小组。通过深入调研北京市城八区10个街道22个社区以及清华大学、爱农驿站等大学和企业,了解社区科技应用的需求及可满足需求的技术体系,研究分析技术与需求对接的方式,明确了示范区建设总体方向,形成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案。
形成了市科委总体推动、区县科委配合管理、街道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体系。市科委、相关中心及咨询机构形成总体工作组,总体推动示范区建设,其中市科委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与管理;相关中心配合市科委,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与过程管理;相关咨询机构协助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设计,提出各个阶段的实施计划和进度要求,并提供相关支撑工作;相关区县按照1:1的比例匹配资金,并配合市科委,参与所在区县示范区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关街道办事处作为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具体推进实施示范区建设各项内容。
探索形成三方合作机制,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在示范区建设中,探索形成了街道提出需求、科技服务机构设计应用实施方案、企业提供技术并具体实施的三方合作机制。这一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社区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先进技术之间难以对接的问题,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具体内容的实施,为科技成果入驻社区提供了长效机制。
二、规范管理流程,强化过程监督,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保质保量推进
为统一规范各示范区的工作,市科委组织专家组,确立示范区入选标准以及示范内容范围,制定《北京市首批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管理流程》,定期出版示范区工作简报。《管理流程》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流程,对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节点如示范区选择、立项论证、实施与督导、总结与考核、结题验收提出了管理规范,加强了定期督导,保障示范区建设的工作质量。在此基础上,近期拟出台《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管理办法》,将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
三、整合五类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长效开展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初步引导了五类资源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支撑。
一是引导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博越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研信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服务机构,为社区服务提供需求分析、建设方案设计、工程监理等专业技术服务。
二是引导26家企业,如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北京视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闻言科技有限公司等,为社区提供技术的集成应用、二次开发等应用支撑。
三是引导中国航天二院、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所、高校整合已有资源,为社区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四是吸引社区建设、公共安全、信息化、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多领域近20名专家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吸引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科技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关注,为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广提供宣传服务。
四、推动近30项技术示范应用,储备百项适用技术,保障社区服务科技应用可持续发展
首批示范区建设推动人口房屋信息管理系统、互动式社区学习服务支持与管理系统等29项技术体系在社区示范应用,预计产生科技成果25项,主要集中在社区信息化、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同时,市科委组织力量从多个渠道征集了110项适用技术。其中,节能环保领域36项,健康服务领域8项,公共安全领域28项,便民服务领域20项,居民学习交流领域11项,社区管理领域7项,为持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推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技术基础。
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示范区建设工作是北京市科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落实“保增长、促民生、保稳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市科委通过科技成果的创新应用改善民生的有益尝试。该项工作对于北京乃至全国发展民生科技、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首先,这是北京市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连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学普及的有益尝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也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犹如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而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再创新的直接动力,是科学普及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后,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奥运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得到应用,为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如何推广应用科技奥运的成果,惠及亿万百姓,成为市科委关注的问题。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及成果转化,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加速了科技再创新的步伐,加速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化,加快了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的步伐。
第二,这是北京市深化供需对接、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形成科技支撑社区发展长效机制的大胆探索。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长期集中在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街道(社区)对先进科技成果的了解有限,长期缺乏科技的有效支撑,导致科技在街道(社区)层面被视为“阳春白雪”,社区服务方式、服务水平与居民需求差距很大。有效对接资源与需求是政府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建设,政府合力、有效引导,主动调研了解社区科技需求,通过技术征集、对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了解技术,并将技术提供方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入社区,连接供给和需求,推动科技成果服务于居民生活,并引领居民利用科技成果改变生活方式,形成了科技支撑社区服务、引领居民新生活的有效机制。
第三,这是创新政府服务手段,统筹多方资源、提升社区科技能力的重要突破。以往社区工作多属于行政管理的分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服务模式,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居民受益面较小。示范区建设工作由市科委牵头,区县科委及有关部门参与,引导了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建设和宣传工作,初步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聚焦民生”的新格局。
第四,这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民生科技的典型示范。示范区建设推广应用了一批满足居民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探索了科技在社区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具体途径和实现方式,并形成了一套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为科技服务于民生提供了途径,为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空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示范区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危机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如闻言科技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提出并实施“社区电子便民卡”等新业务和新应用模式,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社区电子便民卡”将在今年年底前走进100个社区,约100万市民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公司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闻言科技的员工从2006年成立时不足10人发展到100多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0%,今年预计营业收入15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发展空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工作思路
示范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北京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工作目标,北京市启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对科技创新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扩大创新成果的应用市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四个“服务于”全面展开,即:服务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于市场需求的拓展;服务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民生科技的发展。以提升民生水平为出发点,继续开拓市场化运作模式,着重推动科技成果在社区示范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基地或示范应用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