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立足于“国家创新中心”、“世界城市”的新起点,古老的北京城又一次展开了5年科技规划的新蓝图。科技驱动下的北京,舞出了创新的华章。“十二五”时期,北京将从哪些方面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如何驱动北京的发展?如何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有哪些创新点和亮点?如何与国家、北京的现有政策对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政府领导、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高校以及企业的代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热议了《“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
朱世龙:北京市科委副主任
5大特色彰显创新内涵
历史迈入新的年轮,在这个彰显创新的时代里,《“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有哪些创新点?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指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内容翔实,结构完整,阶段目标设置合理。具体来说,《“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具有鲜明的5大特点:
一是注重与2009年4月发布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的相互衔接,又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和延伸。
在2011—2012年继续做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针对2013—2015年“科技北京”发展建设工作对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创新。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是从2009年实施到2012年,等于说跨越了“十二五”时期的前两年。《“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的主旨是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的延续和递进。《“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的五个重点任务是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及“2812”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深化。
二是注重与国家和北京市总体规划和科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强化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落实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才优先发展等重大部署,紧密结合北京市“三个北京”及“世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同时,作为全市18个综合专项规划之一,符合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与其他规划进行了衔接和协调。
结合国家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部署,规划明确提出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研究重点内容,并组织开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梳理和筛选工作,明确一批重点项目,为科技北京规划的组织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注重加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
四是注重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政策改革与机制创新。
五是注重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规划应成为未来5年北京科技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并与“十三五”科技工作有所衔接。对北京科技工作具备较强的指导性,能够统筹政府资源,引导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同时是制定年度北京市科委计划的重要依据。
胥和平: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
国家战略落地北京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如何实现与国家现有政策对接?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时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总的来说,《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所涉列的重大问题,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体现充分,同时北京在重点领域的选择上,既考虑与国家科技战略的衔接,同时又体现出北京特色,比如说中关村这一部分内容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另外,《“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既抓住了北京发展的核心问题,又突出北京对全国的引领作用。最重要的是把《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在北京落地、落实,而不是和《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脱节。
比如,“十二五”时期,国家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结合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提出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内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
颜振军: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
中关村:北京科技的亮点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指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有很多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意和《北京“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比如《“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突出了“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概念,这种有战略高度的表述,和《北京“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一致的。
二是从总体来看,《“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目标明确、表述清晰。整体框架很不错,内容很全面。
三是突出了中关村,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北京正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离不开中关村的内容。中关村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一个载体,这个区域聚集了各种科技资源,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活动、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都汇集在此,但是中关村要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全面表述很困难。作为《“十一五”科技北京规划》的执笔人之一,颜振军对此深有体会。中关村的内容写多了和别的地方有重叠,写少了份量又显得不够、不突出。但“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对中关村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比较好,突出了中关村是北京科技的一大亮点。《“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提出了中关村的战略定位和实施的具体任务:一是深入推进政策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二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四是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五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六是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七是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八是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作为“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所涉列的内容广泛,有些内容难免表述不够充分。颜振军指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三方面还需完善:
一是全国角度不明显。《“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应该有一个全国的角度和视野。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北京和中央的关系,北京有它特殊的服务职能,一要服务于中央企业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二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二是北京和地方的关系,这个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谈北京的发展,至少要站在全国的角度来考量。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汇集了众多的资源,同时也吸纳了全国的优秀资源。北京的发展是和全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北京的市场、北京的服务对象,决不仅仅指北京,也不仅仅局限于京津冀,它一定是全国范围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分析,比如全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反过来说,北京现有的科技资源能满足全国什么样的需求?这些问题不分析清楚,北京的科技工作就很难开展。
二是制度创新不鲜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制度创新表现不足,包括政府管理的制度、产业界和学术界结合的制度、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制度,等等。
三是法制环境建设重视不够。政府的作用就是在法律层面上去影响社会,给科技创新营造法制保障,这是政府应该做的,别人谁都做不了,但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对这部分内容反映不够。
相关解释
1个目标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为今后北京科技的发展制定了坚实的目标。到2015年,北京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4大工程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加强软实力建设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工程;以创新政策体制机制突破、优化示范区政策环境为主的高起点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工程;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八大产业为主的科技竞争力提升工程;以低碳技术、科技交通、城乡建设为主的科技推进民生建设工程。
5个重大任务
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10个量化指标
到2015年,“科技北京”发展建设的主要指标是: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50亿元;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10人年;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2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达到8件左右,每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0.55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向全国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300家左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累计新建30家左右产业技术创新示范战略联盟;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00户;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
张耘: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科技“以人为本”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耘说,作为人大代表科技小组的副组长,她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进程,《“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向人大代表汇报时,她也参加了讨论。她认为规划有很多创新点:
一是《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宗旨。“科技北京”不是一个政绩工程,建设“科技北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技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整个福祗的提升,这一主题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科技支撑民生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四大重点任务之一,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宗旨。重点围绕低碳经济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与管理、医疗卫生与公众健康、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科技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是《“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体现了服务性。“科技北京”的建设离不开首都北京的定位。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心性是首都的最大特点。中心性从理论上讲它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点和周围的关系问题,北京在为自已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服务性是北京的一个本质特征。北京正处于经济全面转型阶段,从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服务型城市,从首都本身的特点、从首都经济的特点以及北京科技在全国科技的定位来讲,服务这个理念对于“科技北京”建设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科技北京”建设能不能建设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尺度,就是服务,这一点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还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体现了系统性。“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两年了,今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科技北京”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既要考虑中央资源和地方资源协调的问题,又要考虑北京资源如何服务于国家科技建设,这是个大目标。《“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其中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实施全面对接工程,进一步提出了加强与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全面对接的思路和举措。
最后,张耘认为规划对北京科技存在问题分析不足。《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对于北京现有的科技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理性的分析。北京科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虽然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最高端的设备、最著名的研发机构,但与这样的基础条件相比,还存在很多弱项,与我们的资源不太相匹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差,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等,这些思考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表现得不够充分。
王文清:大唐电信战略研究部部长
规划: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与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相比,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北京科技存在的问题之一。大唐电信战略研究部部长王文清认为,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为企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它的实施将推动企业成为真正创新主体,推动一批北京市企业在标准以及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走向前台,真正成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主体,有效保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官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另一方面,《“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也为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画出了清楚的路线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针对性地对健全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作出了部署,提出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活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
唐五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高校科研找到了方向
作为高校的代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五湘谈到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非常激动。他说,《“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京的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与首都的其他创新主体精密配合,协同互动,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的实施做出重要的贡献。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高等学校在“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高等学校可以在“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提供技术成果支撑。三是高等学校在“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方面大有可为。四是高等学校应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张士运: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
汇集四方智力、吸纳八方声音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向记者介绍了”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出台背后的故事和不平凡的过程,他说,受北京市科委委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独立承担了规划总体研究工作,2009年底开始启动相关工作,建立了规划编制组织体系,制订了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北京科技发展涉及的9大方面28个专题研究。
规划编制由市科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始终实行开门办规划,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具体来说,一是广泛邀请了北京地区方方面面的智力资源,包括来自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政协、北京市各委办局、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企业、中介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技术专家、产业专家、管理专家,分阶段、分领域参与规划研究工作。二是增强协调沟通,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委办局召开多次沟通会。三是向北京市人大、北京市政协代表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汇报。对代表们的意见一条一条通过、逐一落实。四是北京市科委规划处室联动协调,经常督促、协调和了解各有关处室负责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的进展情况,并对区县及其他规划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同时,及时上报“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工作的进展情。各从这些具体的过程中看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的出台,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
朱世龙:北京市科委副主任
5大特色彰显创新内涵
历史迈入新的年轮,在这个彰显创新的时代里,《“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有哪些创新点?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指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内容翔实,结构完整,阶段目标设置合理。具体来说,《“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具有鲜明的5大特点:
一是注重与2009年4月发布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的相互衔接,又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和延伸。
在2011—2012年继续做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针对2013—2015年“科技北京”发展建设工作对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创新。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是从2009年实施到2012年,等于说跨越了“十二五”时期的前两年。《“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的主旨是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的延续和递进。《“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的五个重点任务是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及“2812”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深化。
二是注重与国家和北京市总体规划和科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强化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落实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才优先发展等重大部署,紧密结合北京市“三个北京”及“世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同时,作为全市18个综合专项规划之一,符合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与其他规划进行了衔接和协调。
结合国家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部署,规划明确提出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研究重点内容,并组织开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梳理和筛选工作,明确一批重点项目,为科技北京规划的组织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注重加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
四是注重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政策改革与机制创新。
五是注重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规划应成为未来5年北京科技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并与“十三五”科技工作有所衔接。对北京科技工作具备较强的指导性,能够统筹政府资源,引导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同时是制定年度北京市科委计划的重要依据。
胥和平: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
国家战略落地北京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如何实现与国家现有政策对接?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时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总的来说,《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所涉列的重大问题,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体现充分,同时北京在重点领域的选择上,既考虑与国家科技战略的衔接,同时又体现出北京特色,比如说中关村这一部分内容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另外,《“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既抓住了北京发展的核心问题,又突出北京对全国的引领作用。最重要的是把《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在北京落地、落实,而不是和《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脱节。
比如,“十二五”时期,国家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结合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提出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内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
颜振军: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
中关村:北京科技的亮点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指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有很多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意和《北京“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比如《“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突出了“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概念,这种有战略高度的表述,和《北京“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一致的。
二是从总体来看,《“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目标明确、表述清晰。整体框架很不错,内容很全面。
三是突出了中关村,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北京正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离不开中关村的内容。中关村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一个载体,这个区域聚集了各种科技资源,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活动、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都汇集在此,但是中关村要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全面表述很困难。作为《“十一五”科技北京规划》的执笔人之一,颜振军对此深有体会。中关村的内容写多了和别的地方有重叠,写少了份量又显得不够、不突出。但“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对中关村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比较好,突出了中关村是北京科技的一大亮点。《“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提出了中关村的战略定位和实施的具体任务:一是深入推进政策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二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四是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五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六是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七是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八是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作为“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所涉列的内容广泛,有些内容难免表述不够充分。颜振军指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三方面还需完善:
一是全国角度不明显。《“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应该有一个全国的角度和视野。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北京和中央的关系,北京有它特殊的服务职能,一要服务于中央企业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二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二是北京和地方的关系,这个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谈北京的发展,至少要站在全国的角度来考量。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汇集了众多的资源,同时也吸纳了全国的优秀资源。北京的发展是和全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北京的市场、北京的服务对象,决不仅仅指北京,也不仅仅局限于京津冀,它一定是全国范围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分析,比如全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反过来说,北京现有的科技资源能满足全国什么样的需求?这些问题不分析清楚,北京的科技工作就很难开展。
二是制度创新不鲜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制度创新表现不足,包括政府管理的制度、产业界和学术界结合的制度、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制度,等等。
三是法制环境建设重视不够。政府的作用就是在法律层面上去影响社会,给科技创新营造法制保障,这是政府应该做的,别人谁都做不了,但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对这部分内容反映不够。
相关解释
1个目标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为今后北京科技的发展制定了坚实的目标。到2015年,北京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4大工程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加强软实力建设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工程;以创新政策体制机制突破、优化示范区政策环境为主的高起点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工程;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八大产业为主的科技竞争力提升工程;以低碳技术、科技交通、城乡建设为主的科技推进民生建设工程。
5个重大任务
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10个量化指标
到2015年,“科技北京”发展建设的主要指标是: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50亿元;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10人年;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2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达到8件左右,每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0.55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向全国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300家左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累计新建30家左右产业技术创新示范战略联盟;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00户;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
张耘: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科技“以人为本”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耘说,作为人大代表科技小组的副组长,她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进程,《“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向人大代表汇报时,她也参加了讨论。她认为规划有很多创新点:
一是《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宗旨。“科技北京”不是一个政绩工程,建设“科技北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技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整个福祗的提升,这一主题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科技支撑民生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四大重点任务之一,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宗旨。重点围绕低碳经济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与管理、医疗卫生与公众健康、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科技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是《“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体现了服务性。“科技北京”的建设离不开首都北京的定位。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心性是首都的最大特点。中心性从理论上讲它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点和周围的关系问题,北京在为自已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服务性是北京的一个本质特征。北京正处于经济全面转型阶段,从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服务型城市,从首都本身的特点、从首都经济的特点以及北京科技在全国科技的定位来讲,服务这个理念对于“科技北京”建设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科技北京”建设能不能建设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尺度,就是服务,这一点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还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体现了系统性。“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两年了,今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科技北京”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既要考虑中央资源和地方资源协调的问题,又要考虑北京资源如何服务于国家科技建设,这是个大目标。《“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其中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实施全面对接工程,进一步提出了加强与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全面对接的思路和举措。
最后,张耘认为规划对北京科技存在问题分析不足。《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对于北京现有的科技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理性的分析。北京科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虽然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最高端的设备、最著名的研发机构,但与这样的基础条件相比,还存在很多弱项,与我们的资源不太相匹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差,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等,这些思考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表现得不够充分。
王文清:大唐电信战略研究部部长
规划: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与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相比,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北京科技存在的问题之一。大唐电信战略研究部部长王文清认为,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为企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它的实施将推动企业成为真正创新主体,推动一批北京市企业在标准以及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走向前台,真正成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主体,有效保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官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另一方面,《“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也为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画出了清楚的路线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针对性地对健全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作出了部署,提出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活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
唐五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高校科研找到了方向
作为高校的代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五湘谈到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非常激动。他说,《“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京的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与首都的其他创新主体精密配合,协同互动,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的实施做出重要的贡献。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高等学校在“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高等学校可以在“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提供技术成果支撑。三是高等学校在“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方面大有可为。四是高等学校应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张士运: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
汇集四方智力、吸纳八方声音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向记者介绍了”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出台背后的故事和不平凡的过程,他说,受北京市科委委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独立承担了规划总体研究工作,2009年底开始启动相关工作,建立了规划编制组织体系,制订了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北京科技发展涉及的9大方面28个专题研究。
规划编制由市科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始终实行开门办规划,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具体来说,一是广泛邀请了北京地区方方面面的智力资源,包括来自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政协、北京市各委办局、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企业、中介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技术专家、产业专家、管理专家,分阶段、分领域参与规划研究工作。二是增强协调沟通,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委办局召开多次沟通会。三是向北京市人大、北京市政协代表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汇报。对代表们的意见一条一条通过、逐一落实。四是北京市科委规划处室联动协调,经常督促、协调和了解各有关处室负责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的进展情况,并对区县及其他规划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同时,及时上报“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工作的进展情。各从这些具体的过程中看出,”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的出台,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