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市首个民营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十天后,海淀再次迎来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揭牌。中国科学院童庆禧院士,薛永棋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马丁·斯维汀爵士受聘成为北京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批进站院士,这个工作站也成为了北京市首家引进外籍院士的工作站。
小卫星聚集“大智慧”
2005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以北大约500英里的普列射茨克卫星发射场,“北京一号”小卫星腾空而起,这个重166公斤小卫星的成功发射,让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对地观测卫星拍摄优先权的城市,实现了对北京及环北京区域进行大视野、全方位、不间断的动态监测。
“北京一号”同时也是我国首颗由企业自主运行的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而负责小卫星运行应用工作的企业正是北京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6月8日,李德仁院士、童庆禧院士、薛永祺院士出现在了“北京一号”小卫星正式运行发布会现场;2007年7月10日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院士听取关于“北京一号”小卫星的介绍后高度评价了小卫星的创新机制,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二十一世纪公司收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紧急传真,希望提供“北京一号”小卫星覆盖地震灾区的影像和存档数据,次日,童庆禧院士到公司亲自指导小卫星在地震灾害中的工作……在“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周围似乎总能看到院士的身影,这颗“小卫星”凝聚着“国家智库”的“大智慧”。
“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的重大科技成果,采用国际合作、自主研制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研制。童庆禧院士正是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随着“北京一号”花落二十一世纪公司,该项目的研发团队成为了企业最为倚重的智力资源,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小实体、大网络’的理念,充分利用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聚集了数十位包括院士、研究员、教授在内的常年稳定的著名专家咨询团队,为企业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十一世纪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与院士间长期紧密的合作让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水到渠成。“公司建立起了较完整的院士专家工作制度,明确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范畴、组织机构及职责、工作安排及绩效评价等”,二十一世纪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院士专家为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重大系统研发、科技交流与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据了解,在二十一世纪公司,进站院士专家在多项重大项目中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迄今为止,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数十项知识产权。此外,在人才培养中,院士专家作为公司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导师,大大提升了企业高端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和实力,院士专家在公司与高校共建的11所教学实践基地中进行的讲座和培训,也为企业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科研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新机制引来“洋院士”
童庆禧院士曾在二十一世纪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时说,“工作站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利用院士专家的智力资源,提高空间遥感技术和应用水平,巩固和促进中英在空间遥感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应急及全球变化监测中的广泛深入应用”。
“国际科技合作”、“中英”、“集成创新”,这些词汇都透露出“北京一号”与英国科学界密不可分的联系。
“北京一号”小卫星身上凝聚的不仅仅有中国科学界泰斗的思想,更有“洋院士”的智慧。英国航天工业的领军人物,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马丁·斯维汀爵士及其负责的萨里空间中心在研制体积不到1个沙发大小的小卫星技术上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从1991年开始,马丁·斯维汀爵士即开始与中国科研机构展开合作,2000年和2005年发射的“航天清华一号”和“北京一号”卫星就是他与中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结晶。
“近年来,在院士专家的积极推动下,企业利用已建立起的中英对地观测国际合作渠道开展了重要的国际技术和业务合作,首次实现了我国向欧、美、亚43个国家提供遥感数据服务,并成为联合国减灾宪章的信息支撑单位,及时为海地地震等国际灾害监测提供了遥感影像数据”,二十一世纪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从“北京一号”的设计开发到后期运行应用中的国际合作,马丁·斯维汀这个“洋院士”功不可没,他首批受聘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院士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保证了企业项目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开发水平,将有效推动我国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院士专家更有助于吸引广大博士后科研人员以及海外高端学者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前沿技术研发汇聚高端人才,提供智力保障”,二十一世纪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0年10月27日,“北京一号”小卫星圆满完成5年设计期内的各项任务,进入超期服役期。5年来,5“北京一号”小卫星共获取全球8.03亿平方千米的遥感数据……在中英空间遥感领域最高智慧浇筑下,她还能走的更远。
小卫星聚集“大智慧”
2005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以北大约500英里的普列射茨克卫星发射场,“北京一号”小卫星腾空而起,这个重166公斤小卫星的成功发射,让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对地观测卫星拍摄优先权的城市,实现了对北京及环北京区域进行大视野、全方位、不间断的动态监测。
“北京一号”同时也是我国首颗由企业自主运行的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而负责小卫星运行应用工作的企业正是北京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6月8日,李德仁院士、童庆禧院士、薛永祺院士出现在了“北京一号”小卫星正式运行发布会现场;2007年7月10日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院士听取关于“北京一号”小卫星的介绍后高度评价了小卫星的创新机制,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二十一世纪公司收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紧急传真,希望提供“北京一号”小卫星覆盖地震灾区的影像和存档数据,次日,童庆禧院士到公司亲自指导小卫星在地震灾害中的工作……在“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周围似乎总能看到院士的身影,这颗“小卫星”凝聚着“国家智库”的“大智慧”。
“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的重大科技成果,采用国际合作、自主研制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研制。童庆禧院士正是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随着“北京一号”花落二十一世纪公司,该项目的研发团队成为了企业最为倚重的智力资源,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小实体、大网络’的理念,充分利用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聚集了数十位包括院士、研究员、教授在内的常年稳定的著名专家咨询团队,为企业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十一世纪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与院士间长期紧密的合作让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水到渠成。“公司建立起了较完整的院士专家工作制度,明确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范畴、组织机构及职责、工作安排及绩效评价等”,二十一世纪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院士专家为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重大系统研发、科技交流与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据了解,在二十一世纪公司,进站院士专家在多项重大项目中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迄今为止,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数十项知识产权。此外,在人才培养中,院士专家作为公司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导师,大大提升了企业高端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和实力,院士专家在公司与高校共建的11所教学实践基地中进行的讲座和培训,也为企业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科研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新机制引来“洋院士”
童庆禧院士曾在二十一世纪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时说,“工作站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利用院士专家的智力资源,提高空间遥感技术和应用水平,巩固和促进中英在空间遥感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应急及全球变化监测中的广泛深入应用”。
“国际科技合作”、“中英”、“集成创新”,这些词汇都透露出“北京一号”与英国科学界密不可分的联系。
“北京一号”小卫星身上凝聚的不仅仅有中国科学界泰斗的思想,更有“洋院士”的智慧。英国航天工业的领军人物,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马丁·斯维汀爵士及其负责的萨里空间中心在研制体积不到1个沙发大小的小卫星技术上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从1991年开始,马丁·斯维汀爵士即开始与中国科研机构展开合作,2000年和2005年发射的“航天清华一号”和“北京一号”卫星就是他与中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结晶。
“近年来,在院士专家的积极推动下,企业利用已建立起的中英对地观测国际合作渠道开展了重要的国际技术和业务合作,首次实现了我国向欧、美、亚43个国家提供遥感数据服务,并成为联合国减灾宪章的信息支撑单位,及时为海地地震等国际灾害监测提供了遥感影像数据”,二十一世纪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从“北京一号”的设计开发到后期运行应用中的国际合作,马丁·斯维汀这个“洋院士”功不可没,他首批受聘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院士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保证了企业项目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开发水平,将有效推动我国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院士专家更有助于吸引广大博士后科研人员以及海外高端学者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前沿技术研发汇聚高端人才,提供智力保障”,二十一世纪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0年10月27日,“北京一号”小卫星圆满完成5年设计期内的各项任务,进入超期服役期。5年来,5“北京一号”小卫星共获取全球8.03亿平方千米的遥感数据……在中英空间遥感领域最高智慧浇筑下,她还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