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神思以改法积躬行以求深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次,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病文展示】
  事实之花开在行动的枝头 (39分)①
  山西省实验中学杨溢洋
  每个人都是拥有理性思维的独立个体,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但是分析与判断永远正确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唯有采取行动,勤勉实干,踏踏实实地努力过、行动过后,才能明白事实,才能掌握真理。②
  主观个人臆想会使人陷入一种盲目与自大的境地,会不经思考地做出错误的论断。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生来就长相丑陋,成为别人的笑柄。当他打算凭借自己嘻哈的外表进驻电影界时,得到了媒体和许多评论家的嘲笑与讽刺。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停止。没有经过事实的验证,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未知数。果不其然,他凭借自己付出的汗水、努力与艰辛,再加上他滑稽搞笑的外表,一炮而红,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假如当初的卓别林没有选择努力与行动,恐怕他还只是一个找不到自我、被人嘲笑的无头苍蝇。因此,事实之花开在行动的枝头。③
  敢于尝试,敢想敢干往往是真正的良策。林肯的母亲没有像林肯的父亲那般“聪慧”的头脑,她只是想要移开石头,没有过多的推测与思考,但她行动了,努力了,就这么简单的成功了。而林肯的父亲尽管有着“独到”的见解,但他却盲目自信,没有行动,没有努力,只能是一事无成。④思考有时候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但他可能阻碍了人通往成功、事实的道路。相反,敢想敢干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勇气,凭借这份勇气,使通向成功、通向事实的道路更加平坦。⑤
  但是没有合理的思考也是不行的。否则的话,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乱飞乱撞。不讲究方法,不加思索地蛮干也确实不可取。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没有一味地推理,也没有拼命地做实验。他研究、分析各种物质的材质、性能,选取了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竹子,最终不断地刷新灯泡连续发光的记录,但这其中又饱含了他多少行动的汗水。上万次的失败,也是上万次的成功才拼凑了他那伟大的发明。⑥
  脚踏实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不要幻想凭借一朝一夕的推断就可以掌握事实,掌握真理。只有付出了无数的辛苦的行动与汗水的人,才能乘上通往事实与真理的航船,扬帆起航。
  ①题目大且空,“事实”的内涵包罗万象。
  ②点明论点——行动的重要性。语言平实,略显直白。若能引以警句,效果会更好。
  ③论据引述与观点关系牵强,论证不够缜密。开头说的是主观臆断的害处,与随后的事例无内在关系,而且举例之后的分析亦流于形式,说理不够。
  ④对材料的分析略显片面。
  ⑤引用材料后的论证转向思考的重要性,有点离开题旨。分析略显单薄,若能佐以其他事例会更好。
  ⑥论点与论据关系仍然不够紧密。用爱迪生发明灯泡这一事例说明“行动离不开合理的思考”,不太具有典型性,说服力不强。若用来证明实践的重要性则更为恰当,更何况本文的核心并非要证明“思考的合理性”。此处须仔细斟酌。
  
  【病因分析】
  1.立意不够开阔。全文围绕“分析判断与行动”这一点展开论证,强调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若能深入分析材料寓意,明确“通过实践才能透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这一主旨,再进行层层深入的立体分析,会使文章更充实、深刻。
  2.论证过程中思路不够清晰,谋篇布局缺乏精心的构思,分论点与之后的事实论据有不吻合、关系牵强之嫌。
  3.语言平实,缺少文采;行文单一,略有重复,缺少道理论证。
  4.论据显得单薄、乏力;叙例不当,往往直接强调观点。同时,缺少深入的例析,且整篇文章的事例论据较少。
  
  【升格技巧】
  1.行文思路要清晰、开阔。在明确了只有“行动才能掌握事实、取得成功”这一点后,可以条分缕析,将立意延展开来,逐层加以论证。首先,在认识事物的这一层面,可以论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清事物本质,掌握真理”;其次,可以拓展到人生道路层面,围绕“个人的成功亦离不开行动”这一方面加以论证。逐层深入,开阔境地。
  2.在明确了论点之后,要选配恰当的事例,而使用论据是为了证明观点。因此,在引述事例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侧重点,力求精准地证明观点,还要注意论据之前的立意与之后的深入分析。
  3.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加入对比、道理、比喻等多种手法,充分调动平时积累起来的素材,让文章显得饱满自如。
  4.注重文采,力求通过语言之美化解素材之平。
  
  【升格作文】
  用实践撷取真理之花 (53分)
  力行而后知其真。世间万事万物往往不会赤裸于我们面前,而要拨开迷雾,探得本质,就要采取行动,勤勉实干。唯有实践才能撷取真理之花,抵达成功的彼岸。
  耳闻之不如目见,目见之不如足践。
  固有经验和惯性思维往往会遮蔽我们认知的双眼,束缚我们探寻真理的翅膀。因此,“绝知此事须躬行”,必须借助实践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林肯的母亲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止于判断,她更愿意去亲自一试,才发现了“山头”的真相。伽利略没有轻信“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常识”,在比萨斜塔上用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亲自试验,才证实了二者同时着地的真理。故不亲自实践,绝不能臆断其有无。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成功都离不开实践的艰难付出。唯有付诸实践,才能铸就绝世伟业。行万里路,才能著绝代书。司马迁19岁时游淮阴,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搜集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著名夷门……正是有此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最终铸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记》。如果李时珍没有在崇山峻岭间历尽千难万险去考察实践,哪会有百万巨著《本草纲目》流传万代?如果苏轼没有月夜乘舟访石钟山“与风水相吞吐”的洪钟大吕,又怎会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不可臆断其有无?有哪位才俊的成功能离开艰苦卓绝的实践?行动让我们更加坚定,跋涉让我们更加勇敢。
  实践中的顽强尝试,让人愈挫愈勇,是努力中的艰难探索提炼出了我们的潜力,并让人生走向辉煌。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由于长相丑陋,出道之初常被他人取笑,当他打算进驻电影界时,更是被众多媒体和评论家嘲讽。然而,卓别林并没有因为外界的不看好而放弃自己的尝试与努力,最终凭借滑稽的外表和幽默的表演,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喜剧明星。正是这份敢于实践的勇气,才击碎了大众的偏见,树起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看来,实践得放下架子,并且准备吃苦,需静下心来扎实做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实践还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勉强。
  三国里马谡在司马懿大军压境时,自以为熟读兵书而自告奋勇。然而,到街亭,不因地制宜,只知纸上谈兵,将两万主力驻扎在孤山顶上。副将王平根据街亭地形,提出“山顶扎营,若魏军断我水源,并以火攻,恐不战而溃。莫若引军下山当道扎营”。马谡不但拒不接受王平进言,还指责王平:“你怎么知道。孙子兵法上不是说‘居高临下,以一当十’吗?”结果,马谡被魏军围困,不战而败,最终痛失街亭。因此,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只有亲自调查研究,才能避免教条主义。
  实践是一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还世间万物以本真;实践更是一个伟大的缔造者,它冲破一切荆棘坎坷,创造出无数卓越成就。而只有当实践化为艰苦卓绝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最惊艳的花朵。唯有付诸实践,才能撷取真理之花;唯有付诸行动,才会看到成功之虹!
  【点评】修改后文章审题更加准确,立意也更开阔,举例也更加充实、恰当。论证的主体部分分层说理,论据之间也有了联系,结构更为明晰。修改后文章主要对“实践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两个层面加以论证:以材料中林肯的父母和伽利略两个事例论证“只有实践才可以透过表象看清事物本质”这一层面;再以司马迁、卓别林的例子论证“个人的成功亦离不开实践与行动”这一层面,进一步阐释实践的伟大力量;接下来反面补充不实践的恶果;最后自然地得出有力结论和启示。改文体现一定的构思,使文章条理清楚,更有深度、广度。
  
其他文献
名师考前经验谈  随着审题难度的降低,考生在语言表达上的比拼将会越来越激烈。从阅卷情况看,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获得高分的优势十分明显,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写作语言的失误而留下了遗憾。  高考作文中一味追求语言华美,套用现话成句的风气可以说几成痼疾。一些同学完全置作文文题于不顾,将宿构的一段华美文字生硬地插入文中,以期提升自己的作文语言,殊不知弄巧成拙,会大大败坏阅卷老师的胃口。如这一则华美文字“盈
期刊
《微风入林》  作者:迟子建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定价:15.00元    《雪坝下的新娘》不是以故事的生动和曲折吸引人,而是靠一种叙述的力量牵引着读者走进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在小说的开篇,迟子建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勾勒出清新、自然的画面,传达出独特的意境。单一的景物,安静的环境,金黄色的幌子,孤零零矗立着的杨树,弯弯的月亮放出冷冷的光,冷静、清幽、惨白,像一幅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我的一位学生在高考前拿来厚厚的一个笔记本,问我,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考场作文的素材么?我一看,哇,全是古今中外的爱国、励志故事。我说,这些故事都很好,很有意义,但不一定有意思。因为这些材料除开是别人的不说,你用,别人也会用,你想,老师一旦产生了“审美疲劳”,会给你高分吗?学生问我怎么办,我给他讲了两个前些年高考作文的例子。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题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很多的考生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一般认为,狭义的材料作文分为情节叙事类、寓意格言类和评论性材料。这三类题目中,又以情节叙事类审题难度最大,因为叙事性材料作文可以提炼的角度较多,而考生在有限时间内提炼出上佳立意,并敷展成文,难度可想而知。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常遇到的这样的问题:提炼不出材料的核心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给这些材料“减减肥”。  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或议论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关于新材料作文的立意,相信同学们掌握的并不少,比如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等等,这些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得出的立意也都是比较中规中矩或者说是比较常规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使得我们的立意得到提升呢?当然有!  我们以2010年辽宁高考作文为例: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出不出来,“哇”地一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临近高考,从哪些方面准备你的作文?考场之上怎样写才能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获得理想的分数?请你尝试下面的考场作文小绝招:  1.紧扣题意。行文中要多次扣题,材料、引语、话题(标题)关键词句,要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至少要有三次:开头三句话中,应点一次,结尾回扣一次,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既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也是给评卷老师的“题意告白”。  2.合理分段。就阅卷的
期刊
87岁的齐邦媛,台湾翻译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并且负责过统筹中学教材编选和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她的一本《巨流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地反响,同时也把这位老人再次带入人们的视野。近期,齐老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通过自己的家族史来描述中国近代史,她提笔写作时已经80岁高龄。为何要拖到这么晚来写?齐邦媛说:“我到了80岁,终于有了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大病中重得余生,自知每一
期刊
高考语文分数对考生而言举足轻重,从2010年高考广西语文科各批次录取线对应分数就可得知:理科总分上一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09分,上二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00分,上三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92分;文科总分上一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13分,上二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04分,上三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96分。  而高考作文分数历来是高考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分基本目标是——确保48分底线,突破52分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考前经验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符合题意要求”划分为四个梯度:①切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基本符合题意;④偏离题意。四个梯度的界定主要看考生习作与试题的规定性及开放性的贴近程度。如“切合题意”是指习作能准确理解作文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而“符合题意”是指大体上理解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略有偏差,局部有问题)。  平时的应考训练,应该在“解题”上多加注意,力求写出“切合题意”的佳作。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作文是需要灵感的,有灵感时文思若涌泉,没有灵感时,握笔多时抓耳挠腮怎么也搞不定八百字,即使搞定了也如挤牙膏一般,干瘪枯燥面目可憎。而考场上等着灵感爆发,是件有风险的事情,很多学生都在这个风险中草草写下了决定自己语文成绩的作文,甚至,有的写出的是十几年来最差的一篇,何其遗憾。既然临时应急靠不住,作文就应该储备些什么,让自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们的备考经验是,最后一个月,可做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