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仲夏夜之梦》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主要表现为爱的本能冲动、爱的理性化、“爱情至上”爱情观、男女平等爱情观以及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爱情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爱情观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喜剧。以拉山德和赫米娅的爱情历程为线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共描绘了拉山德和赫米娅、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尼娅等四对恋人的恋爱故事,通过对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为了爱情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表现了爱的本能冲动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两性之间的爱情往往有一种神奇的引人冲动的力量。如《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对忒修斯的一段袒露心声的自白:“请殿下宽恕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一种力量使我如此大胆,也不知道在這里披诉我的心思将会怎样影响到我的美名,但是我要敬问殿下,要是我拒绝嫁给狄米特律斯,将会有什么罪恶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
这种“力量”便是爱情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年轻人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勇于质疑权威,反抗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规,或者说是束缚。从另外一个侧面看,为何这种“力量”不能被压抑下去而表现出来,正是人向内寻求自身的存在,对自我感觉的尊重,才会为这种力量而发声。内在的需求突破现实的名声、规矩等等约束,外化成赫米娅对权威的反抗,对爱情的维护。这种向内的自我发现,正是人文主义中人对自我的发现,这种释放爱的本能冲动的爱情观,正是人文主义爱情观在作品中的一个流露。
二、理想化的处理
作为一部经典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结构构成为“冲突——化解冲突——新的冲突——再化解——达到和谐”,整部喜剧最终达成一种结构内在和谐,也即是大团圆结局。
除了男女主角拉山德和赫米娅爱情的失而复得,达到和谐之外,剧中还有一条副线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爱情,他们关系中最大的冲突是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爱得疯狂和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冷若冰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的爱也是敢于追求幸福的体现,疯狂而热烈,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内心的抉择,是符合人文主义尊重内心,追求幸福的精神。而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冷酷无情和对已有心上人的赫米娅强硬的追求则成为整部剧和谐结构中的最大冲突。戏剧中对这种冲突的化解是通过仙王让迫克用一种“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的“神草”滴在狄米特律斯眼皮上,使他一醒来看到海丽娜并爱上她,从而解构这对矛盾。仙王和神草,都是处于他们矛盾关系之外的外在力量,由于他们内部结构矛盾的不可化解,因而借用仙王与神草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让矛盾趋于化解。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和谐处理,这种处理实际上也是在和谐结构内对自由追求爱情的认同,表现作者对人文主义爱情的认同。
三、“爱情至上”的爱情观
剧中追求的“爱情”是纯粹的,由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爱意,不与任何强制性的命令掺杂在一起的美好情感。正如赫米娅与拉山德之间的爱情,赫米娅的父亲为了让女儿屈服于自己的父权,强迫她嫁给她并不爱的狄米特律斯,但赫米娅宁可孤独终老,宁可遭受死刑也绝不让自己的爱情屈服于权力的淫威。他们决定私奔到雅典法律无法触及的地方,用行动反抗不公的法律,突破权力对于爱情的束缚,这也正是对自我感觉的尊重,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由和爱的追求。而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的疯狂追求,也是“爱情至上”的爱情观的另一种表现,海丽娜可以为狄米特律斯,放弃女孩子的矜持,让自己炽热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现,但与此同时,她也做出了出卖好朋友赫米娅的行为,这是“爱情至上”的爱情观过于偏狭导致的后果,反映了这种爱情观的另一个侧面。赫米娅与海丽娜两人,正好是代表“爱情至上”爱情观的适度与过度两个状态,在小说的描述中可以见到较为明显的褒贬倾向,但总体来说,这种体现人文主义的爱情观还是在和谐结构中受到肯定的。
四、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仲夏夜之梦》中,表现了爱情热烈感性的一面,但并非放纵个人的欲望,在对爱情热烈的追求中也兼顾着理性。例如赫米娅和拉山德逃到树林里,他们躺下休息的时候,赫米娅和拉山德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她对拉山德说“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得远一点;在人间的礼法上,保持这样的距离对束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为合适的”
尽管她可以为着爱情反抗强权,不顾社会约束与爱人私奔,热烈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任自己的欲望,没有堕入过分自由的泥潭而进入秩序混乱的怪圈。是一种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自由,这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自由与爱的问题的思考,追求自由却又不任由欲望放纵,实现有度有序的人文主义,这也应该是对现实中的由于人文主义潮流过分泛滥导致社会应有秩序受到冲击而引起社会混乱的反思。
总体来看,写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仲夏夜之梦》,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爱情观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特色,在内在的和谐结构中歌颂自由恋爱和追求幸福,打破封建强权束缚,但这种人文主义爱情观,却不是简单地契合社会的潮流,而是对时代观念深入思考之后的有所抑扬。
参考文献
[1]李聂海.论《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的情与理矛盾[J].广东社会科学,2001.
[2]李聂海.两个梦幻的爱情世界——论《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中梦幻与现实的关系[J].中国比较文学,2003.
[3]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李欣雨.情与理的统一——试论《仲夏夜之梦》中的爱情观[J].戏剧之家,2018.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爱情观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喜剧。以拉山德和赫米娅的爱情历程为线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共描绘了拉山德和赫米娅、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尼娅等四对恋人的恋爱故事,通过对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为了爱情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表现了爱的本能冲动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两性之间的爱情往往有一种神奇的引人冲动的力量。如《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对忒修斯的一段袒露心声的自白:“请殿下宽恕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一种力量使我如此大胆,也不知道在這里披诉我的心思将会怎样影响到我的美名,但是我要敬问殿下,要是我拒绝嫁给狄米特律斯,将会有什么罪恶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
这种“力量”便是爱情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年轻人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勇于质疑权威,反抗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规,或者说是束缚。从另外一个侧面看,为何这种“力量”不能被压抑下去而表现出来,正是人向内寻求自身的存在,对自我感觉的尊重,才会为这种力量而发声。内在的需求突破现实的名声、规矩等等约束,外化成赫米娅对权威的反抗,对爱情的维护。这种向内的自我发现,正是人文主义中人对自我的发现,这种释放爱的本能冲动的爱情观,正是人文主义爱情观在作品中的一个流露。
二、理想化的处理
作为一部经典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结构构成为“冲突——化解冲突——新的冲突——再化解——达到和谐”,整部喜剧最终达成一种结构内在和谐,也即是大团圆结局。
除了男女主角拉山德和赫米娅爱情的失而复得,达到和谐之外,剧中还有一条副线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爱情,他们关系中最大的冲突是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爱得疯狂和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冷若冰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的爱也是敢于追求幸福的体现,疯狂而热烈,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内心的抉择,是符合人文主义尊重内心,追求幸福的精神。而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冷酷无情和对已有心上人的赫米娅强硬的追求则成为整部剧和谐结构中的最大冲突。戏剧中对这种冲突的化解是通过仙王让迫克用一种“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的“神草”滴在狄米特律斯眼皮上,使他一醒来看到海丽娜并爱上她,从而解构这对矛盾。仙王和神草,都是处于他们矛盾关系之外的外在力量,由于他们内部结构矛盾的不可化解,因而借用仙王与神草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让矛盾趋于化解。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和谐处理,这种处理实际上也是在和谐结构内对自由追求爱情的认同,表现作者对人文主义爱情的认同。
三、“爱情至上”的爱情观
剧中追求的“爱情”是纯粹的,由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爱意,不与任何强制性的命令掺杂在一起的美好情感。正如赫米娅与拉山德之间的爱情,赫米娅的父亲为了让女儿屈服于自己的父权,强迫她嫁给她并不爱的狄米特律斯,但赫米娅宁可孤独终老,宁可遭受死刑也绝不让自己的爱情屈服于权力的淫威。他们决定私奔到雅典法律无法触及的地方,用行动反抗不公的法律,突破权力对于爱情的束缚,这也正是对自我感觉的尊重,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由和爱的追求。而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的疯狂追求,也是“爱情至上”的爱情观的另一种表现,海丽娜可以为狄米特律斯,放弃女孩子的矜持,让自己炽热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现,但与此同时,她也做出了出卖好朋友赫米娅的行为,这是“爱情至上”的爱情观过于偏狭导致的后果,反映了这种爱情观的另一个侧面。赫米娅与海丽娜两人,正好是代表“爱情至上”爱情观的适度与过度两个状态,在小说的描述中可以见到较为明显的褒贬倾向,但总体来说,这种体现人文主义的爱情观还是在和谐结构中受到肯定的。
四、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仲夏夜之梦》中,表现了爱情热烈感性的一面,但并非放纵个人的欲望,在对爱情热烈的追求中也兼顾着理性。例如赫米娅和拉山德逃到树林里,他们躺下休息的时候,赫米娅和拉山德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她对拉山德说“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得远一点;在人间的礼法上,保持这样的距离对束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为合适的”
尽管她可以为着爱情反抗强权,不顾社会约束与爱人私奔,热烈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任自己的欲望,没有堕入过分自由的泥潭而进入秩序混乱的怪圈。是一种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自由,这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自由与爱的问题的思考,追求自由却又不任由欲望放纵,实现有度有序的人文主义,这也应该是对现实中的由于人文主义潮流过分泛滥导致社会应有秩序受到冲击而引起社会混乱的反思。
总体来看,写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仲夏夜之梦》,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爱情观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特色,在内在的和谐结构中歌颂自由恋爱和追求幸福,打破封建强权束缚,但这种人文主义爱情观,却不是简单地契合社会的潮流,而是对时代观念深入思考之后的有所抑扬。
参考文献
[1]李聂海.论《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的情与理矛盾[J].广东社会科学,2001.
[2]李聂海.两个梦幻的爱情世界——论《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中梦幻与现实的关系[J].中国比较文学,2003.
[3]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李欣雨.情与理的统一——试论《仲夏夜之梦》中的爱情观[J].戏剧之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