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小学生睡眠不足、锻炼时间减少、人际交往时间减少,严重危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作为国家的重大决策被提上日程。本文尝试分析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与“减负”误区,探讨为小学生减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 负担过重的表现 “减负”误区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专门针对小学生的“减负令”《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许多小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为小学生减负也一直是政府与教育工作者们不断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减负,但小学生的实际课业负担却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过重使小学生身心疲惫、畏惧学习、厌恶学校,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近年来,国家再次下定决心为小学生减负,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将“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作为国家的重大决策到2013年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都体现出为小学生减负的严肃性与紧迫性。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一)过度教导,机械重复
学生负担的轻重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小学生刚刚进入正式读书学习的阶段,对学习觉得新鲜渴望一探究竟,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亲力亲为,问题与答案一并呈现给学生,没有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过度的教导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及依赖性,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删减了教材中大量的“难、繁、偏、旧”的知识,使教材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单调、枯燥的机械训练依然屡禁不止,增加了小学生的负担却将小学生的创造精神消磨殆尽。
(二)学校与家长不能协调一致
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减负令”都是针对学校而言,如阳光入学、“零起点”教学,严禁学校任意增加教学内容、延长教学时间、课外补课和辅导,对布置作业的数量严格控制等等,都局限于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像,学校是减负了,但是家长并不一定減。面对“小升初”择校竞争,很多家长在学校实施“减负令”后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为孩子增加大量的教辅材料,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几乎占用了全部的课余时间,让孩子疲惫不堪,也没有空余时间供自己支配,小学生也感慨“我很忙!”家长们过分担忧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让孩子承受过重的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至于孩子最终“输在了终点”。
二、小学生“减负”的误区
一般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都是从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数量方面来考量,其实,它应该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喜欢程度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减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不能机械、简单、片面地认为减负仅仅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量。事实上,“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也不是越轻松越好,减负的目的还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必然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操作、调查、制作之类的作业比单调的书面作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获得乐观向上情感体验,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对教学的精辟见解值得深思,教师切忌“以教代学”,反使学生失去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三、影响小学生“减负”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评价制度影响小学生的“减负”效果
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老师评优、学校排名以及学生“小升初”择校时采用的都是以分数为核心的考核标准。这种只重知识技能的考查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单一,为了取得高分数,不得不机械的做大量的重复作业,学生学得多、学得苦、学得累却学得被动、学得不好,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同时,这种测量标准弱化了学生学业表现的德性、价值、益处或可取之处,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素质的提高,“减负”不能增效,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义务教育不均衡影响小学生的“减负”效果
优质教育的供不应求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减负”效果,很多教师、学生、家长都认为上学的目的是“考大学”,而且要考层次高的大学以减轻就业困难,并认为只有在重点中学就读才更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大学,这就使激烈的社会竞争转化到教育领域并且竞争逐步下移,又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就产生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从而导致“择校热”,显然,“小升初”的择校竞争也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提高小学生“减负”成效的基本策略
(一)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与实行小学生“减负”双向调试
“减负”之所以艰难,与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相关。教育评价应该是为了促进和改进并服务于教育和教学的,但在实践中,教育评价常常是在指挥着教育和教学,它在事实上是教育和教学的 “指挥棒”。但是想要完全推翻现有的评价制度“另起炉灶”也是不现实的,应该思考在小学生群体中哪些负担是可以承受,哪些负担是承受不了的或者无益于甚至损害学生健康成长的。小学生减少或取消繁重的书面课外作业的同时,可以增加有益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体验性作业等等。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与改革教育评价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互调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快落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贫穷、欠发达地区,家庭和学生都将“上大学”作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升学压力下移到小学,这些地区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来说更为沉重。为缓解这一状况,必须加快落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贫穷、欠发达地区倾斜,如在线课堂、名师课堂等,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额外补偿,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学校条件差距导致的结果差距,减小“名校效应”,缓解“小升初”的升学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发展智慧的时期,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知识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淡化应试教育在小学的影响,多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仔细保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减负:不仅仅是“减”[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3.
[2] 杨启亮.课业负担过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关键词:小学生“减负” 负担过重的表现 “减负”误区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专门针对小学生的“减负令”《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许多小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为小学生减负也一直是政府与教育工作者们不断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减负,但小学生的实际课业负担却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过重使小学生身心疲惫、畏惧学习、厌恶学校,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近年来,国家再次下定决心为小学生减负,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将“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作为国家的重大决策到2013年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都体现出为小学生减负的严肃性与紧迫性。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一)过度教导,机械重复
学生负担的轻重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小学生刚刚进入正式读书学习的阶段,对学习觉得新鲜渴望一探究竟,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亲力亲为,问题与答案一并呈现给学生,没有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过度的教导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及依赖性,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删减了教材中大量的“难、繁、偏、旧”的知识,使教材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单调、枯燥的机械训练依然屡禁不止,增加了小学生的负担却将小学生的创造精神消磨殆尽。
(二)学校与家长不能协调一致
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减负令”都是针对学校而言,如阳光入学、“零起点”教学,严禁学校任意增加教学内容、延长教学时间、课外补课和辅导,对布置作业的数量严格控制等等,都局限于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像,学校是减负了,但是家长并不一定減。面对“小升初”择校竞争,很多家长在学校实施“减负令”后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为孩子增加大量的教辅材料,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几乎占用了全部的课余时间,让孩子疲惫不堪,也没有空余时间供自己支配,小学生也感慨“我很忙!”家长们过分担忧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让孩子承受过重的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至于孩子最终“输在了终点”。
二、小学生“减负”的误区
一般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都是从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数量方面来考量,其实,它应该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喜欢程度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减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不能机械、简单、片面地认为减负仅仅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量。事实上,“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也不是越轻松越好,减负的目的还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必然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操作、调查、制作之类的作业比单调的书面作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获得乐观向上情感体验,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对教学的精辟见解值得深思,教师切忌“以教代学”,反使学生失去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三、影响小学生“减负”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评价制度影响小学生的“减负”效果
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老师评优、学校排名以及学生“小升初”择校时采用的都是以分数为核心的考核标准。这种只重知识技能的考查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单一,为了取得高分数,不得不机械的做大量的重复作业,学生学得多、学得苦、学得累却学得被动、学得不好,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同时,这种测量标准弱化了学生学业表现的德性、价值、益处或可取之处,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素质的提高,“减负”不能增效,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义务教育不均衡影响小学生的“减负”效果
优质教育的供不应求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减负”效果,很多教师、学生、家长都认为上学的目的是“考大学”,而且要考层次高的大学以减轻就业困难,并认为只有在重点中学就读才更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大学,这就使激烈的社会竞争转化到教育领域并且竞争逐步下移,又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就产生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从而导致“择校热”,显然,“小升初”的择校竞争也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提高小学生“减负”成效的基本策略
(一)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与实行小学生“减负”双向调试
“减负”之所以艰难,与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相关。教育评价应该是为了促进和改进并服务于教育和教学的,但在实践中,教育评价常常是在指挥着教育和教学,它在事实上是教育和教学的 “指挥棒”。但是想要完全推翻现有的评价制度“另起炉灶”也是不现实的,应该思考在小学生群体中哪些负担是可以承受,哪些负担是承受不了的或者无益于甚至损害学生健康成长的。小学生减少或取消繁重的书面课外作业的同时,可以增加有益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体验性作业等等。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与改革教育评价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互调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快落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贫穷、欠发达地区,家庭和学生都将“上大学”作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升学压力下移到小学,这些地区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来说更为沉重。为缓解这一状况,必须加快落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贫穷、欠发达地区倾斜,如在线课堂、名师课堂等,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额外补偿,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学校条件差距导致的结果差距,减小“名校效应”,缓解“小升初”的升学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发展智慧的时期,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知识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淡化应试教育在小学的影响,多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仔细保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减负:不仅仅是“减”[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3.
[2] 杨启亮.课业负担过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J].课程·教材·教法.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