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续集,继续讲述了有“返祖现象”的班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下无家可归的悲惨结局。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异化造成的人性异化、消费异化、艺术异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警示人们要用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同时重视人文精神,寻找人类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科技异化 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她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莱辛因“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莱辛的小说主题丰富,广泛涉及了20世纪的重大议题:共产主义、女性主义、伊斯兰苏菲主义、种族主义、现代心理学、生态哲学等众多思潮和领域。同时,对工业社会的科技的批判和忧思在多丽丝·莱辛的多部作品中得到体现,在诺贝尔受奖辞《远离诺贝尔奖的人们》中,莱辛曾质疑了印刷术和互联网等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体现了她的科技批判思想。而《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正是莱辛科技批判思想的一个典型。
《浮世畸零人》是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续集,作品继续讲述了班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商业社会下的悲惨命运。被家人遗弃的班四处流浪,被街头小混混强迫偷窃,在破败的庄园里无偿劳作。他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但他辛辛苦苦赚的钱不是被偷掉就是被工头克扣,唯有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叫丽妲的妓女同情和帮助过他。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班被詹士顿利用贩毒到法国,被电影导演亚力利用拍电影,但这些人一旦发了财,达到目的就将他抛弃,根本不在乎他的生死。后来班被疯狂的科学家发现,认为他是“返祖现象”,把他抓走关在铁笼里当做研究试验品。虽然班被同情他的朋友德蕾莎及其男友营救出实验中心,带他去高山寻找他的族人,但当班发现自己的同类人不过是岩壁上的一组图画时,他感到自己永远也回不了“家”,绝望的他纵身跳下了悬崖。
纵观整篇小说,科技异化和科技批判思想贯穿始终。马尔库塞也曾看到,一方面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一,对自然界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其二,对人,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工具,在执行一种意识形态的职能,使高层文化失去了批判力,最终对人本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伤害。
关于科技异化,目前学术界的定义是:科技异化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在小说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而在另一方面,却导致整个社会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科技发展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人对人的奴役,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变得冷漠,使艺术商业化,沦为消费品。
二 科技异化的后果
1 科技异化下的人性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意识思想的操纵和控制,使人丧失批判否定的能力,只懂得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而丧失了对社会的反抗和批判意识,陷入一种异化状态,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吴太胜也曾指出:在富裕社会,人们失去了“内心自由”,“把受操纵的生活当做舒适的生活,把社会的需要当做个人的需要,把社会的强制当做个人自由,心灵冷漠与粗糙,没有怜悯心,同情心,喜悦心和欣赏心,人丧失了对现存制度的否定性,丧失了人之所以成其人的‘内在自由’。”在书中,德蕾莎的朋友茵妮斯以社会的价值作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失去了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她把班介绍给科学家并告诉德蕾莎只是瞧瞧他,“她明知自己是在撒谎,可是她所受的教育教导她,真理,科学的真理,比什么都重要。”为了科学,茵妮斯不惜出卖友谊。而美国教授也打着科学的旗帜,不惜践踏人权,无视动物权利,他抓到班并把他关在铁笼子里。他“有点疯狂,就像抢到一根骨头的狗一样,既然抢到了就决心保有它。”他还装模作样地警告德蕾莎,“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重大的发现,你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好良机,这个班,是独一无二的。”而受过很少教育的德蕾莎却对所谓的“科学”持怀疑态度,“她的心里浮现出班赤身裸体跪在笼子里哀嚎的模样,她也看见那只白猫,还有上面笼子的排泄物滴在它的白毛上面的惨状?教授还让猴子生病,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且永远不会在乎这些动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是个冷酷无情的怪物。”在科学和理性的控制下,科学家被异化得冷冰冰,失去人性,失去了怜悯心和同情心。而受过科学和理性教育的人也把自身当作了工具和手段,把社会需要当做个人需要,失去了批判性的思维。
2 科技异化下的消费
鲁枢元指出,科技对人的异化过程即“人站在与自然与事物的对立面,从自然与事物中榨取对自己有实际用途的东西,通过技术,制造出光怪陆离的商品,通过市场消费,制造出一个人欲横流的商品社会。”科技发展刺激了人的物质享受欲望,生活在技术控制下的人们已经丧失了批判现实的能力,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懂得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而丧失了对社会的反抗和批判意识,丧失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在小说中,人们生产了电话、电视、电影、电梯、汽车、冰箱、摩天大楼、摩托车、直升飞机、超市商场、现代化医院和实验室,但是人们却受到自己创造的这一切的奴役和控制,为了占有这些物质的东西而不得不拼命努力地工作。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重占有的生活方式。有人为了偷汽车几度入狱,詹士顿为了得到钱而偷窃、暴力抢劫,滥用权力财力谋求利益,设计骗局。他为了一夜暴富而到证券交易所,结果欠下一百多万的债,于是他试图让班帮他走私毒品;美国教授为了“科学”不惜残害生灵,用动物和人做实验。而班永远适应不了现代生活,他害怕诸如电梯、电影、医院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和“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3 科技异化下的艺术
马尔库塞指出:“现在,艺术远离社会,冒犯社会,指控社会的特征已被消除。艺术异化跟其他否定方式一道屈从于技术合理性的进程。”在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艺术高度商业化,变成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失去了批判社会的功能。亚力拍电影时,他们找了一个部落的绝世美女来拍电影。这个部落并不反对被拍进电影里,但也有一些约定,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带年轻人去接受大都市的诱惑,因为“野蛮人”担心技术化了的商业社会将会腐蚀他们的年轻人。剧本中,“除了发现火以外,就没有别的情节了,只剩下基本部分:山洞、狩猎、交配、采集植物。班听到这些,晓得他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或为何不对:他们并没有征询他的意见。”班在文明人的社会陷入“失语”状态,在整部电影中,金钱和权力决定着情节的发展,“野蛮人”的生活在所谓的“文明人”眼里高度异化、扭曲,被简化为动物一样的生活。
4 科技异化下的人与自然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枯竭等问题。《浮世畸零人》集中展示了这系列问题:空气污染严重,屋里充满臭气;土地沙漠化,德蕾莎的家乡,“巴西东北部的贫穷小村庄,近年来干旱肆掠,动物死光,良田化为黄土”。动物受尽人类的践踏和蹂躏,科学家打着科学和理性的旗帜拿动物做实验。
在一层层的笼子里关着猴子,大大小小都有,这种安排让上层笼子里的排泄物铁定会掉到下层动物的头上。那儿还有一排兔子,脖子动弹不得,化学物品不断滴进它们的眼睛。有一条大型混血狗,从肩膀到臀骨被切开来,然后又被人笨拙地缝起来,此刻正躺在脏兮兮的草堆上呻吟,它的背后尽是排泄物。班跪在自己的牢笼地板上,用头敲击笼子。他并没有被下药,史蒂芬教授不要他受到药物污染。他全身赤裸,这个生物自从咕咕坠地以来都是穿衣服的,在他的笼子角落里有一堆粪便。莱辛指出,“这样的地狱在人类创造的文明世界里不知有多少。”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人类却被迫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远回不了家。班呼喊着“我要回家!他不断地在脑海中悄悄地重复呼喊:家!家!”德雷莎也想回家,“像班一样,她也几乎不晓得可以称得上是家的那个地方究竟在哪里。”
5 科技异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尔库塞曾强烈批判过科学技术的反人性性质,指出了工业社会的负面效应:技术进步=社会财富增长=奴役加重。霍克海默和阿诺多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不但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人对人统治的手段,因此,技术的进步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沉溺于物质,扭曲了我们的基本价值与其他人的关系,我们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技术进步的社会,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他觉得自己是如此松垮,毫无重量,没有归属感,仿佛可以掉落到地板下,或漂浮在房间里。”班和受教育很少的德蕾莎都感觉到了富裕社会对他们所造成的压迫,“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只要背着滑翔翼就可以从山上一跃而下,依然觉得安全,就像他们的生活向来都高枕无忧。”而教授也用科学、权威等字眼来试图让自己控制或奴役他人的行为合法化,他一再强调“这个标本可以回答问题,重要的问题,对科学来说很重要——全世界的科学。她可以改变我们德蕾莎所知道的人类的故事。”
三 结语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成了统治自然生态和人的工具。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警告人们,注意“无家可归”的危险,呼吁“寻找诗意的居所”,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当班的朋友带他去高山寻找他的族人时,他们重温了过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他们走过去,全部被眼前的满天星斗震撼住了。山里没有空气污染,星光灿烂,闪烁着晶莹的光辉,蓝色、红色、黄色,洒在他们身上,银河像一条大道似的横越夜空。亲眼目睹繁星如此洁净明亮,好似重温一个回忆。他们静默无声,心生敬畏”。而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再也找不到自己心灵栖息的家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现代化建设中设立法规和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使科技的发展向着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社会发展要重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注:本文系红河学院2009年科研项目“多丽丝·莱辛科幻作品的生态主义解读(项目编号:XJ1S0927)和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戈尔丁和莱辛小说中的进步话语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0Y16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向义:《评马尔库塞的科技批判理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英]多丽丝·莱辛,朱恩伶译:《浮世畸零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法]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 [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 吴太胜:《“富裕社会”何以沦为非“和谐社会”?——
兼评马尔库塞的“病态社会”科技异化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7期。
作者简介:张建春,女,1981—,云南大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科技异化 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她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莱辛因“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莱辛的小说主题丰富,广泛涉及了20世纪的重大议题:共产主义、女性主义、伊斯兰苏菲主义、种族主义、现代心理学、生态哲学等众多思潮和领域。同时,对工业社会的科技的批判和忧思在多丽丝·莱辛的多部作品中得到体现,在诺贝尔受奖辞《远离诺贝尔奖的人们》中,莱辛曾质疑了印刷术和互联网等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体现了她的科技批判思想。而《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正是莱辛科技批判思想的一个典型。
《浮世畸零人》是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续集,作品继续讲述了班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商业社会下的悲惨命运。被家人遗弃的班四处流浪,被街头小混混强迫偷窃,在破败的庄园里无偿劳作。他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但他辛辛苦苦赚的钱不是被偷掉就是被工头克扣,唯有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叫丽妲的妓女同情和帮助过他。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班被詹士顿利用贩毒到法国,被电影导演亚力利用拍电影,但这些人一旦发了财,达到目的就将他抛弃,根本不在乎他的生死。后来班被疯狂的科学家发现,认为他是“返祖现象”,把他抓走关在铁笼里当做研究试验品。虽然班被同情他的朋友德蕾莎及其男友营救出实验中心,带他去高山寻找他的族人,但当班发现自己的同类人不过是岩壁上的一组图画时,他感到自己永远也回不了“家”,绝望的他纵身跳下了悬崖。
纵观整篇小说,科技异化和科技批判思想贯穿始终。马尔库塞也曾看到,一方面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一,对自然界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其二,对人,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工具,在执行一种意识形态的职能,使高层文化失去了批判力,最终对人本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伤害。
关于科技异化,目前学术界的定义是:科技异化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在小说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而在另一方面,却导致整个社会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科技发展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人对人的奴役,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变得冷漠,使艺术商业化,沦为消费品。
二 科技异化的后果
1 科技异化下的人性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意识思想的操纵和控制,使人丧失批判否定的能力,只懂得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而丧失了对社会的反抗和批判意识,陷入一种异化状态,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吴太胜也曾指出:在富裕社会,人们失去了“内心自由”,“把受操纵的生活当做舒适的生活,把社会的需要当做个人的需要,把社会的强制当做个人自由,心灵冷漠与粗糙,没有怜悯心,同情心,喜悦心和欣赏心,人丧失了对现存制度的否定性,丧失了人之所以成其人的‘内在自由’。”在书中,德蕾莎的朋友茵妮斯以社会的价值作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失去了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她把班介绍给科学家并告诉德蕾莎只是瞧瞧他,“她明知自己是在撒谎,可是她所受的教育教导她,真理,科学的真理,比什么都重要。”为了科学,茵妮斯不惜出卖友谊。而美国教授也打着科学的旗帜,不惜践踏人权,无视动物权利,他抓到班并把他关在铁笼子里。他“有点疯狂,就像抢到一根骨头的狗一样,既然抢到了就决心保有它。”他还装模作样地警告德蕾莎,“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重大的发现,你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好良机,这个班,是独一无二的。”而受过很少教育的德蕾莎却对所谓的“科学”持怀疑态度,“她的心里浮现出班赤身裸体跪在笼子里哀嚎的模样,她也看见那只白猫,还有上面笼子的排泄物滴在它的白毛上面的惨状?教授还让猴子生病,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且永远不会在乎这些动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是个冷酷无情的怪物。”在科学和理性的控制下,科学家被异化得冷冰冰,失去人性,失去了怜悯心和同情心。而受过科学和理性教育的人也把自身当作了工具和手段,把社会需要当做个人需要,失去了批判性的思维。
2 科技异化下的消费
鲁枢元指出,科技对人的异化过程即“人站在与自然与事物的对立面,从自然与事物中榨取对自己有实际用途的东西,通过技术,制造出光怪陆离的商品,通过市场消费,制造出一个人欲横流的商品社会。”科技发展刺激了人的物质享受欲望,生活在技术控制下的人们已经丧失了批判现实的能力,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懂得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而丧失了对社会的反抗和批判意识,丧失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在小说中,人们生产了电话、电视、电影、电梯、汽车、冰箱、摩天大楼、摩托车、直升飞机、超市商场、现代化医院和实验室,但是人们却受到自己创造的这一切的奴役和控制,为了占有这些物质的东西而不得不拼命努力地工作。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重占有的生活方式。有人为了偷汽车几度入狱,詹士顿为了得到钱而偷窃、暴力抢劫,滥用权力财力谋求利益,设计骗局。他为了一夜暴富而到证券交易所,结果欠下一百多万的债,于是他试图让班帮他走私毒品;美国教授为了“科学”不惜残害生灵,用动物和人做实验。而班永远适应不了现代生活,他害怕诸如电梯、电影、医院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和“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3 科技异化下的艺术
马尔库塞指出:“现在,艺术远离社会,冒犯社会,指控社会的特征已被消除。艺术异化跟其他否定方式一道屈从于技术合理性的进程。”在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艺术高度商业化,变成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失去了批判社会的功能。亚力拍电影时,他们找了一个部落的绝世美女来拍电影。这个部落并不反对被拍进电影里,但也有一些约定,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带年轻人去接受大都市的诱惑,因为“野蛮人”担心技术化了的商业社会将会腐蚀他们的年轻人。剧本中,“除了发现火以外,就没有别的情节了,只剩下基本部分:山洞、狩猎、交配、采集植物。班听到这些,晓得他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或为何不对:他们并没有征询他的意见。”班在文明人的社会陷入“失语”状态,在整部电影中,金钱和权力决定着情节的发展,“野蛮人”的生活在所谓的“文明人”眼里高度异化、扭曲,被简化为动物一样的生活。
4 科技异化下的人与自然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枯竭等问题。《浮世畸零人》集中展示了这系列问题:空气污染严重,屋里充满臭气;土地沙漠化,德蕾莎的家乡,“巴西东北部的贫穷小村庄,近年来干旱肆掠,动物死光,良田化为黄土”。动物受尽人类的践踏和蹂躏,科学家打着科学和理性的旗帜拿动物做实验。
在一层层的笼子里关着猴子,大大小小都有,这种安排让上层笼子里的排泄物铁定会掉到下层动物的头上。那儿还有一排兔子,脖子动弹不得,化学物品不断滴进它们的眼睛。有一条大型混血狗,从肩膀到臀骨被切开来,然后又被人笨拙地缝起来,此刻正躺在脏兮兮的草堆上呻吟,它的背后尽是排泄物。班跪在自己的牢笼地板上,用头敲击笼子。他并没有被下药,史蒂芬教授不要他受到药物污染。他全身赤裸,这个生物自从咕咕坠地以来都是穿衣服的,在他的笼子角落里有一堆粪便。莱辛指出,“这样的地狱在人类创造的文明世界里不知有多少。”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人类却被迫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远回不了家。班呼喊着“我要回家!他不断地在脑海中悄悄地重复呼喊:家!家!”德雷莎也想回家,“像班一样,她也几乎不晓得可以称得上是家的那个地方究竟在哪里。”
5 科技异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尔库塞曾强烈批判过科学技术的反人性性质,指出了工业社会的负面效应:技术进步=社会财富增长=奴役加重。霍克海默和阿诺多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不但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人对人统治的手段,因此,技术的进步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沉溺于物质,扭曲了我们的基本价值与其他人的关系,我们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技术进步的社会,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他觉得自己是如此松垮,毫无重量,没有归属感,仿佛可以掉落到地板下,或漂浮在房间里。”班和受教育很少的德蕾莎都感觉到了富裕社会对他们所造成的压迫,“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只要背着滑翔翼就可以从山上一跃而下,依然觉得安全,就像他们的生活向来都高枕无忧。”而教授也用科学、权威等字眼来试图让自己控制或奴役他人的行为合法化,他一再强调“这个标本可以回答问题,重要的问题,对科学来说很重要——全世界的科学。她可以改变我们德蕾莎所知道的人类的故事。”
三 结语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成了统治自然生态和人的工具。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警告人们,注意“无家可归”的危险,呼吁“寻找诗意的居所”,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当班的朋友带他去高山寻找他的族人时,他们重温了过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他们走过去,全部被眼前的满天星斗震撼住了。山里没有空气污染,星光灿烂,闪烁着晶莹的光辉,蓝色、红色、黄色,洒在他们身上,银河像一条大道似的横越夜空。亲眼目睹繁星如此洁净明亮,好似重温一个回忆。他们静默无声,心生敬畏”。而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再也找不到自己心灵栖息的家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现代化建设中设立法规和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使科技的发展向着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社会发展要重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注:本文系红河学院2009年科研项目“多丽丝·莱辛科幻作品的生态主义解读(项目编号:XJ1S0927)和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戈尔丁和莱辛小说中的进步话语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0Y16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向义:《评马尔库塞的科技批判理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英]多丽丝·莱辛,朱恩伶译:《浮世畸零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法]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 [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 吴太胜:《“富裕社会”何以沦为非“和谐社会”?——
兼评马尔库塞的“病态社会”科技异化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7期。
作者简介:张建春,女,1981—,云南大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