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活审美的表现形式,并从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角度,去把握审美活动中的生活审美,在人类历史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使然,凡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无处不可以看到审美现象。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延续数千年,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审美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对生活审美的价值取向作尝试性探索及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生活、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美学中“美”一直作为抽象玄奥的代名词而出现,然而在现今的语境下,这个“最莫名其妙的事”似乎可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了。回到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已成为许多美学家不懈的追求,“生活审美”似乎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时髦命题,并掀起了更迭小断的争论热潮。不可否认,“生活审美”已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是中国审美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一、何谓“生活审美”
“生活审美”的讨论首先起于西方,是西方学界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所关注的核心概念之一,正式为之命名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费瑟通,全面的理论闸述则是在德国学者沃尔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和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两部著作中。而这个短语在当下中国的流行是耐人寻味的,它既反映出这个问题在当时中国的某种适切性,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某中敏感性。
二、“生活审美”的表现形式
第一, 生活审美艺术的独特内涵首先表现为情感性。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会有强烈的审美体验,情感处于激烈的碰撞、丰盈的堆积状态,甚至会失去控制,达到“癫狂”。欣赏艺术作品首先产生的也是强烈的体验。任何艺术都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如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捕捉的瞬间美。摄影创作不同于文字创作。抓不准时机也就创作不出瞬间美,没有瞬间美,也就没有摄影艺术作品的存在。所以一个摄影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并不是纯客观的拍摄社会生活,而是要对社会生活中的美,注入自己强烈的情感,给以主观意识的加工改造,作品中渗透着自己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艺术价值较高的摄影作品来。没有正确的审美观,没有强烈的感人之情,也就没有一切艺术品。
第二,是自由性。席勒曾用“游戏冲动”表明审美艺术的特性,“游戏冲动”力争要这样来感受,就像自己创造一样,力争要这样来创造,就像感官感受一样。席勒把审美看作“游戏”,是人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和理性的压制后,达到的外在和内在统一的自由自在的状态。审美具有自由特性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的活动,摆脱现实的功利束缚,审美艺术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开辟了自由的空间。
第三,生活审美艺术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审美艺术是个体的活动,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创作艺术作品表现不同的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观赏者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是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四,生活审美艺术具有开放性和可对话性。审美从来不追求唯一,而是追寻多样,多样的世界才是美。多样在时间和空间上构成无限。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艺术作品的存在取决于解释者与文本的相遇,在与作品攀谈中构成新的作品整体。艺术在时间距离中产生对作品新的理解和意义。
第五,审美艺术具有反思性。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心灵,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表明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独特而强烈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带来深远的启发。
三、“生活审美”是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无疑是最为“亲密”的,如果不显现出生活,或者说没有生活,艺术作品也就不复存在。“生活”虽然从来不是艺术,但在“艺术的生活”中,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美的意识和观念绝非一成不变。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美的价值观与标准。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更新,甚至蜕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就是说,生活里有美的东西。有美的东西就应该有艺术作品。如:我们摄影工作者和一切艺术工作者的本领,就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又如: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嘉陵江上三百余里的风光,在吴道子笔下只用一日之功就完成了,而且引人入胜。吴道子之所以能迅速地完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嘉陵江风光图,艺术地再现嘉陵江的旖旎景色,所依靠的就是非凡的艺术技巧和对嘉陵江长期的、细致的观察。所以艺术创作是通过技艺与思想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提升的。再如:(《罗丹艺术论》第6页)小说作家王愿坚在介绍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一定意义上,短篇小说创作,就是发现创作的本领,就是展示发现的才能。”小说创作如此,摄影创作也是这样,一个作者能在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和审视生活方面而超出别人,主要在于他能从生活中有独特的发现。这独特的发现反映到作品里,就必然具有新鮮感,而给读者以新颖、独特、美的艺术感受。艺术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就一定能创作出好作品来。
高屋建瓴,雅俗共赏。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许多基木问题必须联系艺术接受才能得到理解,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也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艺术不是复制生活,而是应使他有连接健康的生命,张扬健康的审美,表达高尚的情趣,予人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熏陶。今天,艺术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它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大众化的趋势才使得艺术不仅为圈内人士所欣赏,而且为广大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唯有艺术被大众所接受了,它才能有稳固的根基,才能更好的发展,也正是基于大众审美的提高,艺术本身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悦笛,许中云: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西北师大学报》2006.4
2、陈正勇: “文化审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吴楠楠:日常生活审美中的审美心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关键词:生活、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美学中“美”一直作为抽象玄奥的代名词而出现,然而在现今的语境下,这个“最莫名其妙的事”似乎可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了。回到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已成为许多美学家不懈的追求,“生活审美”似乎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时髦命题,并掀起了更迭小断的争论热潮。不可否认,“生活审美”已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是中国审美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一、何谓“生活审美”
“生活审美”的讨论首先起于西方,是西方学界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所关注的核心概念之一,正式为之命名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费瑟通,全面的理论闸述则是在德国学者沃尔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和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两部著作中。而这个短语在当下中国的流行是耐人寻味的,它既反映出这个问题在当时中国的某种适切性,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某中敏感性。
二、“生活审美”的表现形式
第一, 生活审美艺术的独特内涵首先表现为情感性。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会有强烈的审美体验,情感处于激烈的碰撞、丰盈的堆积状态,甚至会失去控制,达到“癫狂”。欣赏艺术作品首先产生的也是强烈的体验。任何艺术都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如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捕捉的瞬间美。摄影创作不同于文字创作。抓不准时机也就创作不出瞬间美,没有瞬间美,也就没有摄影艺术作品的存在。所以一个摄影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并不是纯客观的拍摄社会生活,而是要对社会生活中的美,注入自己强烈的情感,给以主观意识的加工改造,作品中渗透着自己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艺术价值较高的摄影作品来。没有正确的审美观,没有强烈的感人之情,也就没有一切艺术品。
第二,是自由性。席勒曾用“游戏冲动”表明审美艺术的特性,“游戏冲动”力争要这样来感受,就像自己创造一样,力争要这样来创造,就像感官感受一样。席勒把审美看作“游戏”,是人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和理性的压制后,达到的外在和内在统一的自由自在的状态。审美具有自由特性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的活动,摆脱现实的功利束缚,审美艺术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开辟了自由的空间。
第三,生活审美艺术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审美艺术是个体的活动,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创作艺术作品表现不同的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观赏者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是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四,生活审美艺术具有开放性和可对话性。审美从来不追求唯一,而是追寻多样,多样的世界才是美。多样在时间和空间上构成无限。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艺术作品的存在取决于解释者与文本的相遇,在与作品攀谈中构成新的作品整体。艺术在时间距离中产生对作品新的理解和意义。
第五,审美艺术具有反思性。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心灵,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表明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独特而强烈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带来深远的启发。
三、“生活审美”是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无疑是最为“亲密”的,如果不显现出生活,或者说没有生活,艺术作品也就不复存在。“生活”虽然从来不是艺术,但在“艺术的生活”中,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美的意识和观念绝非一成不变。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美的价值观与标准。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更新,甚至蜕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就是说,生活里有美的东西。有美的东西就应该有艺术作品。如:我们摄影工作者和一切艺术工作者的本领,就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又如: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嘉陵江上三百余里的风光,在吴道子笔下只用一日之功就完成了,而且引人入胜。吴道子之所以能迅速地完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嘉陵江风光图,艺术地再现嘉陵江的旖旎景色,所依靠的就是非凡的艺术技巧和对嘉陵江长期的、细致的观察。所以艺术创作是通过技艺与思想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提升的。再如:(《罗丹艺术论》第6页)小说作家王愿坚在介绍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一定意义上,短篇小说创作,就是发现创作的本领,就是展示发现的才能。”小说创作如此,摄影创作也是这样,一个作者能在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和审视生活方面而超出别人,主要在于他能从生活中有独特的发现。这独特的发现反映到作品里,就必然具有新鮮感,而给读者以新颖、独特、美的艺术感受。艺术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就一定能创作出好作品来。
高屋建瓴,雅俗共赏。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许多基木问题必须联系艺术接受才能得到理解,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也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艺术不是复制生活,而是应使他有连接健康的生命,张扬健康的审美,表达高尚的情趣,予人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熏陶。今天,艺术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它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大众化的趋势才使得艺术不仅为圈内人士所欣赏,而且为广大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唯有艺术被大众所接受了,它才能有稳固的根基,才能更好的发展,也正是基于大众审美的提高,艺术本身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悦笛,许中云: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西北师大学报》2006.4
2、陈正勇: “文化审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吴楠楠:日常生活审美中的审美心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