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博览
狄可为(Roland Decorvet)
您上一任工作是担任雀巢的瑞士区总裁,现在是担任大中华区总裁,那么,在商业运作方面,您觉得这两个国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中国是未来。我对中国的第一个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片新大陆。我在中国前后一共待了13年,对回到雀巢的瑞士总部工作也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对中国的信心非常大,咖啡只是我们在中国想增长的其中一个品牌。
说到瑞士,瑞士这个国家有个好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殖民地,所以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公司从来不相信在食品上可以搞“殖民主义”。在中国,作为瑞士公司,我们首先要非常谦虚——食品就应该是非常本地化的。我们目前的产品线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很强的外国印记,如咖啡和巧克力。雀巢首先要做的是将咖啡变得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在中国的咖啡我们调配的口感会比较甜。
雀巢为什么会在云南建立咖啡种植基地?
这其实能很好地展示雀巢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公司。我们是一家工业生产公司,不是贸易公司,我们向大众示范的是原材料如何最终转化为销售的产品。加工生产出来食品,只是雀巢全部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工作,我们要照顾到整个供应链的最前端,即原材料。
我们是一家食品公司,而食品来自农业。作为大公司,我们有150年历史,这充分说明我们不是一家短视的企业。我们每一家工厂都有非常严格的目标去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因为这种行为是时髦的,而是因为这样做对雀巢本身有好处。
现阶段有三种原材料对我们非常重要,奶、可可和咖啡。这三个原材料我们都是从最源头抓起,和农户一起来创造共享价值。雀巢在普洱的工作就是一个典型。
但我们也没有一定要成为云南咖啡的独家采购商,我们相信的是一种市场经济,而不是一种垄断的经济。今年雀巢在当地采购的咖啡量约占总产量的22%,也就是说78%卖咖啡的人并不直接卖给雀巢。其实一家公司若是对一个地区的采购占主导地位,对行业来说也不健康。……最近有关于雀巢和星巴克等竞争对手在云南加咖啡原料争夺的传闻,您觉得雀巢中国在未来会面对怎样的竞争?会不会在其他地方复制云南这种生产模式?
在咖啡这一领域,目前竞争并不多,但我们非迎竞争。现在没有其他的咖啡公司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雀巢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其他饮料公司。我们的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把人一天喝的饮料放在一块的话,咖啡的比重占得非常小,我们需要把这个比重扩大。中国大陆的消费者每人每年平均3杯,欧洲人是平均每人每年600杯,但隔壁的香港人每人每年平均也有150杯,台湾是100杯。所以发展潜力很大。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喝茶的国家很容易变成喝咖啡的国家,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
关于复制云南模式,咖啡这一块我们打算在云南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会离开云南。我们还不打算做可可,因为中国还没有可可这一消费种类。
雀巢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它将如何完成自己本土化,实现您提到的“中国是未来”这个目标?
中国的食品市场跟我了解的其他国家市场都不一样。中西文化不同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早餐。你看自助早餐,中国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取的东西就知道哪里不同了。
在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一定是本土的食品企业。为什么?因为国内的食品公司更了解中国的消费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在如何维持雀巢本身的本质之外不断发展,从我个人来讲,雀巢最近收购了银鹭,也非常希望从银鹭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人担心我们会把银鹭彻底改变,其实我更希望银鹭改变我们,希望雀巢更有创新精神,更有“中国味”。
现在随着雀巢跟银鹭的关系建起,我们的员工已经有3万多人。外籍人员只有100人,还包括香港和台湾籍员工。我们希望在公司的管理层有更多的大陆人。你还要注意到,我的顶头上司是印度人,雀巢的全球CEO是比利时人。尽管雀巢是瑞士公司,但最高管理层里面只有两个瑞士人,比起国籍,我们更重视管理层的能力。我希望银鹭的管理层,将来能有人出来接替我的位子。这就跟当年蒙古人进关一样,不是蒙古改变了中国,而是中国改变了蒙古。
狄可为(Roland Decorvet)
您上一任工作是担任雀巢的瑞士区总裁,现在是担任大中华区总裁,那么,在商业运作方面,您觉得这两个国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中国是未来。我对中国的第一个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片新大陆。我在中国前后一共待了13年,对回到雀巢的瑞士总部工作也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对中国的信心非常大,咖啡只是我们在中国想增长的其中一个品牌。
说到瑞士,瑞士这个国家有个好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殖民地,所以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公司从来不相信在食品上可以搞“殖民主义”。在中国,作为瑞士公司,我们首先要非常谦虚——食品就应该是非常本地化的。我们目前的产品线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很强的外国印记,如咖啡和巧克力。雀巢首先要做的是将咖啡变得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在中国的咖啡我们调配的口感会比较甜。
雀巢为什么会在云南建立咖啡种植基地?
这其实能很好地展示雀巢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公司。我们是一家工业生产公司,不是贸易公司,我们向大众示范的是原材料如何最终转化为销售的产品。加工生产出来食品,只是雀巢全部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工作,我们要照顾到整个供应链的最前端,即原材料。
我们是一家食品公司,而食品来自农业。作为大公司,我们有150年历史,这充分说明我们不是一家短视的企业。我们每一家工厂都有非常严格的目标去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因为这种行为是时髦的,而是因为这样做对雀巢本身有好处。
现阶段有三种原材料对我们非常重要,奶、可可和咖啡。这三个原材料我们都是从最源头抓起,和农户一起来创造共享价值。雀巢在普洱的工作就是一个典型。
但我们也没有一定要成为云南咖啡的独家采购商,我们相信的是一种市场经济,而不是一种垄断的经济。今年雀巢在当地采购的咖啡量约占总产量的22%,也就是说78%卖咖啡的人并不直接卖给雀巢。其实一家公司若是对一个地区的采购占主导地位,对行业来说也不健康。……最近有关于雀巢和星巴克等竞争对手在云南加咖啡原料争夺的传闻,您觉得雀巢中国在未来会面对怎样的竞争?会不会在其他地方复制云南这种生产模式?
在咖啡这一领域,目前竞争并不多,但我们非迎竞争。现在没有其他的咖啡公司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雀巢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其他饮料公司。我们的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把人一天喝的饮料放在一块的话,咖啡的比重占得非常小,我们需要把这个比重扩大。中国大陆的消费者每人每年平均3杯,欧洲人是平均每人每年600杯,但隔壁的香港人每人每年平均也有150杯,台湾是100杯。所以发展潜力很大。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喝茶的国家很容易变成喝咖啡的国家,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
关于复制云南模式,咖啡这一块我们打算在云南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会离开云南。我们还不打算做可可,因为中国还没有可可这一消费种类。
雀巢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它将如何完成自己本土化,实现您提到的“中国是未来”这个目标?
中国的食品市场跟我了解的其他国家市场都不一样。中西文化不同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早餐。你看自助早餐,中国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取的东西就知道哪里不同了。
在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一定是本土的食品企业。为什么?因为国内的食品公司更了解中国的消费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在如何维持雀巢本身的本质之外不断发展,从我个人来讲,雀巢最近收购了银鹭,也非常希望从银鹭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人担心我们会把银鹭彻底改变,其实我更希望银鹭改变我们,希望雀巢更有创新精神,更有“中国味”。
现在随着雀巢跟银鹭的关系建起,我们的员工已经有3万多人。外籍人员只有100人,还包括香港和台湾籍员工。我们希望在公司的管理层有更多的大陆人。你还要注意到,我的顶头上司是印度人,雀巢的全球CEO是比利时人。尽管雀巢是瑞士公司,但最高管理层里面只有两个瑞士人,比起国籍,我们更重视管理层的能力。我希望银鹭的管理层,将来能有人出来接替我的位子。这就跟当年蒙古人进关一样,不是蒙古改变了中国,而是中国改变了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