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条,我和工友仰起兴奋的脸,穿过七八条火车道,到达劳保库,排着队,把纸条从窗口递给里面的劳保员,换出属于自己的大头鞋、裹脚小垫、手电、卷尺、柳条安全帽、毛巾、蝴蝶牌铝饭盒、四海牌肥皂、探火镜、长皮手套,还有一套白帆布的棉线工装。
1982年,我通过招工考试进入鞍钢炼钢厂,这是我的第一份劳保品。鼓囊囊一大堆,分两次才踉跄扛回车间的铁皮更衣箱。
炼钢工的工装也叫防热服,外层面是白帆布,内衬是黑呢子,呢子不易燃烧还防烫,可保护筋骨和皮肉不受钢水溅烫。在炼钢平台上,总会遇到穿着因帆布已烫出小洞而露出里面“黑星星”的防热服的工人。
防热服没有上衣兜,只在左右下摆各贴一块双侧大帆布,三边缝合一边敞口,算口袋,用来装图表、操作手册和旱烟包袋。如果抽的是烟卷,需要揣在里怀兜里。那比较深,揣的东西更私密和重要,如食堂钱票、工资条、电影票、女朋友照片、救济申请书……
电工和钳工蓝白相间的工装是有上衣兜的,那里插试电笔或圆珠笔,设备正常运转没抢修活儿时,他们把线手套别在皮腰带间,悠闲地上下台阶,俨然工厂里的客人。
在半城工人半城铁的鞍山,穿工装去逛街、买菜、走亲访友,都不足为奇。就是去相亲,洗得发白的工装也穿得出去,还更显干净、利索、不啰嗦。我师傅老侯,家住营口乡下,他有一套工装从不舍得穿,叠得立立整整,压在单身宿舍的枕头底下,专等半年一次的探亲假,回老家时再穿。火车车厢里,不少人都会对这个穿着工装的人“啧啧”几声。
我第二套工装是在调去主控室做操作工时发的,这时已是薄料的深蓝色四兜三紧式了,左胸口别一枚长方形厂徽,气派多了。
每人发两套蓝色工裝,一套刮蹭的油多了,就送去后勤车间的浆洗房,替换回含着肥皂味的另一套。浆洗房外不时有电瓶汽车拉着一堆堆新旧工装往返跑,每一套的蓝领上都用粗线缝着工人的取衣代号。
工厂的铁栅栏外,有人做收售工装的生意,把工人穿不完的收上来,再转卖给不够用的人。临时来工厂做工的人因为工期短,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工装,他们就得到栅栏外低声讨价还价,买下一套合身的、半旧的穿上,待工期结束,再以更低的价钱卖给回收的摊子。这样,一套工装因此而无限循环,棉线的经纬里就含着几个人的汗水和体温了。
我的祖父是厂里修汽车的工人,1976年退休。退休那天,工厂开了欢送会,退休工人佩戴大红花,穿着工装在厂门口合影。待我父亲退休的1993年,规格就没那么高了。因为那年下岗、转制、竞聘上岗、末位淘汰、买断……新鲜词已开始在报刊、电台、电视里不时闪烁。父亲领退休证的同时,领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套新工装。
在我长大的职工生活区,住了不少退休工人。平日里,他们坐着马扎,穿着工装接受日照,在墙根拉家常,有一搭没一搭说着工厂。有次,隔壁老工人突然半边身子不好使,待儿女匆忙赶来,翻箱倒柜,却找不出一件没补丁的衣裳,最后还是拿了最干净的工装给老人披上,才上了救护车。
转眼间,我揣着36年的工龄也退休了。工厂给我一套米白色工装做纪念。在厂里,穿这套工装的是管理和技术人员,我可是做了一辈子工人的呀!所以,最后这套工装一直压在衣柜底层,没拿出来给别人看过。
时间轮转,我也走出父辈们的模样。在小城的街道,冬天穿长袖工装,天热了,换上半袖的,逛公园、喝汽水、跳广场舞、大嗓门说话,像一群退伍老兵,固执地,穿着没了领章和帽徽的军装。
1982年,我通过招工考试进入鞍钢炼钢厂,这是我的第一份劳保品。鼓囊囊一大堆,分两次才踉跄扛回车间的铁皮更衣箱。
炼钢工的工装也叫防热服,外层面是白帆布,内衬是黑呢子,呢子不易燃烧还防烫,可保护筋骨和皮肉不受钢水溅烫。在炼钢平台上,总会遇到穿着因帆布已烫出小洞而露出里面“黑星星”的防热服的工人。
防热服没有上衣兜,只在左右下摆各贴一块双侧大帆布,三边缝合一边敞口,算口袋,用来装图表、操作手册和旱烟包袋。如果抽的是烟卷,需要揣在里怀兜里。那比较深,揣的东西更私密和重要,如食堂钱票、工资条、电影票、女朋友照片、救济申请书……
电工和钳工蓝白相间的工装是有上衣兜的,那里插试电笔或圆珠笔,设备正常运转没抢修活儿时,他们把线手套别在皮腰带间,悠闲地上下台阶,俨然工厂里的客人。
在半城工人半城铁的鞍山,穿工装去逛街、买菜、走亲访友,都不足为奇。就是去相亲,洗得发白的工装也穿得出去,还更显干净、利索、不啰嗦。我师傅老侯,家住营口乡下,他有一套工装从不舍得穿,叠得立立整整,压在单身宿舍的枕头底下,专等半年一次的探亲假,回老家时再穿。火车车厢里,不少人都会对这个穿着工装的人“啧啧”几声。
我第二套工装是在调去主控室做操作工时发的,这时已是薄料的深蓝色四兜三紧式了,左胸口别一枚长方形厂徽,气派多了。
每人发两套蓝色工裝,一套刮蹭的油多了,就送去后勤车间的浆洗房,替换回含着肥皂味的另一套。浆洗房外不时有电瓶汽车拉着一堆堆新旧工装往返跑,每一套的蓝领上都用粗线缝着工人的取衣代号。
工厂的铁栅栏外,有人做收售工装的生意,把工人穿不完的收上来,再转卖给不够用的人。临时来工厂做工的人因为工期短,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工装,他们就得到栅栏外低声讨价还价,买下一套合身的、半旧的穿上,待工期结束,再以更低的价钱卖给回收的摊子。这样,一套工装因此而无限循环,棉线的经纬里就含着几个人的汗水和体温了。
我的祖父是厂里修汽车的工人,1976年退休。退休那天,工厂开了欢送会,退休工人佩戴大红花,穿着工装在厂门口合影。待我父亲退休的1993年,规格就没那么高了。因为那年下岗、转制、竞聘上岗、末位淘汰、买断……新鲜词已开始在报刊、电台、电视里不时闪烁。父亲领退休证的同时,领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套新工装。
在我长大的职工生活区,住了不少退休工人。平日里,他们坐着马扎,穿着工装接受日照,在墙根拉家常,有一搭没一搭说着工厂。有次,隔壁老工人突然半边身子不好使,待儿女匆忙赶来,翻箱倒柜,却找不出一件没补丁的衣裳,最后还是拿了最干净的工装给老人披上,才上了救护车。
转眼间,我揣着36年的工龄也退休了。工厂给我一套米白色工装做纪念。在厂里,穿这套工装的是管理和技术人员,我可是做了一辈子工人的呀!所以,最后这套工装一直压在衣柜底层,没拿出来给别人看过。
时间轮转,我也走出父辈们的模样。在小城的街道,冬天穿长袖工装,天热了,换上半袖的,逛公园、喝汽水、跳广场舞、大嗓门说话,像一群退伍老兵,固执地,穿着没了领章和帽徽的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