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加入了大量的儿童文学教学内容,它希望基于人文性教学、吟诵教学和联想教学等多方面来开拓小学生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也将围绕这3点教学展开分析,证明儿童文学教育之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120-01
儿童文学充满人文性和儿童情趣,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喜爱阅读的读物类型。儿童文学契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与文学接受能力,贴近小学生生活,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是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最好的呈现方式之一。
一、儿童文学的人文性教学探析
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精神影响巨大,所以在儿童文学中不断强化小学生的人文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人文性教学的实施要具体把握以下两点。
(一)对儿童情趣的挖掘。
要在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断挖掘富有儿童情趣的内容,这也是区别于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作品的关键。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級上册的童话《小松鼠》中,就讲述了小松鼠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温馨故事,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同时让他们大受脾益,了解父母对于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在《木偶奇遇记》中,其作品内容多处细节就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这也说明了童趣十足的儿童文学作品会为小学生带来普通文学作品中所不曾有的体验。所以说,教师也应该在该方面多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部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想象空间,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打好基础。
(二)对儿童情感的发展。
借助儿童文学来发展小学生情感也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文学教学并非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它还肩负了更重要的丰富小学生情感世界的责任,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王二小》中就表现了王二小高尚的内心世界与质朴的爱国精神,而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所表现的是对弱者的关怀,包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鼓励人们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充足的自信心来扭转人生,这些儿童文学都能感动学生,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基于该层意义来讲,儿童文学有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他们的“精神胚胎”,是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关键[1]。
二、儿童文学的感知性教学探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基于儿童文学所展开的教学要注重感知性内涵,例如通过丰富多元化的表演与美读教学来挖掘学生的感知性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儿童文学内容。首先是表演法,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应该强调游戏性,这也是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可以为他们带来优质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发挥空间。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中就可以基于表演教学法来设计教学情境,例如教师会事先准备好各种蔬菜、水果等教具模型,让学生佩戴小猴子或小白兔的面具头饰,分别来演绎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要表现出那种小白兔机智灵活的表情与动作,而也要表现出小猴子那种三心二意、垂头丧气的沮丧神情。通过这一系列表演,主要是希望基于小学生游戏的天性来拉近他们与儿童文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沉浸在儿童文学的文化氛围当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体系。
再一点,也可以应用美读法来优化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内容的体验过程。首先美读相比于普通朗读要等级更高,它对于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对朗读过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技巧控制都相当到位,希望以美读的方法来形成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进而帮助教师实现再创作,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心心智与情感表现。为了提高儿童文学美读质量,教师可以组织配乐读、接力读、角色读、分组合作读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发音、断句和停顿的把握来基本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给予他们合理的指导,配合他们完成一段段成功的吟诵朗读训练过程[2]。
三、儿童文学的联想性教学探析
儿童文学教学要设法激发学生的联想性与创造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因为儿童文学中本身天马行空的内容就很多,所以教师应该更多激发学生的联想来渗透意境内容,借助他们对于生活经验的不足所产生的对未知事物与生俱来的好奇感来展开教学,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让儿童能够在幻想的世界自由学习、思考,丰富生命体验与审美经验。例如教师要推荐给学生优秀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郭风的《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该部儿童文学作品如诗一般语句凝练,教师要基于它来营造一个虚拟的“月夜听琴”景象,借助蟋蟀的鸣叫声来提高阅读意境,最后让学生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無限遐想的情感意识过程,充分展现该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再一点,也可以考虑直接培养学生的美感感知能力,让他们从主观情绪开始就懂得阅读、鉴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内容,充分引导他们体会美和感受美。以冰波的《秋千、秋千》这一儿童童话文学作品为例,它其中的笔触与情感就相当细腻。而作品所塑造的小兔白白与小猴也相当拟人,它们的性格在作品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兔爸爸和兔妈妈荡秋千的情节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来默读文章,预先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然后教师再分句示范诵读文章,让学生闭上眼睛联想这一童话情景,最终激发他们的再创作表达能力。
总结:儿童文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它同时具有德育、美育与智育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阅读能力提升都有帮助。所以在未来,基于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更进一步被推广,为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建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4):78-80.
[2] 刘敏.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7):95-95.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120-01
儿童文学充满人文性和儿童情趣,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喜爱阅读的读物类型。儿童文学契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与文学接受能力,贴近小学生生活,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是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最好的呈现方式之一。
一、儿童文学的人文性教学探析
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精神影响巨大,所以在儿童文学中不断强化小学生的人文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人文性教学的实施要具体把握以下两点。
(一)对儿童情趣的挖掘。
要在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断挖掘富有儿童情趣的内容,这也是区别于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作品的关键。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級上册的童话《小松鼠》中,就讲述了小松鼠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温馨故事,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同时让他们大受脾益,了解父母对于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在《木偶奇遇记》中,其作品内容多处细节就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这也说明了童趣十足的儿童文学作品会为小学生带来普通文学作品中所不曾有的体验。所以说,教师也应该在该方面多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部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想象空间,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打好基础。
(二)对儿童情感的发展。
借助儿童文学来发展小学生情感也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文学教学并非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它还肩负了更重要的丰富小学生情感世界的责任,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王二小》中就表现了王二小高尚的内心世界与质朴的爱国精神,而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所表现的是对弱者的关怀,包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鼓励人们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充足的自信心来扭转人生,这些儿童文学都能感动学生,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基于该层意义来讲,儿童文学有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他们的“精神胚胎”,是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关键[1]。
二、儿童文学的感知性教学探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基于儿童文学所展开的教学要注重感知性内涵,例如通过丰富多元化的表演与美读教学来挖掘学生的感知性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儿童文学内容。首先是表演法,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应该强调游戏性,这也是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可以为他们带来优质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发挥空间。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中就可以基于表演教学法来设计教学情境,例如教师会事先准备好各种蔬菜、水果等教具模型,让学生佩戴小猴子或小白兔的面具头饰,分别来演绎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要表现出那种小白兔机智灵活的表情与动作,而也要表现出小猴子那种三心二意、垂头丧气的沮丧神情。通过这一系列表演,主要是希望基于小学生游戏的天性来拉近他们与儿童文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沉浸在儿童文学的文化氛围当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体系。
再一点,也可以应用美读法来优化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内容的体验过程。首先美读相比于普通朗读要等级更高,它对于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对朗读过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技巧控制都相当到位,希望以美读的方法来形成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进而帮助教师实现再创作,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心心智与情感表现。为了提高儿童文学美读质量,教师可以组织配乐读、接力读、角色读、分组合作读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发音、断句和停顿的把握来基本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给予他们合理的指导,配合他们完成一段段成功的吟诵朗读训练过程[2]。
三、儿童文学的联想性教学探析
儿童文学教学要设法激发学生的联想性与创造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因为儿童文学中本身天马行空的内容就很多,所以教师应该更多激发学生的联想来渗透意境内容,借助他们对于生活经验的不足所产生的对未知事物与生俱来的好奇感来展开教学,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让儿童能够在幻想的世界自由学习、思考,丰富生命体验与审美经验。例如教师要推荐给学生优秀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郭风的《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该部儿童文学作品如诗一般语句凝练,教师要基于它来营造一个虚拟的“月夜听琴”景象,借助蟋蟀的鸣叫声来提高阅读意境,最后让学生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無限遐想的情感意识过程,充分展现该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再一点,也可以考虑直接培养学生的美感感知能力,让他们从主观情绪开始就懂得阅读、鉴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内容,充分引导他们体会美和感受美。以冰波的《秋千、秋千》这一儿童童话文学作品为例,它其中的笔触与情感就相当细腻。而作品所塑造的小兔白白与小猴也相当拟人,它们的性格在作品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兔爸爸和兔妈妈荡秋千的情节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来默读文章,预先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然后教师再分句示范诵读文章,让学生闭上眼睛联想这一童话情景,最终激发他们的再创作表达能力。
总结:儿童文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它同时具有德育、美育与智育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阅读能力提升都有帮助。所以在未来,基于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更进一步被推广,为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建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4):78-80.
[2] 刘敏.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7):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