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的盛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e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王泽龙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中国现代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图景中处在十分特殊的位置,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急先锋,在语言、形式的现代性方面最具创新性,并在此后三十年的发展中坚持这种创新精神,突破了白话与文言、自由与格律、传统与现代等重重困扰,走出了一条在继承中发展的稳健的路。
  与此对应的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仅次于小说研究,是整个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镇。近二十多年来的新诗研究形成了一个“以流派为基础,以现代主义诗潮为中心,以传统与现代融合为理想,集中于审美、观念层面的研究”的主要范式。相对于同一时期小说研究的“不断向外拓展,容纳思想史、文化史因素的倾向”(温儒敏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269页)而言,诗歌研究则相对表现为更注重文学本体研究。《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就是王泽龙倾十多年心血研究中国现代诗歌本体结出的硕果,他以意象为研究对象,努力构建风格独特的中国现代新诗意象体系。
  在西方,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擅长形而上思维的西方学人对“意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精湛的论述。在中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文学领域,意象由此成了文学范畴意义上的学术概念。事实上,先秦诸子对“象”的认识,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从哲学高度对言、象、意的论述等,无不记录了意象在中国诗学中的发展足迹。意象无疑是中国诗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王泽龙选择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角度展开论述,在立足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适当兼顾西方诗学的瞭望,表现出踏实谨严的学术态度;他在《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着重论述的是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却不时将中国传统诗歌意象和西方诗歌意象作参照,表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共七章二十五节,就“意象”这个中西诗学领域共同的重要范畴,从意象学、意象艺术发展、意象艺术比较三个方面,展开有条不紊的论述。第一章、第二章,以年代为纵坐标,以流派为横坐标,生动再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意象诗学的概貌。第三章至第五章,以浓墨勾画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从开创、拓展、到突进的发展轨迹,并透过这轨迹窥探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历史嬗变规律,把握其基本特征。书中尤为精彩的是七月派诗歌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意象和九叶派诗歌思想力度和理性深度独具的意象。最后两章,通过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分别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意象艺术的对比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将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态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实现了自然意象深度内质性的现代嬗变。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主义的,而美国的意象诗学直接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影响。王泽龙认为“兴”与“象征”是中西诗学相通的交融点。象征主义诗潮曾经是上世纪30年代诗坛的主潮,之后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呈现出的体验性、都市化也都与西方现代诗学不无联系。该书充分肯定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对两者的扬弃及其民族化的现代性特质的形成。
  该书内容丰赡,笔触细腻,结构井然,纵向梳理与横向论析并重。作者在梳理相关评论中独抒己见,既不以浅层的梳理取代创造性思维,也不以悬空的一己之见代替繁琐细致的梳理工作,相反,这两个方面在该书中互相帮衬、相得益彰。作者还在宏观把握的同时,充分结合微观的诗歌文本解读,并且做到了粗细相间、主次分明。
  该书最突出的优点是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充分比较众家之论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做学问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看问题的角度,这样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其次,要有开放的胸怀,以谦卑的姿态广纳百家之言,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既不流于拾人牙慧,又要避免无意中重唱了别人的老调,该书就给人以这样的启发。作者在每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论述中,都中肯地指出了其优长和不足。比如论述九叶派诗歌意象在艺术上的开掘时,作者从九叶派的来龙去脉开始,首先开宗明义地肯定了九叶诗派的成就:“在现代主义诗歌意象的广度性开拓与深度性掘进中,把诗歌意象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149页),接着就九叶诗派对诗歌意象艺术的开掘展开陈述,适时地引用九叶诗人袁可嘉、唐浞等人的诗歌和诗论作点染,最后水到渠成地指出,九叶派诗歌意象化探索中的失当处:“智性过度造成意象过于晦涩的毛病;在意象的感性与智性融合中,不少诗明显有智性支配感性、挤压感性,从而削弱诗的生命力的缺陷。”作者进一步指出,“智性化诗只能是诗化的智性,不然就会失去诗美而成为哲学家的箴言。”(第162页)这正是诗人绿原呼唤的那种肯与诗人守望相助的诗评家姿态。
  该书记录了一位学人在“意象”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由浅及深、由远及近的探索足迹,表现出执着踏实的治学作风。《后记》中列出了作者发表的部分文章篇目,无不与“意象”这个主题有关。
  “论人应及其短”(杨义语)。该书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字句还有待润色,有的讨论和分析存在某些交叉现象,个别引文在嵌入时,解释欠准确。譬如,文中提到“按西方诗学的解释,意象一词本来就是‘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第123页)这样说其实是欠妥的。实际上,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而该书作者引用的只是西方心理学中的“意象”解释。瑕不掩瑜,《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不愧是一部诗歌内部研究的力作,笔者读它,仿佛在享受王泽龙先生悉心烹调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盛宴。
  
  (本文编辑:杨剑龙)
其他文献
当前的朱熹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从整体上看,对朱熹哲学深度的探索却长期停滞不前。对朱熹思想的哲学深度的把握,集中体现在对朱熹的理的理解上。理是朱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一旦出现偏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朱熹思想方方面面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朱熹的整体把握。    冯友兰功绩不可磨灭但负面影响更加不可低估    冯友兰对朱熹的研究,得益于其新实在论的立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他强调,哲学开始于对具体
不久前王立新教授推出新著《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我有幸先睹为快,从中看到中国圣经文学研究者向国际学术前沿顽强跋涉的坚实足迹。  仅从标题分析,就能发现该书有两个核心术语:“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研究”,它们体现出作者奉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准则的鲜明立场。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称“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为衡量文学作品优
“这是不是无法呼吸的大地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2011年3月11日。84岁的日本作家石牟礼道子位于熊本市的工作室里花香四溢。一直照顾她的护士们,将摘下的野花制作成花篮送给她,道声“生日快乐”。完全忘记了自己生日的石牟礼打开了电视,想看看自己生日当天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时,电视上出现了东日本大地震的画面。面对惨不忍睹的光景,石牟礼倒吸了一口凉气,接下来几天,她都目不转睛地守着电视关注震灾报道。虽然自
挖掘视角独特的经学选题  在如今人们的印象中,四书五经所呈现的圣贤形象跟我们似乎有些距离。但我们一旦真正深入进去,跟古圣古贤们做一番亲切的晤谈,则不难发现,古圣古贤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明代通俗文化大家冯梦龙以其特有的经学素养为我们亲切讲解,使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观照古圣古贤们的为人处事,以及他们给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意义。  人们知道冯梦龙的大名,似乎大多由于看过所谓“三言两拍”的缘故;其实,冯氏除“
袁立敏,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教师。   “学情”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学情分析”,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预判,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个体间的特点与能力的差异,它应该不仅只指教师课前的分析,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结合学情,对教学效
这些年来,关于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著述,虽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但也是林林总总蔚然可观,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就已经没有空间了。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毛泽东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新的史料的披露又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界已有若干相关著述相继面世。在各种新版或再版的有关毛泽东的书籍中,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回看毛泽东》一书尤值一读。  该书作者罗平汉是中
《民主四讲》的心灵折射。    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即使是中国古代“为民作主”的“民主”之治,其中也内含了为百姓主持正义的意味。自近来“人民主权”之民主观的萌发与东传,“民主”遂为有识之士的政治“魔镜”,其中折射了令无数先贤激情不已的奋斗和牺牲。无论是作为价值观念,还是实在的政治制度,抑或是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民主所带来的世界革新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何为民主?我们在哪条思维轨道上来表达民主?民主
当“喜剧艺术”最终沦落为“搞笑技术”,人们在相声场子除去震荡肚囊宣泄感官之外,还能有艺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现人物的快乐吗?而艺术带给人们的种种快乐,都缘由并依傍着真实的快乐。这“真实”既是现实也是历史的,既是存在也是想象的,既是情感也是理性的。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悲剧、喜剧、正剧只不过审视生活的方式和角度略有不同,真实同样是它们的生命。悲剧是仰视的、正剧是平视的,而喜剧是俯视的。由于喜剧艺术反映
文章概述了欧文合作公社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认为欧文的社会改革思想核心概念是“联合劳动”,但在整个体系中,这一概念用不同的劳动加以表述,说明其核心概念的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它是理论假说。科学假说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能仅仅因为欧文自身实践的失败就认为他的思想是“空想”的。正是欧文思想激发了世界各地劳动者进行合作运动的实践热情,并不断地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文。《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奇特,笔墨纵横。学习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奇想”的不断变化,从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声情培养语感,同时要巧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交游)和读书经验来反复探求和品鉴《蜀道难》的奇思妙想。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