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围绕某一个中心主题进行阅读的课堂学习模式。主题式阅读将教学主题作为枢纽,整合课堂内外的各种文章和资料,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展开主题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开放性阅读,可以和伙伴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学生就能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对学生认知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设定好了主题式阅读的主题后,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寻找相关的文本,并思考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经验不够丰富,阅读能力也不强,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展开主题式阅读。我在教学中先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尝试自主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筛选,提取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筛选之后进行信息搜索,寻找有关的资料,这样就能让主题式阅读的效果变得更好。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从文章的教学重点中获取重要信息,并总结成主题式阅读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和第6课《散步》都讲述了亲情,分别体现了母爱和孝顺的思想。我在教学中就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并设置“孝感动天”这个主题。在设定了主题后,又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如:“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和孝顺有关的故事呢?人们对于什么是孝顺的想法是否隨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呢?你会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呢?”第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展开多元信息搜索,寻找和孝顺有关的阅读资料。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整理,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主题。学生可以找到多元化的探究角度,找到学习的价值点、出发点和凝聚点,这样便能更好地开展主题式阅读的活动。
确定了主题式阅读的探究方向后,就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先鼓励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再找到深入阅读的方向,给学生提供一些合理的阅读方法。如可以让学生展开对比阅读,让学生逐步逼近阅读的核心,从而提升主题式阅读的效果。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诗歌四首》中有不少展现景物的作品。如《观沧海》展现了澎湃的气势,《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展现了思乡之情。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就设定了“古代人为何写景”这个主题,搜索更多的诗歌,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如首先可以让学生从古人如何在诗歌中写景入手,分析古人在创作此类诗歌的时候,如何观察,如何挑选有特点的景物。其次,则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古人只是单纯写景吗?写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学生意识到:“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借景抒情,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可以涉及文化的层面,让学生分析:“从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意象的展现中能否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呢?”学生有所感悟:“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从景色写到人,是不是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呢?”这样就让学生从文字过渡到赏析,最后上升到文化层面,更好地读懂了作品。
在展开主题式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文本探究。可以尝试从文章的词句入手,然后过渡到对主旨的探究,最后进入到对文学的赏析和对文化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才能由浅入深,才能让学生逐步深入下去,展开创造性的自主阅读。
展开主题式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活动展开语文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走入社会,感受自然,在读写结合等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主题的导向性,进而在纵横勾连、内外联系的主题阅读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3课《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都是人物传记类的作品。我组织学生展开“如何让人物更生动”这个主题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先搜索更多人物传记类的作品,然后进行对比阅读,并尝试总结如何写好人物传记类的作品。在学生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后,我又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鼓励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优秀工作者、劳动模范,并尝试采访他们,最后利用自己在主题阅读中总结出的写好传记的方法,尝试为这些人物写传记。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广泛阅读,拓展视野,而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勾连校内外的效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在主题式活动中,如果缺乏拓展实践这一个步骤,那么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就只是局限于文本本身,缺乏拓展和思考。如果能组织学生展开拓展活动,就能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建构和应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得到全面提升。
主题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式阅读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就能感受文化规律,更好地亲近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筛选信息,妙设问题
在设定好了主题式阅读的主题后,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寻找相关的文本,并思考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经验不够丰富,阅读能力也不强,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展开主题式阅读。我在教学中先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尝试自主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筛选,提取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筛选之后进行信息搜索,寻找有关的资料,这样就能让主题式阅读的效果变得更好。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从文章的教学重点中获取重要信息,并总结成主题式阅读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和第6课《散步》都讲述了亲情,分别体现了母爱和孝顺的思想。我在教学中就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并设置“孝感动天”这个主题。在设定了主题后,又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如:“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和孝顺有关的故事呢?人们对于什么是孝顺的想法是否隨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呢?你会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呢?”第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展开多元信息搜索,寻找和孝顺有关的阅读资料。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整理,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主题。学生可以找到多元化的探究角度,找到学习的价值点、出发点和凝聚点,这样便能更好地开展主题式阅读的活动。
二、由浅入深,逼近核心
确定了主题式阅读的探究方向后,就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先鼓励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再找到深入阅读的方向,给学生提供一些合理的阅读方法。如可以让学生展开对比阅读,让学生逐步逼近阅读的核心,从而提升主题式阅读的效果。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诗歌四首》中有不少展现景物的作品。如《观沧海》展现了澎湃的气势,《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展现了思乡之情。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就设定了“古代人为何写景”这个主题,搜索更多的诗歌,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如首先可以让学生从古人如何在诗歌中写景入手,分析古人在创作此类诗歌的时候,如何观察,如何挑选有特点的景物。其次,则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古人只是单纯写景吗?写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学生意识到:“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借景抒情,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可以涉及文化的层面,让学生分析:“从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意象的展现中能否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呢?”学生有所感悟:“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从景色写到人,是不是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呢?”这样就让学生从文字过渡到赏析,最后上升到文化层面,更好地读懂了作品。
在展开主题式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文本探究。可以尝试从文章的词句入手,然后过渡到对主旨的探究,最后进入到对文学的赏析和对文化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才能由浅入深,才能让学生逐步深入下去,展开创造性的自主阅读。
三、纵横勾连,拓展视野
展开主题式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活动展开语文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走入社会,感受自然,在读写结合等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主题的导向性,进而在纵横勾连、内外联系的主题阅读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3课《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都是人物传记类的作品。我组织学生展开“如何让人物更生动”这个主题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先搜索更多人物传记类的作品,然后进行对比阅读,并尝试总结如何写好人物传记类的作品。在学生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后,我又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鼓励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优秀工作者、劳动模范,并尝试采访他们,最后利用自己在主题阅读中总结出的写好传记的方法,尝试为这些人物写传记。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广泛阅读,拓展视野,而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勾连校内外的效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在主题式活动中,如果缺乏拓展实践这一个步骤,那么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就只是局限于文本本身,缺乏拓展和思考。如果能组织学生展开拓展活动,就能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建构和应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得到全面提升。
主题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式阅读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挖掘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就能感受文化规律,更好地亲近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