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的情怀。
  
  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理念,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文包诗),本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质疑、研读。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来感悟词人苏轼的情感变化;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②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情感目标:借助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收集到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了吗?(交流)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词人在写这首词时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找出有关词语吗?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思念——埋怨——宽慰)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同时诱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欲望,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一)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要求:读书做记号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请问学们拿起笔,边读边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汇报。
  你认为这三节哪些地方写得精彩?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中秋佳节夜晚景色很美、人们欢聚的情形写得好、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的句子写得精彩……
  (1)观赏美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景色如何?人们欢聚的情形怎样?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交流)
  ①指名读。谁来读描写中秋佳节的句子。
  ②自由读。读书不仅要读在嘴上,更要读到心里,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中秋佳节皓月当空的美景。试着读一读,能不能让自己融入这美好的情境中?
  ③范读想象。现在听老师读。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眼想象,看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想象皓月当空、家人团聚、品尝瓜果、共赏明月的画面。)
  ④配乐齐读。多美的景色啊,让咱们一起去美美享受这美景吧!
  过渡:然而对此良辰美景,词人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感受思念。
  ①“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能画出相关词语吗?(交流)
  ②“形影不离”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③出示句子: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a.指名读。
  b.再读。你有什么新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课文中用“又有”—词?
  c.你能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吗?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学生可能会对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感悟不够全面,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体悟:一是苏轼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人;二是中秋节是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是人之常情,更何况皓月当空,更引人思绪万千;三是他从小和弟弟形影不离,而今又分别七年了,怎能不想念亲人呢?
  4.如果你的父母离开你的时间长了,你会怎么样?
  (鼓励“留守儿童”谈感受)
  5.带着这种思念之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语言自身的感染力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
  (二)抓“埋怨”,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中秋佳节,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他躺在床上,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心里会怎么样?
  1.指导看图,苏轼此刻可能在想什么呢?
  2.读文找句子。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交流)
  3.抓点研读,出示句子。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反问句)
  (2)刚才我们学习了抓关键词读好句子的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找一找关键词。(无情、偏偏)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苏轼有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惆怅了。
  (4)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埋怨)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吗?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
  4.此时此刻,你想对无比惆怅、无比愁闷的苏轼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5.熟读成诵:带着这种感受,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这段话,如能背诵更好。
  【此环节教师利用插图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用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三)抓“宽慰”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过渡:后来,他一直在埋怨明月吗?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读。
  1.看图想象。再看图,你能想象苏轼心情此刻发生了什么转变?
  2.读文感悟。
  (1)苏轼的情绪在此刻还一如从前般的惆怅、愁闷吗?你从哪个词看出他思想发生转变?(转念)
  (2)他的心里为什么宽慰了许多?人世间的事情同月亮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人世间的常理。只要亲情常驻,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共享一轮明月。善解人意的明月一定会替自己遥寄一份祝福、一份思念。
  3.读词赏析。
  (1)再次诵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配乐范读。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①你能在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吗?
  ②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词人苏轼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吗?(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③你遇到过不顺心的甚至令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那时,你是怎么做的?以后,你又会怎样做?(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④想象吟诵。
  预设:学生可能感到有困难,可这样引导:中秋佳节,假如我是,我会对着明月吟诵: 。
  ⑤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此环节设计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三、拓展延伸,内化自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你们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交流)
其他文献
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走近自然、探索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谓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文学创作者的日常,其中名人名作不胜枚举。在17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得以自成一派,如梭罗的《瓦尔登湖》、爱默生的《论自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对于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英美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内,其中的自然文学作品引起了
【设计理念】  依据课标提出的: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本预设着重围绕“假如我会变”,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想象,有创意地表达,展示他们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教学目标】  1.能大胆想象编写出“我会变”的故事,内容具体,怎么想就怎么写,表达出自己的心愿、志趣和梦想。  2.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能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力求想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聊“别称”入课  小朋友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祖国母亲也有自己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你知道,祖国母亲还有其他的名字吗?  (学生准备汇报课前收集资料)  生:神州。(神州大地)  生:华夏。(华夏民族)
书名: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研究  作者:郝晓辑  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18060177  定价:48元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具体功能。其中,综合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文学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主持课题“农村县城高中本色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长期以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在习作指导中融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写,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修订本)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习作2”是要求学生写一次比赛活动的作文。课本通过一篇《决赛》的例文与“写作指导”对学
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可以算作最早出现的一部系统论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也是20世纪前30年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概要》的正文包括6篇23章,内容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概要》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有着诸多启示,本文拟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性地对课内课外的文本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变得热闹、丰富、活泼、多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们不再照本宣科,出现了“用教材教”的新气象。诸多“用教材教”的设计频频亮相于课堂,令人目不暇接。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对各种“用教材教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4》安排的作文训练是:“观察一种你喜爱的植物,重点观察植物的干、枝、叶、花及其颜色。观察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然后,写成一个片段。重点写这种植物的形状、颜色,以及为什么喜欢它。要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这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点:1.通过细致观察,抓住植物形状、颜色的特点写具体;2.写出为什么喜欢它;3.按照一定的
【关键词】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群,教学活动化,活动语文化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颁布以来,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部分省市正式使用后,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在理念构建层面确实彰显了革故鼎新之态,但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加之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