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的情怀。
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理念,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文包诗),本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质疑、研读。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来感悟词人苏轼的情感变化;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②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情感目标:借助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收集到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了吗?(交流)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词人在写这首词时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找出有关词语吗?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思念——埋怨——宽慰)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同时诱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欲望,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一)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要求:读书做记号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请问学们拿起笔,边读边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汇报。
你认为这三节哪些地方写得精彩?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中秋佳节夜晚景色很美、人们欢聚的情形写得好、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的句子写得精彩……
(1)观赏美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景色如何?人们欢聚的情形怎样?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交流)
①指名读。谁来读描写中秋佳节的句子。
②自由读。读书不仅要读在嘴上,更要读到心里,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中秋佳节皓月当空的美景。试着读一读,能不能让自己融入这美好的情境中?
③范读想象。现在听老师读。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眼想象,看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想象皓月当空、家人团聚、品尝瓜果、共赏明月的画面。)
④配乐齐读。多美的景色啊,让咱们一起去美美享受这美景吧!
过渡:然而对此良辰美景,词人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感受思念。
①“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能画出相关词语吗?(交流)
②“形影不离”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③出示句子: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a.指名读。
b.再读。你有什么新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课文中用“又有”—词?
c.你能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吗?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学生可能会对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感悟不够全面,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体悟:一是苏轼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人;二是中秋节是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是人之常情,更何况皓月当空,更引人思绪万千;三是他从小和弟弟形影不离,而今又分别七年了,怎能不想念亲人呢?
4.如果你的父母离开你的时间长了,你会怎么样?
(鼓励“留守儿童”谈感受)
5.带着这种思念之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语言自身的感染力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
(二)抓“埋怨”,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中秋佳节,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他躺在床上,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心里会怎么样?
1.指导看图,苏轼此刻可能在想什么呢?
2.读文找句子。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交流)
3.抓点研读,出示句子。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反问句)
(2)刚才我们学习了抓关键词读好句子的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找一找关键词。(无情、偏偏)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苏轼有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惆怅了。
(4)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埋怨)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吗?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
4.此时此刻,你想对无比惆怅、无比愁闷的苏轼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5.熟读成诵:带着这种感受,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这段话,如能背诵更好。
【此环节教师利用插图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用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三)抓“宽慰”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过渡:后来,他一直在埋怨明月吗?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读。
1.看图想象。再看图,你能想象苏轼心情此刻发生了什么转变?
2.读文感悟。
(1)苏轼的情绪在此刻还一如从前般的惆怅、愁闷吗?你从哪个词看出他思想发生转变?(转念)
(2)他的心里为什么宽慰了许多?人世间的事情同月亮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人世间的常理。只要亲情常驻,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共享一轮明月。善解人意的明月一定会替自己遥寄一份祝福、一份思念。
3.读词赏析。
(1)再次诵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配乐范读。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①你能在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吗?
②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词人苏轼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吗?(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③你遇到过不顺心的甚至令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那时,你是怎么做的?以后,你又会怎样做?(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④想象吟诵。
预设:学生可能感到有困难,可这样引导:中秋佳节,假如我是,我会对着明月吟诵: 。
⑤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此环节设计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三、拓展延伸,内化自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你们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交流)
教材分析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的情怀。
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理念,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文包诗),本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质疑、研读。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来感悟词人苏轼的情感变化;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②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情感目标:借助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收集到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了吗?(交流)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词人在写这首词时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找出有关词语吗?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思念——埋怨——宽慰)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同时诱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欲望,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一)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要求:读书做记号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请问学们拿起笔,边读边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汇报。
你认为这三节哪些地方写得精彩?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中秋佳节夜晚景色很美、人们欢聚的情形写得好、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的句子写得精彩……
(1)观赏美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景色如何?人们欢聚的情形怎样?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交流)
①指名读。谁来读描写中秋佳节的句子。
②自由读。读书不仅要读在嘴上,更要读到心里,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中秋佳节皓月当空的美景。试着读一读,能不能让自己融入这美好的情境中?
③范读想象。现在听老师读。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眼想象,看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想象皓月当空、家人团聚、品尝瓜果、共赏明月的画面。)
④配乐齐读。多美的景色啊,让咱们一起去美美享受这美景吧!
过渡:然而对此良辰美景,词人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感受思念。
①“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能画出相关词语吗?(交流)
②“形影不离”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③出示句子: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a.指名读。
b.再读。你有什么新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课文中用“又有”—词?
c.你能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吗?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学生可能会对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感悟不够全面,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体悟:一是苏轼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人;二是中秋节是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是人之常情,更何况皓月当空,更引人思绪万千;三是他从小和弟弟形影不离,而今又分别七年了,怎能不想念亲人呢?
4.如果你的父母离开你的时间长了,你会怎么样?
(鼓励“留守儿童”谈感受)
5.带着这种思念之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语言自身的感染力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
(二)抓“埋怨”,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中秋佳节,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他躺在床上,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心里会怎么样?
1.指导看图,苏轼此刻可能在想什么呢?
2.读文找句子。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交流)
3.抓点研读,出示句子。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反问句)
(2)刚才我们学习了抓关键词读好句子的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找一找关键词。(无情、偏偏)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苏轼有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惆怅了。
(4)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埋怨)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吗?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
4.此时此刻,你想对无比惆怅、无比愁闷的苏轼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5.熟读成诵:带着这种感受,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这段话,如能背诵更好。
【此环节教师利用插图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用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三)抓“宽慰”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过渡:后来,他一直在埋怨明月吗?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读。
1.看图想象。再看图,你能想象苏轼心情此刻发生了什么转变?
2.读文感悟。
(1)苏轼的情绪在此刻还一如从前般的惆怅、愁闷吗?你从哪个词看出他思想发生转变?(转念)
(2)他的心里为什么宽慰了许多?人世间的事情同月亮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人世间的常理。只要亲情常驻,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共享一轮明月。善解人意的明月一定会替自己遥寄一份祝福、一份思念。
3.读词赏析。
(1)再次诵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配乐范读。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①你能在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吗?
②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词人苏轼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吗?(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③你遇到过不顺心的甚至令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那时,你是怎么做的?以后,你又会怎样做?(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④想象吟诵。
预设:学生可能感到有困难,可这样引导:中秋佳节,假如我是,我会对着明月吟诵: 。
⑤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此环节设计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三、拓展延伸,内化自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你们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