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同学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关注同学们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同学们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更新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新观念 学生发展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45-01
今天我要从前后两次上的同一节课中与大家谈谈我的教学感受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以前,自己上过《求平均数》这节课,也听同事上过这节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规律出来以后,马上把它作为救命稻草,开始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
但是,一次课后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同学们的测试正确率只有28%。28%!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同学们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自认为上得很好的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28%?
经过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明白:症结就在我头脑中的观念。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天真的以为同学们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忽视了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同学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前面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的精彩教学其实对同学们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练了半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同学们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只是充当了做题的工具。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会令我心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次痛苦的失败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的观念。因此,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同学们的发展出发。以同学们的发展为本,为同学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呈现方式不同
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总结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同学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同学们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同学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同学们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同学们在“做中学”。
4.师生交往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学们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5.应用形式不同
过去的课在找到规律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復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今天的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们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节水问题、少儿歌手比赛、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打靶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同学们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同学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同学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同学们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同学们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同学们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远峰伟. 更新观念探索创新确保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魅力中国,2011(1):272-272.
[2]卢卫林.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08(14):43-44.
更新观念 学生发展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45-01
今天我要从前后两次上的同一节课中与大家谈谈我的教学感受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以前,自己上过《求平均数》这节课,也听同事上过这节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规律出来以后,马上把它作为救命稻草,开始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
但是,一次课后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同学们的测试正确率只有28%。28%!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同学们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自认为上得很好的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28%?
经过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明白:症结就在我头脑中的观念。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天真的以为同学们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忽视了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同学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前面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的精彩教学其实对同学们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练了半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同学们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只是充当了做题的工具。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会令我心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次痛苦的失败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的观念。因此,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同学们的发展出发。以同学们的发展为本,为同学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呈现方式不同
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总结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同学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同学们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同学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同学们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同学们在“做中学”。
4.师生交往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学们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5.应用形式不同
过去的课在找到规律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復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今天的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们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节水问题、少儿歌手比赛、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打靶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同学们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同学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同学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同学们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同学们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同学们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远峰伟. 更新观念探索创新确保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魅力中国,2011(1):272-272.
[2]卢卫林.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08(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