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人教版小数第九册84页有这样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1的面积。(为了便于叙述,我添上几个字母)
生1:将E点作BC边的平行线,就将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图2)。列式为(10-5)×(12-6)÷2+12×5。
生2:过E点作AB边的平行线,就将图分成了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如图3),列式为:(10+5)×(12-6)÷2+6×5。
生3:连接BE,就将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图4)。列式为:10×(12-6)÷2+(6+12)×5÷2。
生4:将图2和图3结合起来,就将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列式为:(12-6)×(10-5)÷2+6×5×2
生5:过A点作BC边的平行线,并延长CD(如图5),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梯形的面积。列式为:12×10-(12+6)×(10-5)÷2。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棒!(准备讲新的内容,一位学生兴趣起手。)
生:我还有一种解法,连接EC(如图6),将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列式为:12×10÷2+6×5÷2。
同学们一下子争论起来了。
生甲:他真行啊。
生乙:他是猜的,这是巧合,因为A、E、C三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呀。也有许多同学在沉思,还有一些同学脸上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师(放下书,很亲切的):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正确?我们分组讨论,看谁的理由充分。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几分钟后有同学举手了。
生甲:这种解法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的数字很特殊,AB边长10厘米,是DC边5厘米的2倍,BC边12长厘米,是ED边6厘米的2倍,这时A、E、C就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生乙:这种解法是正确的,但不具有普遍性,如81页第2题(如图7)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种解法的确很特殊。生甲的理由同学们到以后进入初中就会更明白……
老师还未说完,一位学生抢着说:还有一种解法更简单。把上面几种解法综合起来(如图8),将图分成五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列式为:6×5÷2×5,一下子,教室里沸腾了。
评析: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个体间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各不相同,教师要“嘴下留情”,对一个学生的回答,勿轻率地评价“对”或“错”,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就会抑制学生思维发展,丧失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宝贵时机。作为执教者,我在课前也并无此安排,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多数人找到了前五种不同的常规方法,在独特的第六种解法被学生提出时,我没有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激情高涨,很顺利地找到了理由(两名学生的回答,一是从数的规律指导,二是采用图形对比)。通过前面的激烈讨论,又一学生得到启发,很自信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第七种方法(6×5÷2×5),使这堂课的探究氛围达到了最佳效果,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
由此看来,教师善待学生的回答,能够科学的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1:将E点作BC边的平行线,就将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图2)。列式为(10-5)×(12-6)÷2+12×5。
生2:过E点作AB边的平行线,就将图分成了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如图3),列式为:(10+5)×(12-6)÷2+6×5。
生3:连接BE,就将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图4)。列式为:10×(12-6)÷2+(6+12)×5÷2。
生4:将图2和图3结合起来,就将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列式为:(12-6)×(10-5)÷2+6×5×2
生5:过A点作BC边的平行线,并延长CD(如图5),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梯形的面积。列式为:12×10-(12+6)×(10-5)÷2。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棒!(准备讲新的内容,一位学生兴趣起手。)
生:我还有一种解法,连接EC(如图6),将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列式为:12×10÷2+6×5÷2。
同学们一下子争论起来了。
生甲:他真行啊。
生乙:他是猜的,这是巧合,因为A、E、C三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呀。也有许多同学在沉思,还有一些同学脸上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师(放下书,很亲切的):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正确?我们分组讨论,看谁的理由充分。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几分钟后有同学举手了。
生甲:这种解法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的数字很特殊,AB边长10厘米,是DC边5厘米的2倍,BC边12长厘米,是ED边6厘米的2倍,这时A、E、C就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生乙:这种解法是正确的,但不具有普遍性,如81页第2题(如图7)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种解法的确很特殊。生甲的理由同学们到以后进入初中就会更明白……
老师还未说完,一位学生抢着说:还有一种解法更简单。把上面几种解法综合起来(如图8),将图分成五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列式为:6×5÷2×5,一下子,教室里沸腾了。
评析: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个体间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各不相同,教师要“嘴下留情”,对一个学生的回答,勿轻率地评价“对”或“错”,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就会抑制学生思维发展,丧失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宝贵时机。作为执教者,我在课前也并无此安排,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多数人找到了前五种不同的常规方法,在独特的第六种解法被学生提出时,我没有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激情高涨,很顺利地找到了理由(两名学生的回答,一是从数的规律指导,二是采用图形对比)。通过前面的激烈讨论,又一学生得到启发,很自信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第七种方法(6×5÷2×5),使这堂课的探究氛围达到了最佳效果,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
由此看来,教师善待学生的回答,能够科学的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