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产业承载着培养后继人才的社会使命。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认识到当今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总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
一、进一步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的,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思维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教育活动。
(一)传统狭隘的创新认识
创新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常认为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大文豪的优秀作品,艺术家的完美作品才是创新,这种观念就是狭隘的。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创造极大社会价值上,对于有生命的个体而言,生活中的自我超越,改变习惯和陈规,以一种新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性的表现更多,如找到一题多解的办法,实验课上新的实验方案,课外兴趣活动中自制的新奇模型等等。
(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提升
创造力是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属性,只不过对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它表现为潜在的状态。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人格,就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三)全面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人的创造力是一个综合的结构,不仅是知识因素、思维方式或技能,而是包含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多种心理成分在内的复合体,是智力和非智力在最高水平上切合的整体功能的体现。创新教育不仅是创造技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造素质的教育,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它的特征如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它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个性教育的主体精神。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的,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等。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二、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性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源泉,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要进行相应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一)让学生树立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信
创新能力主要由技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构成。这种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然而创新精神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以往的教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进行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地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创设激发并鼓励质疑、批判、反思、求异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有创新意义的行为。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思维碰撞;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试错改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现代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谨慎、进取、责任、毅力等。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有好奇心,充满自信,勇于冒险,克服困难,不怕艰苦、百折不挠,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等,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的要求是“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时代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育体系,那么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全方位素质,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创新教育概论.钱贵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创新教育新探.李世海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产业承载着培养后继人才的社会使命。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认识到当今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总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
一、进一步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的,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思维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教育活动。
(一)传统狭隘的创新认识
创新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常认为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大文豪的优秀作品,艺术家的完美作品才是创新,这种观念就是狭隘的。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创造极大社会价值上,对于有生命的个体而言,生活中的自我超越,改变习惯和陈规,以一种新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性的表现更多,如找到一题多解的办法,实验课上新的实验方案,课外兴趣活动中自制的新奇模型等等。
(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提升
创造力是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属性,只不过对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它表现为潜在的状态。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人格,就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三)全面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人的创造力是一个综合的结构,不仅是知识因素、思维方式或技能,而是包含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多种心理成分在内的复合体,是智力和非智力在最高水平上切合的整体功能的体现。创新教育不仅是创造技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造素质的教育,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它的特征如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它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个性教育的主体精神。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的,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等。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二、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性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源泉,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要进行相应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一)让学生树立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信
创新能力主要由技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构成。这种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然而创新精神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以往的教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进行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地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创设激发并鼓励质疑、批判、反思、求异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有创新意义的行为。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思维碰撞;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试错改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现代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谨慎、进取、责任、毅力等。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有好奇心,充满自信,勇于冒险,克服困难,不怕艰苦、百折不挠,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等,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的要求是“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时代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育体系,那么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全方位素质,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创新教育概论.钱贵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创新教育新探.李世海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