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数学活动课的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允许差异性,可采取探索性活动模式和应用型活动模式。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活动课 有效策略
一
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活动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做到:
1.吃透教材,掌握课标,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特点。
数学活动教学要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得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把握初中数学内容的特点。初中数学内容的特点有:(1)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2)内容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3)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4)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2.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保持“活动”的特点。
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施灵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防止把活动课搞成第二“学科”。
3.恰当采用数学思维形式。
数学活动课教学,由于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必然与数学思维形式相关。就初中的数学思维形式而言,常用的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有: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举例思维、归纳思维和开放思维。正向思维是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如:给你一个行程问题,列出一个方程。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的各种条件。
二
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不能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课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据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幻,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2.注重实践性。
数学活动课强调动手动脑,强调“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例如,(1)有一个正方体的盒子ABCD-A■B■C■D■,在盒子内的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而在对角的顶点C■处有一块糖,蚂蚁应沿着什么路径爬行,才能最快地吃到糖?请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2)一列长180米的火车通过一座长140米的桥,火车的速度是每秒16米,那么,火车需要多少秒才能通过大桥?根据问题(1)可让学拿出纸盒际操作一下试试,看看结果如何,问题(2)可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当做火车,把铅笔盒当做一座桥,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观察:火车怎样才算过桥?从火车上桥到离开桥走的路程是哪段?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3.允许差异性。
数学活动课不像数学学科课一样,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从思想上师生均可完全“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及需求。
三
根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可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探索性活动模式。
过程分析:(1)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分析:根据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论,学生的学习只有经过了感知及前运演、具体运演阶段后才能进入形式运演阶段。学生通过对提出问题的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形成猜想,但这一猜想未必正确,必须经过再次活动,进行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形成感知的具体认知图式。(2)从数学学科学习过程分析:美籍数学家波利亚在研究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数学学习连续阶段原则:学习一开始是探索阶段,这是一个与活动感觉密切相关的阶段,人们在接触实际材料时,一开始的思维往往是不完善的或者有错谬之处,但都富有启发意义,这个阶段是在相当直观的启发水平上发展的,活动课就是完成这一阶段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脑动口,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索。紧接着是形式化阶段,引入术语定义、证明,使思想条理化,上升到理论水平,最后是同阶段将所有学的内容消化纳入已有认识结构中。
2.应用型活动模式。
过程分析:“问题解决”是课程标准中非常主要的内容,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将“问题解决”放在课程标准的首要位置,因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异常迅速,人们必须随时根据变化情况进行决策,作出选择。新课标的理念在于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具备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数学活动课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内涵,它不同于以前的课外活动课、兴趣小组,而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再创造”为载体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形式。好动是初中学生的特点,如何使他们的行为为我们教学所利用,对素质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贯彻落实新课标,这将是我们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的宗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活动课 有效策略
一
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活动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做到:
1.吃透教材,掌握课标,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特点。
数学活动教学要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得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把握初中数学内容的特点。初中数学内容的特点有:(1)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2)内容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3)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4)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2.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保持“活动”的特点。
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施灵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防止把活动课搞成第二“学科”。
3.恰当采用数学思维形式。
数学活动课教学,由于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必然与数学思维形式相关。就初中的数学思维形式而言,常用的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有: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举例思维、归纳思维和开放思维。正向思维是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如:给你一个行程问题,列出一个方程。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的各种条件。
二
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不能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课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据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幻,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2.注重实践性。
数学活动课强调动手动脑,强调“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例如,(1)有一个正方体的盒子ABCD-A■B■C■D■,在盒子内的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而在对角的顶点C■处有一块糖,蚂蚁应沿着什么路径爬行,才能最快地吃到糖?请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2)一列长180米的火车通过一座长140米的桥,火车的速度是每秒16米,那么,火车需要多少秒才能通过大桥?根据问题(1)可让学拿出纸盒际操作一下试试,看看结果如何,问题(2)可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当做火车,把铅笔盒当做一座桥,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观察:火车怎样才算过桥?从火车上桥到离开桥走的路程是哪段?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3.允许差异性。
数学活动课不像数学学科课一样,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从思想上师生均可完全“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及需求。
三
根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可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探索性活动模式。
过程分析:(1)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分析:根据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论,学生的学习只有经过了感知及前运演、具体运演阶段后才能进入形式运演阶段。学生通过对提出问题的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形成猜想,但这一猜想未必正确,必须经过再次活动,进行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形成感知的具体认知图式。(2)从数学学科学习过程分析:美籍数学家波利亚在研究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数学学习连续阶段原则:学习一开始是探索阶段,这是一个与活动感觉密切相关的阶段,人们在接触实际材料时,一开始的思维往往是不完善的或者有错谬之处,但都富有启发意义,这个阶段是在相当直观的启发水平上发展的,活动课就是完成这一阶段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脑动口,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索。紧接着是形式化阶段,引入术语定义、证明,使思想条理化,上升到理论水平,最后是同阶段将所有学的内容消化纳入已有认识结构中。
2.应用型活动模式。
过程分析:“问题解决”是课程标准中非常主要的内容,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将“问题解决”放在课程标准的首要位置,因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异常迅速,人们必须随时根据变化情况进行决策,作出选择。新课标的理念在于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具备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数学活动课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内涵,它不同于以前的课外活动课、兴趣小组,而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再创造”为载体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形式。好动是初中学生的特点,如何使他们的行为为我们教学所利用,对素质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贯彻落实新课标,这将是我们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