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日渐平稳,在有序推进“返工潮”、“返程潮”后,“返学潮”也已接近尾声。高校作为人员极度密集的区域,人员来源复杂,师生思想动态多变,管理环节众多,物质保障难度大,对此,要对校内各类群体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一是不断完善差异化精准防控体系,二是有效推进融合型思想引领体系,三是切实加强精准化日常管理体系,四是确保形成高效的基础保障体系。
关键词:返学潮;高校;疫情防控
1 “返学潮”对高校精准防控的挑战
1.1 来源范围广,出入管控难
一是师生来源范围广。高校生源来源广泛,师生返校过程中,乘坐公共交通较多,难以有效全程把控师生的流动细节信息。二是封闭管理难以实施。对于已返校学生而言,封闭管理较为容易,但许多教师、工勤以及进出物质保障人员,很难实施封闭管理,这些人员流动难以有效把控,且这些人员均是密集场所工作人员,一旦有事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1.2 封闭时间久,思想引领难
一是封闭环境易于引发各类问题。师生返校后进行封闭管理,且课外活动因防控原因取消,广大学生在封闭期间,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又恰逢春季心理疾病多发,容易造成各类应激性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其他方面的问题。二是师生思想动态难以把握。高校师生属于高知群体,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较为强烈,在网络社区比较活跃。疫情期间,各类谣言层出不穷,个别地方政府因治理不善导致的舆情事件多发,与疫情造成的心理不适、家庭经济变故相交织,难以有效跟踪和把握。
1.3 关键环节多,日常管理难
一是人员密集节点多。学生返校后,物理空间有限,必然造成学生相对密集。此外,校内的超市等以及与密集场所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重要的人员密集单元,这些节点较多,带来了非常大的管理压力。二是事务多而人员不足。根据相关要求宿舍、教室要保持每天通风消毒,校内需要加强防控,事务冗杂造成工作人员短缺,对精准防控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应对经验少,基础保障难
一是缺乏处理大型公共事件的经验。各高校处理疫情应对此类大型、风险点密集且需封闭管理的公共突发事件经验不足,缺乏一套快速反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决策、过程管理的有效机制。二是防控基础保障薄弱。高校医务室一般相对简陋,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传染病防护的隔离场所,疫情防控的基础设施薄弱。
2 强化高校精准疫情防控的建议
2.1 不断完善差异化精准防控体系
一是分区分类分批把好入口关。针对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区域师生来源,严格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根据疫情防控整体形势,实行“一码、一表、一书,一卷”(健康码、健康申报表、健康承诺书、疫情防控知识问卷)校园准入制度。不允许家长等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实行严格的请假制度,未经批准,学生严禁走出校园。二是对校内其他人员实行差异化管控。根据相关要求落实落细校内其他人员防控要求。对家中无照料负担的保洁、宿管、食堂工作人员、校内商业工作人员等人群临时安排校内住宿,尽量减少外出。任课教师除有课程外,一般建议减少外出及入校,居家做好备课科研工作。针对必须经常往返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职工应建议其点对点出行,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加强进校离校的体温检测和数据收集。
2.2 有效推進融合型思想引领体系
一是因时制宜做好分类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想引领的枢纽作用,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基层组织在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主渠道的功能,发挥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方面的主要价值。利用通讯软件、直播平台、慕课平台等开展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会同心理教师利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对广大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加强关注,对其进行思想辅导、心理疏导,确保封校期间平稳过渡。二是利用融合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发挥好宣传部融媒体平台统合优势,统筹整合校外其他多媒体资源,形成正能量传播的立体网络。加强对疫情期间各类政策、医护人员等正能量群体、国家治理体系、身边人身边事正面引导和宣传,加强对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形成良好卫生习惯,深入实施校内爱国卫生运动的。对网络谣言进行回应,增强互动性,形成凝聚师生价值的强大力量。
2.3 切实加强精准化日常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精准管理。学习借鉴医院发热门诊等区域的做法,配发喷式消毒水,确保宿舍、公共卫生间、上课教室、食堂、校内商铺定时通风消毒。建立错时上下课,错时就餐,严格落实考勤制度,对缺课请假同学要严密追踪。对接触人群较多的宿管、保洁、保卫、商户工作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全员有效管理。二是盘活整合校内人力资源。建立宿舍值日生制度,加强宿舍卫生的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发挥好宿管巡视员的功能。建立课程值班生制度,保证课程所用教室的通风和当消毒工作。利用好钉钉打卡和信息日报加强信息融通,增强学生防疫意识和自觉性。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对食堂、教室等等重点部位加强聚集检查。
2.4 确保形成高效的基础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高效的防控指挥体系。建立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的疫情防控指挥办公室,形成学校、二级学院(单位)、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教职工)四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利用微信群、QQ群建立日常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培训,进行突发事件演练,确保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建立校地沟通的日常机制,疫情期间有序平稳。二是夯实物质保障基础。协调财政和校内资金资源,为疫情防控安排专项资金,专门设置相对隔绝的隔离区域,确保有相关症状出现和特殊情况出现时,能够有效隔离。对医务室进行改造,确保能进行常见病的诊断和简单治疗。加强供货商对接,确保封闭期间生活物资保证。有序安排快递、外卖提供服务,实行间接取货方式,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确保封校期间的良好生活秩序。
作者简介:袁彦鹏(1986—),河北康保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关键词:返学潮;高校;疫情防控
1 “返学潮”对高校精准防控的挑战
1.1 来源范围广,出入管控难
一是师生来源范围广。高校生源来源广泛,师生返校过程中,乘坐公共交通较多,难以有效全程把控师生的流动细节信息。二是封闭管理难以实施。对于已返校学生而言,封闭管理较为容易,但许多教师、工勤以及进出物质保障人员,很难实施封闭管理,这些人员流动难以有效把控,且这些人员均是密集场所工作人员,一旦有事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1.2 封闭时间久,思想引领难
一是封闭环境易于引发各类问题。师生返校后进行封闭管理,且课外活动因防控原因取消,广大学生在封闭期间,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又恰逢春季心理疾病多发,容易造成各类应激性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其他方面的问题。二是师生思想动态难以把握。高校师生属于高知群体,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较为强烈,在网络社区比较活跃。疫情期间,各类谣言层出不穷,个别地方政府因治理不善导致的舆情事件多发,与疫情造成的心理不适、家庭经济变故相交织,难以有效跟踪和把握。
1.3 关键环节多,日常管理难
一是人员密集节点多。学生返校后,物理空间有限,必然造成学生相对密集。此外,校内的超市等以及与密集场所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重要的人员密集单元,这些节点较多,带来了非常大的管理压力。二是事务多而人员不足。根据相关要求宿舍、教室要保持每天通风消毒,校内需要加强防控,事务冗杂造成工作人员短缺,对精准防控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应对经验少,基础保障难
一是缺乏处理大型公共事件的经验。各高校处理疫情应对此类大型、风险点密集且需封闭管理的公共突发事件经验不足,缺乏一套快速反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决策、过程管理的有效机制。二是防控基础保障薄弱。高校医务室一般相对简陋,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传染病防护的隔离场所,疫情防控的基础设施薄弱。
2 强化高校精准疫情防控的建议
2.1 不断完善差异化精准防控体系
一是分区分类分批把好入口关。针对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区域师生来源,严格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根据疫情防控整体形势,实行“一码、一表、一书,一卷”(健康码、健康申报表、健康承诺书、疫情防控知识问卷)校园准入制度。不允许家长等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实行严格的请假制度,未经批准,学生严禁走出校园。二是对校内其他人员实行差异化管控。根据相关要求落实落细校内其他人员防控要求。对家中无照料负担的保洁、宿管、食堂工作人员、校内商业工作人员等人群临时安排校内住宿,尽量减少外出。任课教师除有课程外,一般建议减少外出及入校,居家做好备课科研工作。针对必须经常往返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职工应建议其点对点出行,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加强进校离校的体温检测和数据收集。
2.2 有效推進融合型思想引领体系
一是因时制宜做好分类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想引领的枢纽作用,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基层组织在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主渠道的功能,发挥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方面的主要价值。利用通讯软件、直播平台、慕课平台等开展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会同心理教师利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对广大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加强关注,对其进行思想辅导、心理疏导,确保封校期间平稳过渡。二是利用融合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发挥好宣传部融媒体平台统合优势,统筹整合校外其他多媒体资源,形成正能量传播的立体网络。加强对疫情期间各类政策、医护人员等正能量群体、国家治理体系、身边人身边事正面引导和宣传,加强对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形成良好卫生习惯,深入实施校内爱国卫生运动的。对网络谣言进行回应,增强互动性,形成凝聚师生价值的强大力量。
2.3 切实加强精准化日常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精准管理。学习借鉴医院发热门诊等区域的做法,配发喷式消毒水,确保宿舍、公共卫生间、上课教室、食堂、校内商铺定时通风消毒。建立错时上下课,错时就餐,严格落实考勤制度,对缺课请假同学要严密追踪。对接触人群较多的宿管、保洁、保卫、商户工作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全员有效管理。二是盘活整合校内人力资源。建立宿舍值日生制度,加强宿舍卫生的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发挥好宿管巡视员的功能。建立课程值班生制度,保证课程所用教室的通风和当消毒工作。利用好钉钉打卡和信息日报加强信息融通,增强学生防疫意识和自觉性。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对食堂、教室等等重点部位加强聚集检查。
2.4 确保形成高效的基础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高效的防控指挥体系。建立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的疫情防控指挥办公室,形成学校、二级学院(单位)、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教职工)四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利用微信群、QQ群建立日常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培训,进行突发事件演练,确保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建立校地沟通的日常机制,疫情期间有序平稳。二是夯实物质保障基础。协调财政和校内资金资源,为疫情防控安排专项资金,专门设置相对隔绝的隔离区域,确保有相关症状出现和特殊情况出现时,能够有效隔离。对医务室进行改造,确保能进行常见病的诊断和简单治疗。加强供货商对接,确保封闭期间生活物资保证。有序安排快递、外卖提供服务,实行间接取货方式,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确保封校期间的良好生活秩序。
作者简介:袁彦鹏(1986—),河北康保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