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南省博物馆是领略潇湘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文化形象承载着湖湘历史的厚重,是塑造博物馆形象的根基,因此,针对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形象的优化策略对于博物馆决策者的改革举措有着实际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湖南省博物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品两个角度出发,系统性梳理了文化形象提升的现况和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结合理论基础与实际情况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形象;文化创新;文化产品
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枕东西交通之要塞,处南北往来之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双重特点。湖南省博物馆立身于“七山、一水、两分田”潇湘大地之上,以兼收并蓄和包容博大的姿态吸收着不同的优秀文化,有马王堆汉墓文物和商周青铜器等蜚声中外的藏品,也有陶瓷、书画等展现“湖南人”生活足迹的艺术品。湖南省博物馆是湖湘历史的见证,湘楚文化的承载,在扎根于三湘四水的文化属性之上,包容异质文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形态。
1 文化创新多元化
文化形象作为博物馆自身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容易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因此,加强博物馆文化内核的建设力是形象传播的制胜法宝。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博物馆成立了教育中心,旨在通过定期举办优质的文化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根据实际调研发现,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新活动目前存在几大问题:一,文化创意不够。湖南省博物馆开展的活动大部分为沙龙、讲座或是手工课的形式,不乏有实景解谜游戏这种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的形式,但是总体来看,活动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活动规模较小。从活动人数上来看,如果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话,一般是以10组家庭为上限,如果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话,一般不会超过30人,只有部分活动主题人数不限。三,影响力不大。活动的影响力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活动是否引起一定的传播效应,二是参与者规模是否庞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湖南省博物馆并未成功推出一个“爆点”活动,没有形成一个高黏度的社群。其次,从参与人数可以推断,大部分活动局限为小范围传播,只在特定的人群属性中有号召力。
借鉴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湖南省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让“让文物活起来”的社会责任,深挖博物馆作为“文化容器”更多的可能性,践行“博物馆+”的新时代潮流。一,博物馆+时尚。湖南省博物馆是汉文化的宣传阵地,汉服作为汉文化中优雅、古典的文化符号代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汉服文化席卷中华大地,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线中。湖南省博物馆应该结合汉服与当下流行元素,跨界合作时尚领域,合力将汉服文化以更加独特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和推广。二,博物馆+科技。人工智能和科技正在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博物馆应该在文化输出的形式上借势形成更为智能化的传播手段。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相关APP、博物馆相关的网络游戏等等。运用科学技术,扩大博物馆受众覆盖面,提升受众文化感知度,丰富信息传播渠道,是湖南省博物馆接下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三,博物馆+社交。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省的文化地标,引领着潇湘文化的风潮,如何在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活动中渗透文化元素,是湖南省博物馆在文化创新中需要不断尝试的,用创意活化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让博物馆不仅仅作为严肃的文化输出地,更是大众争相“打卡”的文化胜地。
2 文创产业成熟化
除了文化活动创新之外,湖南省博物馆也在搭建文创产业链,实现文化衍生品的转型升级。当采访被调查者对湘博文创的态度时,他们对“购买渠道”表示不满。根据调查得知,湖南省博物馆成立了湖南省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目前,文化产业开发中心以马王堆文化元素为灵感,成功设计出“餐饮文化”、“服装文化”和“养生文化”三大类主题的文创产品,在馆内的文化商店进行售卖,尚未形成电商销售渠道。
国内几大博物馆已经将文创产品的售卖渠道,从单一的线下商店售卖扩展成线上+线下的双渠道联动模式,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占据更大份额的销售量。湖南省博物馆需要把握时下大众消费方式,积极构建电子商务平台,运用线上线下的多元化营销渠道,在线上完善销售平台服务过程,打开受众和销售面,在线下定期举办文创教育互动体验课程,完成定向引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上游有创意,中游有合作,下游有营销”的湖南文创产业链。
总之,建设博物馆文化形象是塑造博物馆自身形象的基础,“文化”乃博物馆之魂,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应当加快创新步伐,行动与时代同步,思想与时代合拍,建设水准与时代匹配,发展成为具有创新力的新时代博物馆。同时,湖南省博物馆应当合理开发文化产品,改变在商业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将文化产品作为形象营销“利器”融入社会潮流,从而扩大博物馆自身影响力。不断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建设,布局新兴战略市场,从而实现文化形象的持续输出。
参考文献:
[1] 罗松晨.博物馆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1).
[2] 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张飞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02).
[4] 徐惠生.试论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传播[J].黄河.黄土,2015(22).
作者简介:杨烁(1994—),男,回族,山东枣庄人,文学硕士。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关键词: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形象;文化创新;文化产品
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枕东西交通之要塞,处南北往来之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双重特点。湖南省博物馆立身于“七山、一水、两分田”潇湘大地之上,以兼收并蓄和包容博大的姿态吸收着不同的优秀文化,有马王堆汉墓文物和商周青铜器等蜚声中外的藏品,也有陶瓷、书画等展现“湖南人”生活足迹的艺术品。湖南省博物馆是湖湘历史的见证,湘楚文化的承载,在扎根于三湘四水的文化属性之上,包容异质文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形态。
1 文化创新多元化
文化形象作为博物馆自身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容易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因此,加强博物馆文化内核的建设力是形象传播的制胜法宝。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博物馆成立了教育中心,旨在通过定期举办优质的文化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根据实际调研发现,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新活动目前存在几大问题:一,文化创意不够。湖南省博物馆开展的活动大部分为沙龙、讲座或是手工课的形式,不乏有实景解谜游戏这种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的形式,但是总体来看,活动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活动规模较小。从活动人数上来看,如果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话,一般是以10组家庭为上限,如果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话,一般不会超过30人,只有部分活动主题人数不限。三,影响力不大。活动的影响力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活动是否引起一定的传播效应,二是参与者规模是否庞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湖南省博物馆并未成功推出一个“爆点”活动,没有形成一个高黏度的社群。其次,从参与人数可以推断,大部分活动局限为小范围传播,只在特定的人群属性中有号召力。
借鉴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湖南省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让“让文物活起来”的社会责任,深挖博物馆作为“文化容器”更多的可能性,践行“博物馆+”的新时代潮流。一,博物馆+时尚。湖南省博物馆是汉文化的宣传阵地,汉服作为汉文化中优雅、古典的文化符号代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汉服文化席卷中华大地,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线中。湖南省博物馆应该结合汉服与当下流行元素,跨界合作时尚领域,合力将汉服文化以更加独特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和推广。二,博物馆+科技。人工智能和科技正在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博物馆应该在文化输出的形式上借势形成更为智能化的传播手段。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相关APP、博物馆相关的网络游戏等等。运用科学技术,扩大博物馆受众覆盖面,提升受众文化感知度,丰富信息传播渠道,是湖南省博物馆接下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三,博物馆+社交。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省的文化地标,引领着潇湘文化的风潮,如何在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活动中渗透文化元素,是湖南省博物馆在文化创新中需要不断尝试的,用创意活化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让博物馆不仅仅作为严肃的文化输出地,更是大众争相“打卡”的文化胜地。
2 文创产业成熟化
除了文化活动创新之外,湖南省博物馆也在搭建文创产业链,实现文化衍生品的转型升级。当采访被调查者对湘博文创的态度时,他们对“购买渠道”表示不满。根据调查得知,湖南省博物馆成立了湖南省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目前,文化产业开发中心以马王堆文化元素为灵感,成功设计出“餐饮文化”、“服装文化”和“养生文化”三大类主题的文创产品,在馆内的文化商店进行售卖,尚未形成电商销售渠道。
国内几大博物馆已经将文创产品的售卖渠道,从单一的线下商店售卖扩展成线上+线下的双渠道联动模式,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占据更大份额的销售量。湖南省博物馆需要把握时下大众消费方式,积极构建电子商务平台,运用线上线下的多元化营销渠道,在线上完善销售平台服务过程,打开受众和销售面,在线下定期举办文创教育互动体验课程,完成定向引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上游有创意,中游有合作,下游有营销”的湖南文创产业链。
总之,建设博物馆文化形象是塑造博物馆自身形象的基础,“文化”乃博物馆之魂,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应当加快创新步伐,行动与时代同步,思想与时代合拍,建设水准与时代匹配,发展成为具有创新力的新时代博物馆。同时,湖南省博物馆应当合理开发文化产品,改变在商业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将文化产品作为形象营销“利器”融入社会潮流,从而扩大博物馆自身影响力。不断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建设,布局新兴战略市场,从而实现文化形象的持续输出。
参考文献:
[1] 罗松晨.博物馆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1).
[2] 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张飞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02).
[4] 徐惠生.试论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传播[J].黄河.黄土,2015(22).
作者简介:杨烁(1994—),男,回族,山东枣庄人,文学硕士。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