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乡土记忆的可爱画卷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于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桓仁农民版画于2007年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桓仁农民版画选集》。
  翻开画卷,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百余幅生动有趣、真实随意、天真稚拙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美术作品,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参加了中国艺术节美展,有的刊登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世界》选刊,有的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分类卷和《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这些可爱图画,冲破岁月的风沙掩埋而得以精彩重现,是因为它们以图像语言的艺术方式记录了辽东农民的生活场景和一代人的心灵印迹。
  记录乡土生活场景
  因为置身既定的“村落语境”,桓仁农民画家无声地承担着记录乡土生活的责任。
  劳动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其说他们赖以生存的是土地,还不如说,他们赖以存活的是土地上的劳动。所以,桓仁农民版画也必然以劳动为重要题材。
  陈东明的《喜迎丰年》就表现了三个青年在手编大筐的情景。他们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有力的手臂代表了健壮幸福,编筐的动作带着速度力量和激情,身后是堆得山一样高的杰作,两只喜鹊在筐上面悄悄絮语着。曲冬立的《背豆子》表现夜幕来临之时,三个健硕的农民妇女从豆子地里归家的图景。她们着戴着头巾,脸上挂着收获的欣慰,每人都背巨大的豆子垛在艰难而愉快地行走。伴着青色的月光,天空中的鸟群来回飞舞,也要急切回巢的样子。
  房屋院落依旧是农民劳动的地方,与田间地头不同的是,这里的劳作更需要家人的紧密配合,更体现了人的情感交流,也就更加拥有劳动的乐趣。任凤山《弦上的歌》画小两口在地上抻被单,因为用力,丈夫的鞋子甩掉了一只,而画面背景因丰富反而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体,木头炕沿、炕围上的绘画、墙上的福字和剪纸窗花,都衬托了婚姻的美满和谐。胡文梅的《编蒜》是一幅充满了劳动欢乐和趣味的画面。长长的蒜辫子把一对年轻夫妇连在一起,他们坐在地上,一边编蒜,一边说笑。一颗颗蒜头棋子般排列着,组成了各种有趣的图案。黄金梁的《母与子》画了一对在磨坊用力推磨的母子。儿子只有四五岁,仰着小脸,一手拿着糖葫芦,一手在帮着推磨;母亲很年轻,红袄黑裤,系着白围裙,发上别着花发夹。巨大的磨盘和繁重的劳作并没有带来愁苦,他们都笑脸如花,表达了亲人间的爱意与劳动的欢愉。
  婚庆节日的场面注定是农民生活难忘的记忆。陈东明的两幅水印版画《相姑爷》和《闹正月》即是代表。《相姑爷》画了重重叠叠的乡村姑娘、婶子的背影,她们全都聚精会神趴在窗户上往屋里瞧,巴望着看到新来的姑爷是个什么样子。《闹正月》好似西方印象派画法,远远的只看见秧歌队海一样的水袖在飘舞,地上全是一根一根的高跷插在那里。李海霞的《上梁》更记录了农村人庆祝新房落成的场面,有放鞭炮的,有站到房梁上揭红布的,院子里还摆了宴席,左邻右舍的都来庆祝。
  山野风光图景的留存又是农民绘画艺术的一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乡土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成为事实和遗憾。曾经的山乡美景给予农民版画作者们以无尽的滋养和灵感,但如今它们逝去了,原先的模样只有在乡土记忆中留存。它们,将作为环境资料而进入历史档案,在后代人无法想象祖先家园的模样时提供翻阅。
  描述乡土民风民俗
  桓仁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台。文化的变迁因人们的迁徙而不断发生,民族的融合也使得民间艺术互相借鉴。随着中原文化涌入辽东,满族、汉族、朝鲜族、蒙族、回族等十多个民族文化的相互发展融合,呈现出独特的辽东地域风情。流传在县里的木板年画、灶王爷、天地牌,刺绣的枕头顶,小孩围嘴,剪纸以及儿童游艺人物头像、木刻等民间美术技艺深深影响着农民画家,使他们对本土多民族文化尽情吸收,也使桓仁版画内容有了民俗的“根”。
  任凤山的《虎娃》在1988年桓仁农民版画进京展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画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画中展现满族孩子独特的服饰,比如身上挂的是穿龙尾,长命锁、彩线缠的粽子,头上戴的虎头帽,脚上穿的虎头鞋。据说这个满族习俗现在没有了。任凤山最长的一幅版画作品《满族风情——婚礼》有3.6米长,人物有75个之多,场面宏大,表现了过去满族人结婚的礼仪习俗。
  卢振东、卢鹏飞父子创作的《八大碗》、《嘎拉哈》等满族民俗系列,用以介绍满族的传统民族饮食和游戏。刘海晶的《坐福》也是关于满族婚俗的。画里一个红衣新娘子坐在炕上,周围摆满了五谷杂粮和寓意吉祥的饰物。反映了流行于东北的婚嫁仪式,即新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夫妻俩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金刚的《祝您长寿》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朝鲜族家庭在欢庆生日的场面,桌子上的菜肴,身上穿的服饰,还有人物敬酒的姿势的神态都极具民族特色。
  崔哲海《下大酱》、《辣白菜》、《打糕》讲述了朝鲜饮食。曲冬立的《打年糕》、孙慧凌的《北方火锅》、陈东明的《二月二打灰墩》、魏增祥的《满族单鼓舞》、《进城出城》等题材,均是对本地民风民俗的形象描绘和历史留存。
  对目前急需保留的民俗文化形态,农民画家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桓仁农民版画的艺术形态在形成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滋养,又必将反哺民俗文化,成为“活化石”,甚至会成为形象生动、真实有趣的教材。
  折射乡土审美理想
  如果没有洞穴峭壁上的岩画,谁还知道饮毛茹血的古人类也有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如果不是农民画的横空出世,谁还懂得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也有着如此强烈的审美心理呢?
  于1990年第22期的《求是杂志》,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发表评论文章《沃土绽奇花》:“本溪市是辽东山区一片产生民间美术的沃土。那里有个桓仁县,每个淳朴的农民炕头都装饰着花花绿绿的年画,窗格都贴上窗花。他们是爱美的。他们要求丰富的精神享受。这还不满足,他们还要亲自创造美,于是业余农民画家便产生出来了。”   那么,他们心中的“美”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和谐美”以任凤山的人物版画为代表。《晒烟叶》、《丰收醉了山里人》、《关东汉》、《同心协力》、《挂锄时节》等述说着邻里的和谐、婚姻的和谐、劳动的和谐,家庭人伦的和谐,画面人物之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洋溢着无限爱意和共荣共生的喜悦之情。如《同心协力》中的一家三口,夫妻俩在琴瑟和谐地共同拉着一把大锯,好似在拉着一把悠扬的大琴。而他们的儿子在一旁倾听着。《关东汉》里的四个红脸男人围着火盆,用粗黑的大手握着烟袋锅在享受地吸旱烟。他们彼此默契的神态动作好似无声的交谈,内心没有丝毫隔阂。
  “自由美”的精神借助农民版画亦显现在桓仁大地的褶皱之中。石永君在谈自己所绘《又一网》的时候说;“渔民一般在船上面撒网,但我看却是在船下面。这样心里感觉一种境界,一种落下的宁静。一只船像树叶,一张网似一朵花。”《山花红丹丹》也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画的主体是羊群,源于他在中学念书时,看见一个老农放羊,正好走到山包,羊群是波浪形的。所以他就画了波浪。这种造型的自由随意缘于农民心灵的自由行走。
  “抒情美”是陈东明版画的精神基调。《二月二打灰墩》、《菜农》、《牧归》、《小羊倌》、《牧牛曲》、《备耕忙》、《喜迎丰年》都是表现劳动的场景,但这些苦和累被他赋予了难忘的童真韵味和悠扬情调,好像那不是劳动,而是游戏,是令人回味的游戏。《牧归》里的大树枝叶被绘成一扇神奇的淡蓝色网状大门,牧童和牛群的红色背景成为门口匆匆远去的过客。《菜农》里的农村青年头戴的草帽波散出太阳光芒的轮廓,胸前摆着的西瓜和柿子仿佛是一堆硕大的珍宝,而他梦幻的眼神令人感觉那不是在贩卖农产品,而是在期待一个有梦的人生。这种抒情的审美特质来自于绘者深挚真切、感人肺腑的生命眷恋和乡土眷恋。
  “丰硕美”是农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在漫长的乡村历史演变中,贫瘠与贫困与广大农民如影随形,他们在与天地的斗争中需要强壮的体力,所以与城市贵族“玉树临风”、“娇弱纤细”的审美观念不同,农民画中的人物造型大多质朴、健壮,如丰硕的果实。尤其女性形象,几乎个个丰腴、人人饱满。如纪晓萍的《姐妹俩》、《唠家常》、《我的奶奶》、《田间舞》、《老姐妹》等,图中姑娘丰满娇好,妇女丰乳肥臀,让人感受到鲜活饱胀的生命力。这种丰硕美还在王美萍的荷花系列中有所展现。独特的丰硕造型观念,体现出独特的乡土审美价值。
  桓仁农民版画正是桓仁农民寄托审美理想的载体,是桓仁农民精神世界的写照。尽管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很贫困很劳累,但画中几乎没有表现悲凉、劳苦等消极情绪的内容,这并不代表农民没有消极的一面,而是他们更向往和谐自由、吉祥寓意,更愿意抒发美好情怀,更拥有积极的生存意识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画作如山花般灿烂,浸润着辽东大地自尊、自强的生存精神和深厚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从完善文化服务设施、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健全文化服务队伍三个方面分析市南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为老年人构建文化乐园,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去。  【关键词】 社区文化;服务平台;搭建;老年人文化乐园  市南区面积30.01平方公里,下设10个街道办事处,65个社区,常住人口54.74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占17%。随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向往也逐渐提高。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良好的群众文化拥有较强的精神调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和团结凝聚作用,这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群众文化的特点和概念展开探讨,就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民道德建设;作用;特点  群众文化
期刊
【摘 要】我国的民间艺术作为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历代人智慧的精华。由于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着共通性,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中很多元素受到民间艺术的启示,民间美术对其体现出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民间艺术融合了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生活习性,所包含的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主要从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了民间美术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民
期刊
“美丽的曼谷,犹如天城。  三宝的光辉,胜过太阳的光辉。  早晚的法音不绝于耳。  佛寺里的钟声晨鸣。  塔顶在钟声里竞相辉耀。”  这是19世纪泰国诗人刀林那的诗歌《曼谷颂》。其中描绘的曼谷佛寺的盛况。泰国是世界上唯一将佛教定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无处不在,影响生活,影响思维,影响拍电影。电影通过屏幕内外建立起的独特时空环境和佛家的轮回世界观有着相似性。佛语的含蓄和意境,和电影手段的表意产生了奇妙的
期刊
【摘 要】“屌丝”一词从2011年产生于百度贴吧的一个粗语到后来迅速蹿红并成为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对于屌丝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研究涉及较少,本文以巴赫金的怪诞躯体理论对“屌丝”文化进行解读,从而更加深入的把握屌丝文化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涵。以期为屌丝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关键词】“屌丝”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的现状,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的极端必要性,最后从认识和操作两个层面浅谈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
期刊
【摘 要】职业女性在社会体系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女职业装亟待展开新的研发设计。随着职业岗位对女性的需求量激增,职业装也将是展现职业女性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能够彰显中国职业女性独特面貌的的服装设计工作有待更进一步!本次毕业设计作品借鉴男士职业装版型并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盘扣”来贯穿整组作品,中西各项元素的有机搭配即将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关键词】女装设计;中式服装;职业女装  
期刊
【摘 要】《杜甫诗意百开册》是陆俨少山水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诗意图创作过程中包含着图文转换的规律。为探寻这一规律,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入画诗句的选择、构图章法的谋篇,绘画笔法的运用。在图文转换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图文双向推进的关系:一方面,图像能够有力的促进文学的传播,另一方面,文学为图像的创作提供素材。这些素材包括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意象、气氛、神韵等。因此,在图文转换这一维度对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
期刊
【摘 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和变革。本文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形制和装饰特点,探讨此类建筑风格形成并发展的动因,为当代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建筑;伊斯兰教;中式风格;传统文化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伊斯兰教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伊斯兰教建筑在
期刊
【摘 要】格非通过人物之间的心灵的隔膜表达出人心的孤独隔绝的精神困境,通过人物热切追求但最终失败的命运呈现出人类总是处于永恒的失败与虚无的精神困境当中,也通过一系列具有乌托邦气质的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呈现出人类总是沉溺于对乌托邦的不可自拔的精神困境中,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乌托邦的思考。  【关键词】格非;时代三部曲,精神困境;虚无;乌托邦;  一、人心是被围困水中的小岛  格非的时代三部曲处处体现出人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