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和变革。本文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形制和装饰特点,探讨此类建筑风格形成并发展的动因,为当代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建筑;伊斯兰教;中式风格;传统文化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伊斯兰教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都经历了一个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
公元七世纪初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通过宗教革命创建了伊斯兰教,实行了社会变革。经过哈里发国家和倭马亚王朝的进一步开拓,约在八世纪之后,已逐渐遍及欧、亚、非三大洲,伊斯兰教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伊斯兰教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它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基本信条:“除主以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围绕这个核心层次的,是伊斯兰教的一整套思想体系。第三层是与这套思想体系相适应的各种宗教仪式、典章制度、教规教律、教派组织。第四层是宗教实物,比如《古兰经》、“圣训”、各种宗教典籍、宗教艺术品、宗教建筑等等。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始年代,史无定论,现在一般认为中国人开始了解该教始于初唐,而该教在华有所流传,则表现为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唐代穆斯林来华者多为侨居之外国人,在城市中多聚居一地,称为“蕃坊”,并设有礼拜寺及墓地。至宋代,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变化,他们可以定居于城中,渐与中国人杂居。
元代至清,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量入华,散居各地,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长期杂处,揭开了中国回族形成的序幕。伊斯兰教至今对我国十余个少数民族具有深远影响。
二、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外差异
(一)世界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外观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综合分析,伊斯兰教建筑大体可分为五个地区:
(1)西亚和非洲东北地区,是伊斯兰教发源地和最早传播的地区。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延续早期清真寺独有的形制,四周以成行成列的柱廊相围绕,构成庞大的建筑组群。
(2)欧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清真寺集中在一幢建筑中,规模宏大。内部的柱廊和拱券构成纵横交错的空间,墙面满布各种图案花饰,极富神秘的宗教气氛。
(3)黑海沿岸国家,清真寺平面构成较简单,四角多布置有高耸细小的宣礼塔,礼拜殿形雄伟庄重,与拜占庭建筑有明显的缘源关系。
(4)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平面多为典型的四面厅式,饰面技术被广泛使用(陶钉、沥青饰面、硫璃砖)。
(5)恒河、印度河流域,伊斯兰教建筑平面布局简单,主要殿堂为圆形或尖圆形穹隆顶,造型与中亚地区近似,但在装饰手法上有较大差异。
(二)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伊斯兰教建筑,主要范围是民国以前,尤其是明清时期建造和扩建。此类建筑在整体布局、单体平面和室内外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也历经了由简朴无华向复杂华丽的发展过程,融会中国、阿拉伯建筑艺术风貌。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陵墓、教经堂等建筑,同中国的佛、道等宗教建筑一样,也是由功能不同的单体建筑组成为建筑群。清真寺内的主体建筑是礼拜大殿,殿西端为“窑殿”,其右侧为“闵拜尔”,是宣讲教义的地方。我国沿海与新疆的某些清真寺均采取阿拉伯或中亚风格,如泉州清净寺、喀什艾提卡尔大寺等,大殿上有圆顶建筑,有的还单独建有尖塔,即“邦克楼”,供观月和呼唤礼拜用。但中国内地大部分著名清真寺,如西安华觉寺、北京牛街礼拜寺、济南南大寺等,则基本上摆脱了其他穆斯林地区建筑形式,采纳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建筑样式,居中山门大殿,门前有照壁,装修和陈设也基本采用了中国传统形式。
三、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平面布局
(一)建筑群布局规划
内地清真寺的总平面布局比较灵活自由,不像其他宗教建筑遵循制度,所以每一座寺院的总体规划都不相同。一般规律是以全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所在的庭院为中心,规划组群。内地伊斯兰教建筑沿用中国古建的对称原则,以主轴线为构图中心,在礼拜大殿前的庭院两侧布置办公室、讲堂等辅助建筑。沿主轴线向前延伸,形成多层庭院的纵深布局。
伊斯兰教寺院因为必须背向麦加,礼拜大殿全部座西朝东,所以全部伊斯兰教清真寺院的主轴线都是东西方向,构成西向为尊的庭院形制。
新疆地区礼拜寺的总体布局,基本上仿照阿拉伯及中亚地区的(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7页)伊斯兰教建筑形制,不强调院落重叠布置,也不强调轴线对称等原则。
(二)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每座寺院的平面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随着时间推移清真寺殿堂不断扩大。绝大多数寺院,都是在原来基地上或纵身或横向,加建新的殿堂,形成形体复杂的建筑。其平面突破了中国传统单体建筑之面阔、进深和间架的局限,平面布局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组合形式。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礼拜殿,多采用内外殿制度。外殿全为廊拄式做法,间数也不受奇偶数之限。
四、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修,装修构件与整个木构架系统巧妙地配合,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木构架系统本身也为灵活运用各种装修和装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自由度。从整体的造型到细部处理,都力求与建筑的身份相适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内地的伊斯兰教建筑,由于各单体建筑的不同功能,对建筑的装修与装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伊斯兰教建筑遍布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也使装修原则和手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南方炎热潮湿,多用空透的构件,以满足通风遮阳等要求;而北方寒冷,装修构件则要适于采光保温。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多以砖石、土坯墙和柱枋混合承重。上承平屋顶或圆拱顶,配合这种结构,创造了许多与内地伊斯兰教建筑制度迥异的装修和装饰手法,如用各种型砖拼合图案,镶嵌琉璃面砖及大量运用石膏花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风格。
纵观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许多实例表明,其装饰与装修有如下的特点:
大量运用空透的构件,如隔扇、各种罩、屏风等按功能要求,划分室内空间。
采用灵活的可以装卸的装饰构件,以满足不同功能和空间分隔的需要。在南方湿热地区,清真寺大殿的外墙多用可以随意装卸的隔扇门窗。夏季时可以完全取下,形成通畅的敞口大厅,造成良好的通风条件。
依据伊斯兰教教义,广大穆斯林只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并彻底否定偶像崇拜,这种教义界定了建筑装饰纹样的内容和性格。所以装饰纹样多以植物纹样、几何纹路和阿拉伯文字组成图案,很少用人物、动物等具象形态。
伊斯兰教的每天五次朝拜,有在晨宵进行礼拜的规定,也有晚间进行宗教活动的内容,人工采光灯具样式千姿百态,构成了伊斯兰教大殿特有的宗教气氛,这也有别于其他宗教建筑。在构件的处理方面,将艺术构思与砖石、木、琉璃灯制作材料构造巧妙结合,演变出许多精美而独特的构图和大小构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内容。
五、小结
中国传统的清真寺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的宗教内涵以及精美的建筑装饰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两种伟大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融,经过虔诚信徒和友好的当地民族的智慧和劳动结晶而形成,其优美的建筑形态、丰富的哲学理念和建筑思想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伊斯兰文化、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下建筑风格的交流现象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易卜拉欣﹒冯今源,赛尔德﹒易卜拉欣﹒铁国玺,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 1989
[2][埃及]高特卜著,一虹译,伊斯兰艺术风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邱玉兰,于振生,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美] John D.Hoag著,罗昌鸣等译,伊斯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建筑;伊斯兰教;中式风格;传统文化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伊斯兰教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都经历了一个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
公元七世纪初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通过宗教革命创建了伊斯兰教,实行了社会变革。经过哈里发国家和倭马亚王朝的进一步开拓,约在八世纪之后,已逐渐遍及欧、亚、非三大洲,伊斯兰教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伊斯兰教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它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基本信条:“除主以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围绕这个核心层次的,是伊斯兰教的一整套思想体系。第三层是与这套思想体系相适应的各种宗教仪式、典章制度、教规教律、教派组织。第四层是宗教实物,比如《古兰经》、“圣训”、各种宗教典籍、宗教艺术品、宗教建筑等等。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始年代,史无定论,现在一般认为中国人开始了解该教始于初唐,而该教在华有所流传,则表现为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唐代穆斯林来华者多为侨居之外国人,在城市中多聚居一地,称为“蕃坊”,并设有礼拜寺及墓地。至宋代,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变化,他们可以定居于城中,渐与中国人杂居。
元代至清,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量入华,散居各地,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长期杂处,揭开了中国回族形成的序幕。伊斯兰教至今对我国十余个少数民族具有深远影响。
二、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外差异
(一)世界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外观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综合分析,伊斯兰教建筑大体可分为五个地区:
(1)西亚和非洲东北地区,是伊斯兰教发源地和最早传播的地区。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延续早期清真寺独有的形制,四周以成行成列的柱廊相围绕,构成庞大的建筑组群。
(2)欧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清真寺集中在一幢建筑中,规模宏大。内部的柱廊和拱券构成纵横交错的空间,墙面满布各种图案花饰,极富神秘的宗教气氛。
(3)黑海沿岸国家,清真寺平面构成较简单,四角多布置有高耸细小的宣礼塔,礼拜殿形雄伟庄重,与拜占庭建筑有明显的缘源关系。
(4)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平面多为典型的四面厅式,饰面技术被广泛使用(陶钉、沥青饰面、硫璃砖)。
(5)恒河、印度河流域,伊斯兰教建筑平面布局简单,主要殿堂为圆形或尖圆形穹隆顶,造型与中亚地区近似,但在装饰手法上有较大差异。
(二)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伊斯兰教建筑,主要范围是民国以前,尤其是明清时期建造和扩建。此类建筑在整体布局、单体平面和室内外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也历经了由简朴无华向复杂华丽的发展过程,融会中国、阿拉伯建筑艺术风貌。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陵墓、教经堂等建筑,同中国的佛、道等宗教建筑一样,也是由功能不同的单体建筑组成为建筑群。清真寺内的主体建筑是礼拜大殿,殿西端为“窑殿”,其右侧为“闵拜尔”,是宣讲教义的地方。我国沿海与新疆的某些清真寺均采取阿拉伯或中亚风格,如泉州清净寺、喀什艾提卡尔大寺等,大殿上有圆顶建筑,有的还单独建有尖塔,即“邦克楼”,供观月和呼唤礼拜用。但中国内地大部分著名清真寺,如西安华觉寺、北京牛街礼拜寺、济南南大寺等,则基本上摆脱了其他穆斯林地区建筑形式,采纳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建筑样式,居中山门大殿,门前有照壁,装修和陈设也基本采用了中国传统形式。
三、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平面布局
(一)建筑群布局规划
内地清真寺的总平面布局比较灵活自由,不像其他宗教建筑遵循制度,所以每一座寺院的总体规划都不相同。一般规律是以全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所在的庭院为中心,规划组群。内地伊斯兰教建筑沿用中国古建的对称原则,以主轴线为构图中心,在礼拜大殿前的庭院两侧布置办公室、讲堂等辅助建筑。沿主轴线向前延伸,形成多层庭院的纵深布局。
伊斯兰教寺院因为必须背向麦加,礼拜大殿全部座西朝东,所以全部伊斯兰教清真寺院的主轴线都是东西方向,构成西向为尊的庭院形制。
新疆地区礼拜寺的总体布局,基本上仿照阿拉伯及中亚地区的(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7页)伊斯兰教建筑形制,不强调院落重叠布置,也不强调轴线对称等原则。
(二)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每座寺院的平面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随着时间推移清真寺殿堂不断扩大。绝大多数寺院,都是在原来基地上或纵身或横向,加建新的殿堂,形成形体复杂的建筑。其平面突破了中国传统单体建筑之面阔、进深和间架的局限,平面布局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组合形式。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礼拜殿,多采用内外殿制度。外殿全为廊拄式做法,间数也不受奇偶数之限。
四、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修,装修构件与整个木构架系统巧妙地配合,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木构架系统本身也为灵活运用各种装修和装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自由度。从整体的造型到细部处理,都力求与建筑的身份相适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内地的伊斯兰教建筑,由于各单体建筑的不同功能,对建筑的装修与装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伊斯兰教建筑遍布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也使装修原则和手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南方炎热潮湿,多用空透的构件,以满足通风遮阳等要求;而北方寒冷,装修构件则要适于采光保温。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多以砖石、土坯墙和柱枋混合承重。上承平屋顶或圆拱顶,配合这种结构,创造了许多与内地伊斯兰教建筑制度迥异的装修和装饰手法,如用各种型砖拼合图案,镶嵌琉璃面砖及大量运用石膏花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风格。
纵观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许多实例表明,其装饰与装修有如下的特点:
大量运用空透的构件,如隔扇、各种罩、屏风等按功能要求,划分室内空间。
采用灵活的可以装卸的装饰构件,以满足不同功能和空间分隔的需要。在南方湿热地区,清真寺大殿的外墙多用可以随意装卸的隔扇门窗。夏季时可以完全取下,形成通畅的敞口大厅,造成良好的通风条件。
依据伊斯兰教教义,广大穆斯林只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并彻底否定偶像崇拜,这种教义界定了建筑装饰纹样的内容和性格。所以装饰纹样多以植物纹样、几何纹路和阿拉伯文字组成图案,很少用人物、动物等具象形态。
伊斯兰教的每天五次朝拜,有在晨宵进行礼拜的规定,也有晚间进行宗教活动的内容,人工采光灯具样式千姿百态,构成了伊斯兰教大殿特有的宗教气氛,这也有别于其他宗教建筑。在构件的处理方面,将艺术构思与砖石、木、琉璃灯制作材料构造巧妙结合,演变出许多精美而独特的构图和大小构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内容。
五、小结
中国传统的清真寺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的宗教内涵以及精美的建筑装饰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两种伟大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融,经过虔诚信徒和友好的当地民族的智慧和劳动结晶而形成,其优美的建筑形态、丰富的哲学理念和建筑思想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伊斯兰文化、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下建筑风格的交流现象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易卜拉欣﹒冯今源,赛尔德﹒易卜拉欣﹒铁国玺,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 1989
[2][埃及]高特卜著,一虹译,伊斯兰艺术风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邱玉兰,于振生,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美] John D.Hoag著,罗昌鸣等译,伊斯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