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离我们并不远
我们脚下的大地并不是平静的。有时,地面会突然自动地晃动起来,振动持续一会儿便渐渐地平静下来。这就是地震。很多地震,在相当广阔的区域内可以同时感觉到,但是最强烈的振动只限于某一较小的范围内,并且离这个范围越远,振动变得越弱,以致在很远的地方就感觉不到了。为什么?这是因为,在振动最强烈处的地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动,由它产生的振动以波动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而震撼大地。这种波动称为地震波。所以我们说,地震即大地震动,是能量从地球内部某一有限区域内突然释放出来而引起的急剧变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震波现象。
地球上到处都会发生地震,但不是到处都会发生大地震;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但不是每天都有大地震。有的地震强烈到可以震撼山岳,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有的地震则极其轻微,以至单凭感官都觉察不出来。小地震分布有时规律不明显,但较强的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强震,在地理上常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3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在太平洋周边,沿着大陆边缘,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这是一条横贯欧亚的地震带,从地中海北岸开始,沿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经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南部,并在印度东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接。全球约15%的地震发生在这一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部、北冰洋和南极洲周边的海洋中,成带分布着许多中小地震的震中。这一地震震中分布的条带绵亘60000多千米,与大洋中的海岭位置完全符合,它是全球最长的一条地震带。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全球约5%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中。
全球地震的这种成带分布可以用板块学说来解释。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块体组成的,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界的岩石由于受到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巨大影响,不断地产生物理的甚至化学的变化,因而板块边界是地质上发生巨大的和根本性变化的地方,这些地方便是各种活动构造带,如海岭、岛弧、水平大断层等等。正是板块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地震的孕育发生,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全球的地震基本分布在3个地震带上,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区,像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密集地震就是“板缘地震”;但仍有约10%的地震没有规律,分布在这些地震带之外、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这就是“板内地震”。典型的像新马德里地震带,这个地区远离板块边界,却频繁发生大地震。我国大陆发生的地震也多属“板内地震”,目前发生的机理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地震的破坏力量
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地震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中国在这个地区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2001年11月14日,位于青海、新疆、西藏交界处的昆仑山口以西发生的8.1级大地震和这次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就在这个区域中。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华北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由于在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首都圈也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由于它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内。
此外,“新疆地震区”和“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的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而1999年台湾的集集7.6级大地震则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带来的灾害损失巨大。
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一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千米左右。全球90%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小于100千米,仅有3%的地震是深源地震。由于浅源地震能够产生更大的地球表面的震动,因此,浅源地震的破坏力最大,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例如,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引发大火,城市陷入火海,日本全国财富的5%在火灾中化为灰烬。
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灾害,例如,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东部墨西哥湾新奥尔良地区,引发了社会的大混乱。
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左右,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处于我国一个地震密集的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汶川地震80级的震中区破坏力度在X度左右,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 次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边地区还有可能发生多次余震。
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全国大部分省市有感。尤其是大城市高层建筑的人群,感觉强烈,仿佛地震就发生在自己脚下,从这个“一点引发遍地”的角度看,地震,离我们真的并不远。
学会与地震共生存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对1964年~1998年间中国内地、日本、伊朗、土耳其、新西兰、中国台湾、希腊等国家和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日本,中国内地排第5,即使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全球也不是最多的。
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为160万,而中国约60万。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有4次(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2006年7月26日对新华社记者的讲话)。为什么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全球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海洋,对人类造成灾害的主要是发生在大陆的那些地震,全球有1/3~1/4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目前科学家对大陆地震的认识远远比不上对海洋地震的了解;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条件所限,建筑物质量普遍不高;三是在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前一个是自然方面的原因,后两个是人类自身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1)加强减轻地震灾害根本性的工程措施
尽管目前短临地震预测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地震学家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索。地震时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高质量的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要对各地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进行估计,并根据这种地震危险性区划,确定建筑物的设防标准。迄今为止,我国的地震学家已经编制出四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中第四代地震区划图(GB18306—2001)成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设防标准一旦确定,必须要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能够达到这种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就是针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情况,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是指大型的水电站、核电站、通信、交通及供水供电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2)减轻震害的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是预防为主
1998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震减灾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减轻地震灾害的法律,全面阐述了预防为主的减灾方针、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内容,规定了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和全体公民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任务、责任和义务。
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既然地震是躲不了的,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上周的汶川大地震,举国皆有感,但在距离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几乎所有在高层建筑中的人群,都跑下楼来“躲地震”。唯有做地震基础研究的学者们,在摇晃得很厉害的办公室里纹丝不动,并且没有丝毫惊慌失措。这说明了知识和心态的重要性。缺乏地震知识,在紧要关头就会连常识都忘掉,相反,掌握了地震知识,就能够积极应对。例如,地震通常会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得快,会最先到达我们的脚下,引起地表上下运动;横波跑得慢,在地表出现水平方向运动,感觉是前后摇晃。这两次波动之间有一个到达的时间差,反映了感觉者和震源的距离。这次汶川地震,我们甚至都没有觉察出纵波的上下运动,只感觉到横波的前后摇晃,说明地震离我们非常远。事实表明,距震中很近的成都市都没有大面积房屋垮塌,何况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关于怎样判断地震的简单方法,所有的减灾网站和科普网站里都有大量普及性文章刊登,我们只要像疯狂浏览娱乐、博客网那样经常敲击科普网,就会对地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会掌握一些基本的地震常识,就不会做出一些失常的举动。所以,惊慌失措只能说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聚焦效应的放大。只有人安定了,社会才能稳定。
在灾害面前,我们是脆弱的,但在科学面前,灾害是可以减轻的。
(摘自《中国经营报》2008517)B11
我们脚下的大地并不是平静的。有时,地面会突然自动地晃动起来,振动持续一会儿便渐渐地平静下来。这就是地震。很多地震,在相当广阔的区域内可以同时感觉到,但是最强烈的振动只限于某一较小的范围内,并且离这个范围越远,振动变得越弱,以致在很远的地方就感觉不到了。为什么?这是因为,在振动最强烈处的地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动,由它产生的振动以波动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而震撼大地。这种波动称为地震波。所以我们说,地震即大地震动,是能量从地球内部某一有限区域内突然释放出来而引起的急剧变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震波现象。
地球上到处都会发生地震,但不是到处都会发生大地震;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但不是每天都有大地震。有的地震强烈到可以震撼山岳,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有的地震则极其轻微,以至单凭感官都觉察不出来。小地震分布有时规律不明显,但较强的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强震,在地理上常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3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在太平洋周边,沿着大陆边缘,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这是一条横贯欧亚的地震带,从地中海北岸开始,沿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经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南部,并在印度东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接。全球约15%的地震发生在这一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部、北冰洋和南极洲周边的海洋中,成带分布着许多中小地震的震中。这一地震震中分布的条带绵亘60000多千米,与大洋中的海岭位置完全符合,它是全球最长的一条地震带。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全球约5%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中。
全球地震的这种成带分布可以用板块学说来解释。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块体组成的,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界的岩石由于受到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巨大影响,不断地产生物理的甚至化学的变化,因而板块边界是地质上发生巨大的和根本性变化的地方,这些地方便是各种活动构造带,如海岭、岛弧、水平大断层等等。正是板块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地震的孕育发生,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全球的地震基本分布在3个地震带上,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区,像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密集地震就是“板缘地震”;但仍有约10%的地震没有规律,分布在这些地震带之外、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这就是“板内地震”。典型的像新马德里地震带,这个地区远离板块边界,却频繁发生大地震。我国大陆发生的地震也多属“板内地震”,目前发生的机理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地震的破坏力量
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地震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中国在这个地区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2001年11月14日,位于青海、新疆、西藏交界处的昆仑山口以西发生的8.1级大地震和这次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就在这个区域中。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华北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由于在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首都圈也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由于它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内。
此外,“新疆地震区”和“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的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而1999年台湾的集集7.6级大地震则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带来的灾害损失巨大。
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一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千米左右。全球90%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小于100千米,仅有3%的地震是深源地震。由于浅源地震能够产生更大的地球表面的震动,因此,浅源地震的破坏力最大,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例如,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引发大火,城市陷入火海,日本全国财富的5%在火灾中化为灰烬。
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灾害,例如,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东部墨西哥湾新奥尔良地区,引发了社会的大混乱。
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左右,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处于我国一个地震密集的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汶川地震80级的震中区破坏力度在X度左右,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 次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边地区还有可能发生多次余震。
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全国大部分省市有感。尤其是大城市高层建筑的人群,感觉强烈,仿佛地震就发生在自己脚下,从这个“一点引发遍地”的角度看,地震,离我们真的并不远。
学会与地震共生存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对1964年~1998年间中国内地、日本、伊朗、土耳其、新西兰、中国台湾、希腊等国家和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日本,中国内地排第5,即使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全球也不是最多的。
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为160万,而中国约60万。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有4次(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2006年7月26日对新华社记者的讲话)。为什么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全球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海洋,对人类造成灾害的主要是发生在大陆的那些地震,全球有1/3~1/4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目前科学家对大陆地震的认识远远比不上对海洋地震的了解;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条件所限,建筑物质量普遍不高;三是在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前一个是自然方面的原因,后两个是人类自身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1)加强减轻地震灾害根本性的工程措施
尽管目前短临地震预测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地震学家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索。地震时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高质量的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要对各地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进行估计,并根据这种地震危险性区划,确定建筑物的设防标准。迄今为止,我国的地震学家已经编制出四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中第四代地震区划图(GB18306—2001)成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设防标准一旦确定,必须要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能够达到这种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就是针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情况,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是指大型的水电站、核电站、通信、交通及供水供电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2)减轻震害的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是预防为主
1998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震减灾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减轻地震灾害的法律,全面阐述了预防为主的减灾方针、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内容,规定了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和全体公民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任务、责任和义务。
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既然地震是躲不了的,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上周的汶川大地震,举国皆有感,但在距离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几乎所有在高层建筑中的人群,都跑下楼来“躲地震”。唯有做地震基础研究的学者们,在摇晃得很厉害的办公室里纹丝不动,并且没有丝毫惊慌失措。这说明了知识和心态的重要性。缺乏地震知识,在紧要关头就会连常识都忘掉,相反,掌握了地震知识,就能够积极应对。例如,地震通常会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得快,会最先到达我们的脚下,引起地表上下运动;横波跑得慢,在地表出现水平方向运动,感觉是前后摇晃。这两次波动之间有一个到达的时间差,反映了感觉者和震源的距离。这次汶川地震,我们甚至都没有觉察出纵波的上下运动,只感觉到横波的前后摇晃,说明地震离我们非常远。事实表明,距震中很近的成都市都没有大面积房屋垮塌,何况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关于怎样判断地震的简单方法,所有的减灾网站和科普网站里都有大量普及性文章刊登,我们只要像疯狂浏览娱乐、博客网那样经常敲击科普网,就会对地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会掌握一些基本的地震常识,就不会做出一些失常的举动。所以,惊慌失措只能说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聚焦效应的放大。只有人安定了,社会才能稳定。
在灾害面前,我们是脆弱的,但在科学面前,灾害是可以减轻的。
(摘自《中国经营报》2008517)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