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教科书上的直观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手段之一,新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直观教材,而不是课文的无所谓的补白,它能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欲望。下面我就从新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制表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教材中插图的释读与运用
我们在课堂上讲到跟教科书插图有关的教材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进行教学,它能帮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现象产生形象的、正确的观念。为促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首先将“半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种植作物图”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1)你知道这些工具的名称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图上的种植植物叫什么?这些种植物在南、北方或水旱地区都能种植吗?(3)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作物的国家?(4)处在上述时代的人类在耕作时也像今天的耕作一样施肥、除草、深耕土地吗?这个问题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思考后说明,刀耕火种与耜耕、锄耕的不同。(5)你们是怎样了解古代原始农业生产的?今天没有那时耕作场景的照片和记载,通过什么来了解的?(学生会答出通过文物和遗址。)上述做法,是利用遗址和文物的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了解历史的情景以及形成认知的背景材料,继而又借助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形成轨道。
介绍农具的改进,如讲述,《两汉的社会经济》和《唐的社会经济》时,展示“东汉牛耕图”(二牛抬杠和直辕犁)和“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设计问题:(1)两犁在样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出犁辕一直一曲)(2)犁辕变化有什么作用?(便于深耕,节省畜力,操作灵活)(3)增加了新的装置——犁箭,这有什么作用?(调节耕地的深浅,适应不同需要)(4)比较两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犁的进步,带动耕作水平提高,耕地面积扩大,耕地省力)通过图画得出答案,让学生感知、联想对比,从而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二、新教材中地图的释读与运用
学生空间形象思维的空间再造想象是以地图为基础的。根据地图所给的历史地理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例如,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为什么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能神奇地远离战祸?通过识认、运用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浩瀚的大西洋、太平洋把美国与欧亚列强远远隔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美国本土免遭战祸。又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由此也可以探究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三、新教材中大事年表的释读与运用
历史过程是随着时间进行的,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根据一个产生出来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即按照历史现象的年代顺序去研究历史现象,才能明了它们的因果联系,从而确定社会发展规律。
按照年代顺序编制大事年表,有助于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而使学生有可能从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它们。例如,讲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编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重要大事年表的作业:
通过年表的编制,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上海工人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在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上海工作武装起义胜利以后,蒋介石踏着工人的血迹进入上海,然后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买办势力的支持下疯狂地屠杀工人,背叛了革命。
一、新教材中插图的释读与运用
我们在课堂上讲到跟教科书插图有关的教材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进行教学,它能帮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现象产生形象的、正确的观念。为促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首先将“半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种植作物图”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1)你知道这些工具的名称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图上的种植植物叫什么?这些种植物在南、北方或水旱地区都能种植吗?(3)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作物的国家?(4)处在上述时代的人类在耕作时也像今天的耕作一样施肥、除草、深耕土地吗?这个问题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思考后说明,刀耕火种与耜耕、锄耕的不同。(5)你们是怎样了解古代原始农业生产的?今天没有那时耕作场景的照片和记载,通过什么来了解的?(学生会答出通过文物和遗址。)上述做法,是利用遗址和文物的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了解历史的情景以及形成认知的背景材料,继而又借助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形成轨道。
介绍农具的改进,如讲述,《两汉的社会经济》和《唐的社会经济》时,展示“东汉牛耕图”(二牛抬杠和直辕犁)和“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设计问题:(1)两犁在样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出犁辕一直一曲)(2)犁辕变化有什么作用?(便于深耕,节省畜力,操作灵活)(3)增加了新的装置——犁箭,这有什么作用?(调节耕地的深浅,适应不同需要)(4)比较两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犁的进步,带动耕作水平提高,耕地面积扩大,耕地省力)通过图画得出答案,让学生感知、联想对比,从而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二、新教材中地图的释读与运用
学生空间形象思维的空间再造想象是以地图为基础的。根据地图所给的历史地理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例如,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为什么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能神奇地远离战祸?通过识认、运用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浩瀚的大西洋、太平洋把美国与欧亚列强远远隔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美国本土免遭战祸。又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由此也可以探究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三、新教材中大事年表的释读与运用
历史过程是随着时间进行的,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根据一个产生出来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即按照历史现象的年代顺序去研究历史现象,才能明了它们的因果联系,从而确定社会发展规律。
按照年代顺序编制大事年表,有助于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而使学生有可能从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它们。例如,讲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编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重要大事年表的作业:
通过年表的编制,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上海工人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在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上海工作武装起义胜利以后,蒋介石踏着工人的血迹进入上海,然后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买办势力的支持下疯狂地屠杀工人,背叛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