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新教法探究,基本上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主线下进行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拓展,师生相互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赢。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设疑、激趣、引导、组织、总结、强化等,采用多样化的教法,让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要明白课堂的主体是,要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打破常规激发创新意识,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观;教学观;有效互动
【作者简介】丁小燕(1982.11-),女,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二级,本科。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19年度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探究适合西部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策略(文件号:甘教职成〔2019〕19 号) 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现在不是天天守着书本就可以了,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自己,现代网络条件的改革对课堂上老师怎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师生如何互动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改革。
一、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需求和应对考试来设置教学课程,对学生的需求与全面发展考虑较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课程改革首先从教师自身开始,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的方式,首先从教学观和课程观的更新落实开始。下面是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1.老师设置课程从自己教学需求出发,没有立足于学生怎样才能容易学,学的快。英语这门学习的特殊性,有的老师课程设置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应用。没有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印象深刻。
2.教学的方式单一。教学场地仅限于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讲授所得,体验式较少。即便有小组合作探究,导学案,ppt放映等,但学生也是为了学而学,没有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3.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笔试为主,最后落在学生成绩这个目标上,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及创造性表达程度重视不够。教师不应该成为教学成果的评价者,而应该组织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学生从各个方面给老师打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或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通过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掌握教学中的不足,教师需要改正的一些问题,这样会使教学环境越来越优秀,师生之间的反馈更具明确性。
二、现代英语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不再只有“教书”而更重“育人”,老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和人格上的指导,在学习上面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引,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争取一节课一消化。教師还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批改作业的时候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平时多说一些积极的话,让孩子阳光开心的学习,拉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自己去践行,采用网络线上教学和课堂的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又要明白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对待每位学生都要根据他的个性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对课程有自己的理解,同时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疑惑点在哪里,从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此内容的讲解和拓展,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用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还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知道自己不会的在哪然后突破,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课后的练习中收集错题,整理错题本,才能温故而知新。
3.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媒体,现在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在讲英语中词汇和语法的应用时,放电影片段,感受外国人对话的场景,带入到一定的场景中,同时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更加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学习效果更好。老师利用情景导入法,探究学习法,动手实验法等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状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的高深度融合。
三、结束语
现在高校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老师是他们的辅助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好伙伴,对学生进行帮助并监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让课堂更现代化多样化,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答案,教师提供的是学习方法,促进中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学生观,使自己处于终身的状态,也是给学生做了一个榜样,让学生明白时时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易荣英.项目教学法在《英语设计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朱明星.项目教学法在《英语设计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08.
【关键词】课程观;教学观;有效互动
【作者简介】丁小燕(1982.11-),女,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二级,本科。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19年度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探究适合西部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策略(文件号:甘教职成〔2019〕19 号) 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现在不是天天守着书本就可以了,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自己,现代网络条件的改革对课堂上老师怎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师生如何互动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改革。
一、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需求和应对考试来设置教学课程,对学生的需求与全面发展考虑较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课程改革首先从教师自身开始,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的方式,首先从教学观和课程观的更新落实开始。下面是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1.老师设置课程从自己教学需求出发,没有立足于学生怎样才能容易学,学的快。英语这门学习的特殊性,有的老师课程设置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应用。没有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印象深刻。
2.教学的方式单一。教学场地仅限于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讲授所得,体验式较少。即便有小组合作探究,导学案,ppt放映等,但学生也是为了学而学,没有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3.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笔试为主,最后落在学生成绩这个目标上,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及创造性表达程度重视不够。教师不应该成为教学成果的评价者,而应该组织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学生从各个方面给老师打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或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通过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掌握教学中的不足,教师需要改正的一些问题,这样会使教学环境越来越优秀,师生之间的反馈更具明确性。
二、现代英语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不再只有“教书”而更重“育人”,老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和人格上的指导,在学习上面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引,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争取一节课一消化。教師还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批改作业的时候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平时多说一些积极的话,让孩子阳光开心的学习,拉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自己去践行,采用网络线上教学和课堂的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又要明白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对待每位学生都要根据他的个性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对课程有自己的理解,同时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疑惑点在哪里,从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此内容的讲解和拓展,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用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还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知道自己不会的在哪然后突破,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课后的练习中收集错题,整理错题本,才能温故而知新。
3.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媒体,现在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在讲英语中词汇和语法的应用时,放电影片段,感受外国人对话的场景,带入到一定的场景中,同时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更加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学习效果更好。老师利用情景导入法,探究学习法,动手实验法等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状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的高深度融合。
三、结束语
现在高校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老师是他们的辅助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好伙伴,对学生进行帮助并监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让课堂更现代化多样化,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答案,教师提供的是学习方法,促进中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学生观,使自己处于终身的状态,也是给学生做了一个榜样,让学生明白时时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易荣英.项目教学法在《英语设计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朱明星.项目教学法在《英语设计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