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小A,高二男孩,徽胖,声音偏细柔,因此常被同学们戏称“娘娘”。小A的女生缘特别好,每次上心理课他都扎堆在女生中。某天课后,小A单独找到了我,收敛起平时“阳光”的一面,说要聊聊他的烦恼。他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感觉自己是同性恋,我喜欢男生!”我让他谈谈是怎样一种感受。他说:我很在意男生B,B的一举一动总是影响着我的心情。比如B跟其他男生走得近,我就会“吃醋”,我希望B只对我一个人好,希望我在他心目中是“特殊的”。另外,我很喜欢对B付出,对他好,有什么好东西都要分享给他。有—次B生病,我在寝室照顾了他一晚上,给他端水递药,照顾他令我感到满足,让我觉得我是被需要的。但是我又会觉得他对我的付出和在意没有我的多,这让我感到心里不平衡。有时我想不理他了,但最终每次者陡我妥协再次联系他,如此反复地在意他,令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喜欢他?甚至有时对他存在一定的与他身体亲近、接触的幻想……
案例2
某天,笔者接到一位焦虑的母亲的电话,她说特别担心孩子的性取向有问题。最近她发现儿子小D经常在本子上写男生H的名字,表达对H的“喜欢”。班主任也反映小D从来不参加男生群体的活动,只愿意与女生组队,但却对男生H经常示好0在某次班会课上,小D发表了对同性恋的看法,认为同性恋的存在是合理的,不该被限制,并且自己赞同同性恋,这让这位母亲更加焦虑。这位母亲反映儿子小D从小就不喜爱大多男生喜欢的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认为男生喜欢的活动都太暴力了。相反,小D喜欢与女生逛街、画画等较为安静的活动。平时母亲建议他多和男生出去玩,小D会以男生太粗鲁又不懂得尊重、体贴人为由拒绝。小D认为自己的特长在女生那里能够得到认可'很有成就感,认为男生欣赏不了自己。但问到为何对男生H会不一样时,小D说H是自己喜欢的男生类型,长相干争不像其他男生邋遢,另外个性阳刚,与自己的性格很不一样。这位母亲说小D从初中开始接触欧美音乐,她担心这类西方文化传递的性自由价值观对小D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案例分析
我发现这类问题在青春期男孩中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存在“同性依恋现象”,其行为表现出的共同点有:希望与对方的关系高于朋友,在对方心中的位置是“唯一”。生活上愿意付出,照顧对方,情感上特别依恋,心理上渴望对方给予安全感。对异性同龄人不排斥但也难以形成好感。在早期经历中,同性家长难以给予其情感支持,因此对同性家长的认同不足。
对于此类问题,我的立足点是:青春期阶段的同性情感关系,不做性取向的判断。在此基础上,确定四个方面的辅导目标:
●帮助其认清对同性伙伴的依恋关系及形成原因;
●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个性优缺点,更好地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打消其因怀疑自己是同性恋而产生的内心担忧和顾虑;
●指导其合理适度的同性交往和社会适应。
针对案例1
首次辅导中以“寻找例外”技术引导小A,是否只对男生B有这种感觉?“现在是,以前初二的时候也喜欢过一个男生”。然后启发他寻找共同点,“这两位男生有什么共同点吸引你呢?”“他们都个性阳刚,很会处理人际关系。而我由于父母离异,从小跟随妈妈生活,内心安全感不足。这两个男生恰恰能给予我安全感。”
“那是否说只要有人能给予你心理上的这份安全感,男生女生都可以?”“看起来是的,但目前只有充满阳刚之气的男生能做到。”
“对女生没有产生过好感,同时也没有排斥?”
小A点了点头。
待时机成熟,我顺势给他普及同性恋的知识,消除顾虑。
第二次辅导中,我主要针对同性正常交往作出指导,从人际界限角度出发,情感界限不清或越界会带给对方不适。正如天秤的两端,一端用力过猛,导致天平倾斜,这样会给付出少的一方带来心理负担,选择疏远这段关系。付出多的一方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应,产生失落甚至痛苦情绪。因此建议小A在与男生B的交往中不要越过对方的情感界限,不过于亲昵,寻找相处平衡点,认识到与B的关系可以是“特殊关系”但不是“亲密关系”。
针对案例2
着重引导小D看到他对男生评价中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性,从寻找同伴认可的心理需求出发,帮助其看到并接纳同性之间的差异性。建议家长放下焦虑,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认可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强迫孩子跟其他男孩一样。父亲要多与孩子互动,让父子间的关系恢复正常,强化孩子的男性角色特征。
反思
针对存在“性取向”困惑/烦恼的青春期男孩的心理辅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开展辅导:
1.充分理解。理解来访者的苦楚、担忧和焦虑。理解他们在非常时期伴随身心巨变,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性倾向混乱。在理解基础上倾听他们的困恼,尊重他们的感受。
2.平等探讨。与来访者平等地探讨“同性恋”与“同性依恋”之间的差别和相似点。辅导态度上做到“不歧视、不评判、不轻易下结论”。帮助他们理清关系,并认识自身个性中的缺失。
3.正确引导。循序渐进地引导青春期男孩看到同性交往中的界限感,以及如何在一段同性友谊中找到平衡点,维系一段健康的、舒服的同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