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了张洁女士的《语文教学中人文氛围的营造》(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年第9期),觉得文中“愿语文课堂‘人文’的氤氲之气日益浓郁”的呼吁,“于我心有戚戚焉”。现仅举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与诸位同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开发课文的人文资源的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佳作可供学生学习借鉴之处颇多,且我决定另辟蹊径,把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人文意蕴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通过领悟文章的感情,来净化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涵养自己的德性。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一、从为保姆立传看鲁迅的平民意识
导入新课后,我先提问:“鲁迅没有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章,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经过读文思考,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很关心鲁迅,所以值得鲁迅为她写“传记”。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等方面来探究鲁迅为阿长作传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
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阿长所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鲁迅关注阿长即是关注普通劳动人民。在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许多农民破产、工人失业,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衣食无所安,但长期被统治者忽视。鲁迅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为他们的代表阿长作传。这就反映了鲁迅的平民意识。鲁迅家本来算是书香门第,但由于一系列变故(祖父下狱、父亲卧病),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故很早他便深切体会到社会的势利和冷酷;而到农村的外婆家生活时接触了劳动人民,两相对比,自然能发现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故而对“名人名教授”之流,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而对普通的劳动人民阿长,则是真诚地赞扬,衷心地为她在天之灵祝福!
这种平民思想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大力提倡。试看目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今日热衷《还珠格格》,明天狂追“超级女声”;过生日追求高消费,买名牌不惜血汗钱。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家长溺爱和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中学生容易“强调自我”而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占有欲、享乐欲、成名欲空前强烈,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位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摆正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如是,学生才会去关注平民生活,发现平民的闪光点。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我是这样做的:先提问学生:“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她非常关心你,把你的事当作她自己的事来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样对待她?”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次提问:“在生活中有谁像阿长这样关心你?你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学生都说出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平时写作文总是“假、大、空”的学生也一改往日风气,讲出一些身边的平常人和生活中曾感动他的、平常而实在的事情,精神境界明显提高;我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为阿长写墓志铭,学生都写得很出色。
二、从阿长的命运透视反封建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牵强附会,并非鲁迅的每篇文章都反封建。其实若能抓住阿长的命运和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来深入分析,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本文的反封建精神。前面已分析出阿长非常善良,是个好人,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阿长青年守寡,做了一辈子保姆,一年中只能告假一次,回去几天,生活非常苦。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和分组讨论,很快就能明确:一则由于死了丈夫,是个寡妇,二则没有文化做不来其他的事。接着让学生设想能否改变阿长的命运?学生已对阿长产生同情,当然愿意帮助她改变命运。比如设想她再婚、生子,会怎样?学生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认识是:纵使生活还是贫穷,但有丈夫的疼爱,子女的关心、孝敬,阿长也可尽享天伦之乐。接着就质疑:她为何不再嫁?为什么会没文化?再结合背景分析就能领悟:封建礼教不许女子再嫁;在封建社会,穷人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能摆脱愚昧和无知,因此只能是穷人,而且可以肯定:在那种制度下,即使她将来有孩子,孩子将来也是穷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害得阿长这样苦。因此作者写阿长,是表达对她的怀念和同情,而对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也隐含其中。这样来解读课文,应该能引发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对改变穷人命运的思考,使之珍惜学习机会,今后学习会更为积极。这就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注重开发课文的人文资源,才会使学生受到有益的人格熏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用不尽。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开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人文资源作的初步探讨,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单位:湖南新田瑞华学校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佳作可供学生学习借鉴之处颇多,且我决定另辟蹊径,把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人文意蕴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通过领悟文章的感情,来净化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涵养自己的德性。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一、从为保姆立传看鲁迅的平民意识
导入新课后,我先提问:“鲁迅没有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章,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经过读文思考,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很关心鲁迅,所以值得鲁迅为她写“传记”。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等方面来探究鲁迅为阿长作传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
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阿长所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鲁迅关注阿长即是关注普通劳动人民。在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许多农民破产、工人失业,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衣食无所安,但长期被统治者忽视。鲁迅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为他们的代表阿长作传。这就反映了鲁迅的平民意识。鲁迅家本来算是书香门第,但由于一系列变故(祖父下狱、父亲卧病),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故很早他便深切体会到社会的势利和冷酷;而到农村的外婆家生活时接触了劳动人民,两相对比,自然能发现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故而对“名人名教授”之流,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而对普通的劳动人民阿长,则是真诚地赞扬,衷心地为她在天之灵祝福!
这种平民思想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大力提倡。试看目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今日热衷《还珠格格》,明天狂追“超级女声”;过生日追求高消费,买名牌不惜血汗钱。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家长溺爱和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中学生容易“强调自我”而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占有欲、享乐欲、成名欲空前强烈,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位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摆正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如是,学生才会去关注平民生活,发现平民的闪光点。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我是这样做的:先提问学生:“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她非常关心你,把你的事当作她自己的事来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样对待她?”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次提问:“在生活中有谁像阿长这样关心你?你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学生都说出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平时写作文总是“假、大、空”的学生也一改往日风气,讲出一些身边的平常人和生活中曾感动他的、平常而实在的事情,精神境界明显提高;我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为阿长写墓志铭,学生都写得很出色。
二、从阿长的命运透视反封建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牵强附会,并非鲁迅的每篇文章都反封建。其实若能抓住阿长的命运和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来深入分析,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本文的反封建精神。前面已分析出阿长非常善良,是个好人,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阿长青年守寡,做了一辈子保姆,一年中只能告假一次,回去几天,生活非常苦。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和分组讨论,很快就能明确:一则由于死了丈夫,是个寡妇,二则没有文化做不来其他的事。接着让学生设想能否改变阿长的命运?学生已对阿长产生同情,当然愿意帮助她改变命运。比如设想她再婚、生子,会怎样?学生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认识是:纵使生活还是贫穷,但有丈夫的疼爱,子女的关心、孝敬,阿长也可尽享天伦之乐。接着就质疑:她为何不再嫁?为什么会没文化?再结合背景分析就能领悟:封建礼教不许女子再嫁;在封建社会,穷人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能摆脱愚昧和无知,因此只能是穷人,而且可以肯定:在那种制度下,即使她将来有孩子,孩子将来也是穷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害得阿长这样苦。因此作者写阿长,是表达对她的怀念和同情,而对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也隐含其中。这样来解读课文,应该能引发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对改变穷人命运的思考,使之珍惜学习机会,今后学习会更为积极。这就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注重开发课文的人文资源,才会使学生受到有益的人格熏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用不尽。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开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人文资源作的初步探讨,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单位:湖南新田瑞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