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对于人世间过去经历的人、事、物,常常有不可名状的眷念。眷念,是人的一种本能或本性,这种眷念或是悲哀,或是欢乐,或是恐惧,或是惊奇,也许某一种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印痕会眷念很久,也许某个时段的相逢能眷念一生。这种人的本能的眷念,对于文学是何等的要紧,它可以成全一个作家的伟业。鲁迅的三十七篇传世的中短篇小说,哪一篇不是对家乡人、事、物的眷念?这种眷念的最可贵之处是真实的价值,没有真实的存在性,这种眷念便一无可取。其实,眷念的基础就是生活的真实性、可靠性、逻辑性。
现在,我面前放着一位年轻人的作品《我和我的同桌》,虽然,他是一位写作的新手。但,我从中读到了小说作品最可贵的一面:真实的眷念。仅此而言,这个新人写的新作品就应该得到称赞。小说的真实,当然是艺术的真实,是虚构想象的产物,并非实有其事。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逻辑,而不是胡编滥造,随意乱说,“小说是庄严的说谎,假如细节不真实,它将一文不值”,显然,这位新手懂得这条艺术创作规律,他给了读者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和我的同桌》是写刚考进大学的学生林恒,对高三时段的同学阿冷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的眷念。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林恒的思绪为主要线索,写了林恒初入大学现实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差异对照,写了在读大学新生的焦虑、迷茫与高中生的幻想与追梦,写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
我丝毫不怀疑,作者眷念的人物情绪、人物场景、人物细节是真实可信的,是有真情实感的。这一切都是在坚实的真实生活的基石上垒建起来的。
先看看作者对人物的生活场景的叙述与描写,是那般有现场的真实感。
小说一开始,作者写道:“林恒总是周六下午最后一个走的。他关上教室的灯,坐在桌子上,静静地看着橘红色的夕阳照射进屋内。光线在教室里形成清晰的光路,把一切染上一层薄薄的金黄。夕阳下,仿佛周围的时间都慢了下来。林恒很享受这段只属于他的时光,这段没有天花板下的冷酷灯光的时光。”作者并非单纯的为写这段夕阳的场景,而是通过场景来揭示林恒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与人物的内在性格,无疑他是喜欢安静,而善于思考的人,“夕阳”只是外在的象征物。他爱“夕阳”,他爱它“把一切染上一层薄薄的金黄”,因为“夕阳下,仿佛周围的时间都慢了下来”,“林恒很享受这段只属于他的时光”,“夕阳”的象征显现出人物不希望有压抑的人生,沉重窒息的人生,他向往轻松自由地活着。对于“夕阳”的描写,在小说的结尾又一次出现。林恒给他的同桌阿冷写了一封信,阿冷沒考上满意的大学复读,林恒写信给他的目的是谈谈进大学后的感受,并期待阿冷复读后第二次考上。这封信被退了回来。他拿着信先是在教学楼走廊的窗台,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四周的高楼将夕阳挡住了,作者这样写着:“林恒感觉有些压抑。他爬上教学楼的十楼,终于看到了照进窗户的暮光。林恒站在夕阳下,展开信纸,把信又读了一遍。他眺望着远方即将消失的太阳,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橘红色的火光在他最爱的夕阳下跳跃,信纸逐渐变成灰色,变成碎片被风吹散……”篇头与篇尾对于“夕阳”的描绘首尾呼应,人物对于“夕阳”寄予了多少美好愿望。真实的场景使象征物映射出的人物内心世界坚实可靠了。
其次,作者的人物情绪的释放与舒展,把握得比较准确,也符合生活的逻辑,有真实的可信度。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往往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在迷茫、焦虑、徘徊不定之中。林恒与他同桌阿冷都有这种生命的共性,又各具个性。我注意到作者笔下的林恒与阿冷的外在形象各有一次,林恒的形象是这样:“林恒摸了摸下巴上短短的胡须”,阿冷呢?“阿冷的QQ头像一直是灰色的”,表面看,这种描绘是不经意的,其实,都有作者的预谋。林恒在摸他的短胡须说明他长大了,但,他显然对现实与未来生活的期待“思索着,却又思索不出什么”,他是迷茫的,情绪化很浓的,始终处于焦虑不安之中。他喜欢“独处时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高考的压力使他只想着高考马上结束,“考得好不好无所谓,我现在只想放假”,他渴望着“有多长时间没有在日落的时候,慢慢地在大街上走一走了”,他“有些想念初中和同学一道在夕阳中回家的快乐”。阿冷灰色的头像,预示着他的升学之路不顺,他没有林恒乐观,虽然他非常努力,勤奋地“偷学”,担心自己失败,最后还是复读了。阿冷向林恒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要是高考考好了是不是能高兴一辈子啊。”林恒说:“高兴一辈子也太夸张了吧,我觉得高兴一个暑假应该是有的。”事实是高考后放假很快就厌倦了,他们只在网吧疯狂了三天,弄了个呕吐、头晕的结局,然后,阿冷去海岛游玩,而林恒却“放假给我放得都快无聊死”。焦虑与迷茫始终纠缠着林恒,在他进入大学六个月后,给阿冷的信中,有这样一段:“高考的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但可以确定的是高考之后我并没有解放,甚至连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也并不是个多么轻松和愉快的假期。我现在有时晚上会失眠,只感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我甚至不知道因何而紧张。或许去了再多次网吧,熬穿再多的夜也驱赶不走焦虑。现实与未来的差距曾经让我激动得彻夜难眠,遐想着以后的一切;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也让人失望,让人怅然。”这段内心独白是今天年轻一代某些现实的写照,它是有典型意义的。
最后简单说几句,作者人物细节的捕捉也是有生活的火光,有生活的真实质感。如阿冷约林恒去吃烤肉,两人的心思想着的高考得失与未来都不明说,而是藏在心底。只听得“肉片放到铁板上,滋滋的烤肉声”,“林恒看着铁板上沸腾的油花,用筷子翻动着。林恒不敢开什么玩笑”。林恒怕触痛阿冷落寞 的心。又如校门口的“手抓饼”多次出现,这是作者眷念过去的一个触点,一触就会发亮。
写到这里,我想,这位叫刘雨杨的大学在校生,他的创作倘若继续按照真实眷念之路走下去,他会走出自己的路来的。
责任编辑 张 琳
现在,我面前放着一位年轻人的作品《我和我的同桌》,虽然,他是一位写作的新手。但,我从中读到了小说作品最可贵的一面:真实的眷念。仅此而言,这个新人写的新作品就应该得到称赞。小说的真实,当然是艺术的真实,是虚构想象的产物,并非实有其事。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逻辑,而不是胡编滥造,随意乱说,“小说是庄严的说谎,假如细节不真实,它将一文不值”,显然,这位新手懂得这条艺术创作规律,他给了读者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和我的同桌》是写刚考进大学的学生林恒,对高三时段的同学阿冷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的眷念。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林恒的思绪为主要线索,写了林恒初入大学现实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差异对照,写了在读大学新生的焦虑、迷茫与高中生的幻想与追梦,写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
我丝毫不怀疑,作者眷念的人物情绪、人物场景、人物细节是真实可信的,是有真情实感的。这一切都是在坚实的真实生活的基石上垒建起来的。
先看看作者对人物的生活场景的叙述与描写,是那般有现场的真实感。
小说一开始,作者写道:“林恒总是周六下午最后一个走的。他关上教室的灯,坐在桌子上,静静地看着橘红色的夕阳照射进屋内。光线在教室里形成清晰的光路,把一切染上一层薄薄的金黄。夕阳下,仿佛周围的时间都慢了下来。林恒很享受这段只属于他的时光,这段没有天花板下的冷酷灯光的时光。”作者并非单纯的为写这段夕阳的场景,而是通过场景来揭示林恒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与人物的内在性格,无疑他是喜欢安静,而善于思考的人,“夕阳”只是外在的象征物。他爱“夕阳”,他爱它“把一切染上一层薄薄的金黄”,因为“夕阳下,仿佛周围的时间都慢了下来”,“林恒很享受这段只属于他的时光”,“夕阳”的象征显现出人物不希望有压抑的人生,沉重窒息的人生,他向往轻松自由地活着。对于“夕阳”的描写,在小说的结尾又一次出现。林恒给他的同桌阿冷写了一封信,阿冷沒考上满意的大学复读,林恒写信给他的目的是谈谈进大学后的感受,并期待阿冷复读后第二次考上。这封信被退了回来。他拿着信先是在教学楼走廊的窗台,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四周的高楼将夕阳挡住了,作者这样写着:“林恒感觉有些压抑。他爬上教学楼的十楼,终于看到了照进窗户的暮光。林恒站在夕阳下,展开信纸,把信又读了一遍。他眺望着远方即将消失的太阳,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橘红色的火光在他最爱的夕阳下跳跃,信纸逐渐变成灰色,变成碎片被风吹散……”篇头与篇尾对于“夕阳”的描绘首尾呼应,人物对于“夕阳”寄予了多少美好愿望。真实的场景使象征物映射出的人物内心世界坚实可靠了。
其次,作者的人物情绪的释放与舒展,把握得比较准确,也符合生活的逻辑,有真实的可信度。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往往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在迷茫、焦虑、徘徊不定之中。林恒与他同桌阿冷都有这种生命的共性,又各具个性。我注意到作者笔下的林恒与阿冷的外在形象各有一次,林恒的形象是这样:“林恒摸了摸下巴上短短的胡须”,阿冷呢?“阿冷的QQ头像一直是灰色的”,表面看,这种描绘是不经意的,其实,都有作者的预谋。林恒在摸他的短胡须说明他长大了,但,他显然对现实与未来生活的期待“思索着,却又思索不出什么”,他是迷茫的,情绪化很浓的,始终处于焦虑不安之中。他喜欢“独处时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高考的压力使他只想着高考马上结束,“考得好不好无所谓,我现在只想放假”,他渴望着“有多长时间没有在日落的时候,慢慢地在大街上走一走了”,他“有些想念初中和同学一道在夕阳中回家的快乐”。阿冷灰色的头像,预示着他的升学之路不顺,他没有林恒乐观,虽然他非常努力,勤奋地“偷学”,担心自己失败,最后还是复读了。阿冷向林恒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要是高考考好了是不是能高兴一辈子啊。”林恒说:“高兴一辈子也太夸张了吧,我觉得高兴一个暑假应该是有的。”事实是高考后放假很快就厌倦了,他们只在网吧疯狂了三天,弄了个呕吐、头晕的结局,然后,阿冷去海岛游玩,而林恒却“放假给我放得都快无聊死”。焦虑与迷茫始终纠缠着林恒,在他进入大学六个月后,给阿冷的信中,有这样一段:“高考的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但可以确定的是高考之后我并没有解放,甚至连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也并不是个多么轻松和愉快的假期。我现在有时晚上会失眠,只感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我甚至不知道因何而紧张。或许去了再多次网吧,熬穿再多的夜也驱赶不走焦虑。现实与未来的差距曾经让我激动得彻夜难眠,遐想着以后的一切;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也让人失望,让人怅然。”这段内心独白是今天年轻一代某些现实的写照,它是有典型意义的。
最后简单说几句,作者人物细节的捕捉也是有生活的火光,有生活的真实质感。如阿冷约林恒去吃烤肉,两人的心思想着的高考得失与未来都不明说,而是藏在心底。只听得“肉片放到铁板上,滋滋的烤肉声”,“林恒看着铁板上沸腾的油花,用筷子翻动着。林恒不敢开什么玩笑”。林恒怕触痛阿冷落寞 的心。又如校门口的“手抓饼”多次出现,这是作者眷念过去的一个触点,一触就会发亮。
写到这里,我想,这位叫刘雨杨的大学在校生,他的创作倘若继续按照真实眷念之路走下去,他会走出自己的路来的。
责任编辑 张 琳